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境高校藝術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當代藝術的多元化“跨界”現狀
(一)“后藝術時代”。在人類文明的不同時期,“藝術”的范圍、邊界、媒介,都在發生變化,經歷了“前藝術時代———藝術時代———后藝術時代”的范疇模式。前藝術時代“藝術世界”與“生活世界”緊密交織“,藝術”涵蓋的范圍極其廣闊,以生產勞動、生殖崇拜、圖騰崇拜、巫術祭祀的形式,以木石銅鐵這些簡單的媒介,創造了輝煌質樸的史前藝術。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藝術從物質生產勞動中分離出來,由“生產”轉成“創作”“,純藝術時代”來臨“,藝術”有了相對明晰的界限,相對固定的藝術媒介成為劃分藝術門類的重要指標,雕塑不外乎大理石、花崗巖、青銅等,繪畫不外乎帆布、紙張、油彩、水墨等,音樂不外乎聲音、節奏、旋律等。同時,藝術的“學科化”發展賦予了它自身的邊界,藝術家在自身領域堅守,經營象牙塔式的超越日常生活的藝術創作,用純而又純的繪畫、音樂、雕塑創作成就藝術經典。直至20世紀后半葉,隨著文化交流的頻繁和信息時代的來臨,進入了“后藝術時代”。二戰后的當代藝術家對自身的傳統創作不斷超越,消解了高雅藝術和通俗藝術的區別,摧毀了藝術與生活的藩籬,藝術在媒介、形式、觀念上不斷“穿墻越壁”“,藝術”從儀式化的祭壇上走下來,與日常生活、社會現實重新結盟,讓“后藝術時代”成為一個無所不在、無人不能的“藝術化生存”時代。
(二)“跨界”創作。法國藝評家讓-路易•普拉岱爾這樣形容20世紀下半葉的藝術創作:“它身上帶有了越來越多的悖論,無視越來越強烈的矛盾性,做出越來越出軌的舉動。它變得無以倫比地揮霍,以自身的豐富性打碎了美學范疇間的界限,破除了文化的種種高低貴賤之分。”①從二戰后六七十年代出現的消解藝術與生活界限,消解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分野的藝術實踐,至1990年代多元文化理念受到認可,藝術創作越來越開放,典型特征是媒介的多變、文化的多元以及觀念的多樣性。藝術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將圖象、文字、地圖、身體、行為等作為藝術媒介,藝術表達的手段大大增多并相互交錯。比如在美術領域,架上繪畫的主導地位開始松動,多媒體藝術、觀念藝術、繪畫與行為、影像裝置,不斷拓展美術創作的新領域。安迪•沃霍爾在商業社會繁榮完善的美國發現了“復制”和“商品”成為藝術品的可能性;大地藝術大師克里斯托夫婦投身“包裹藝術”,實現對后工業文化的思考;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以身體作為試驗材料,挑戰人類精神和肉體的極限……藝術作品不再局限于博物館空間中的靜態物質形式,而是一種向生活空間不斷滲透的、存在時間延續的、互動的觀念形態。
二、高校藝術教育的“學科化”與“兼容性”
美院學生往往具有嫻熟素描技法,音樂學院學生的樂理和主攻專業扎實,舞蹈學院學生都有過硬的形體功夫,但這都停留在“純美術”、“純音樂”、“純舞蹈”的范疇,其實這種方式并沒有根本解決藝術與新型社會形態需求的關系,現代藝術教育還需要涉及到“大藝術”的概念。從分門別類的“純藝術”到海納百川的“大藝術”,從“一元化”到“多元化”,從“象牙塔”創作到滲透現代生活各個領域,高等院校藝術教育應具備“兼容性”,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富于創造力的人,具有開闊視野、富有預見性的人,具有極強適應性、能進入社會各個領域的人。
當然,傳統的藝術教育也需要被保留,專業基礎教學、技能教育也有其必要性。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觀念藝術的潮流中,“繪畫的死亡”曾經一度成為藝術界流行的看法,不過到1970年代晚期,人們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傳統的藝術形式上來,恢復在觀念藝術的“時尚”中被遺忘的神話、記憶、幻想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而美國的藝術家則試圖擺脫極少主義缺乏感情的形式以及觀念藝術過分理性的傾向,重新恢復感性的力量。多元時代的藝術創作應呈現多元放恣的藝術形態,藝術教育不能與傳統經典完全割裂,而“格式化”的單一專業技能教學模式顯然不符合當代世界的發展。
“純藝術”勢必會被保留,也需要有人繼承,而新領域的藝術開拓也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國內許多藝術院校在實施傳統教學時,對當代藝術存在一定程度的警惕,甚至把傳統藝術與之對立起來,這種保守的姿態顯然違背了藝術教育的本性。新興媒體藝術的發展,已成為衡量各國藝術教育水準和創意產業活力的重要指標。2005年,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實驗藝術系,率先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體系中以具體的媒介形式劃分專業的傳統,實驗藝術系偏重培養學生靈活恰當地運用各種形式語言和材料媒體的能力,將綜合材料、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植入課程,探索實驗藝術的學院化教育模式。
三、高校藝術教育的跨學科延伸視野
(一)藝術教育的社會文化延伸。藝術在當代所涉及的問題,已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藝術本體問題了,它的問題涉及媒體、制作、產品、社會語境等諸多領域。在這種語境之下,高等學校的藝術教育也需要符合這種藝術發展趨勢,加強對藝術和社會文化之間關系的探討。二十世紀德國前衛藝術大師波伊斯曾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這句話也成為后現代藝術的經典口號。他認為可以把一切媒介和人類的行為都囊括到藝術的概念中來,提出“擴展的藝術概念”和“社會雕塑”理論。波伊斯把他的課堂變成一個向所有人開放并能夠使學生全面塑造自己的場所,認為“學校必須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教育機構。教育應該是對人的全面塑造。人必須被正確塑造,也就是說他必須被‘揉透’,他是可塑的,可雕的”。②波伊斯將藝術視為是一種改造社會、提升精神的力量,并為藝術干預社會開辟了道路。從此,藝術家必須是一個手工者的歷史宣告結束,他們不再是單純地畫一張美麗的畫,彈一首優美的曲,他們要改變生活,改變思想,改變社會。對于接受高等藝術教育的學生來說,當下的關注點不應局限于藝術概念和藝術體制的問題,而是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意義上來展開自己的思考。因此,高等院校藝術教育,在量化的技法教學和扎實的史論教學外,還應具有開闊的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政治學的延伸教育,讓學生在當今龐大多元的藝術體系中具備廣博的人文視野和深厚的社會關懷。
(二)藝術教育與現代科技的浸潤。從1990年代開始,以數碼技術、互動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藝術開始繁榮,前衛和實驗性的藝術作品不斷出現,圍繞軟件、游戲、互聯網、互動裝置、移動影像等新的視覺承載體,制作現場戲劇、舞蹈、行為表演,以及互動裝置、video影像、網絡劇場作品等,創造了視覺傳達的多種臨界性和實驗性,再一次拓展了藝術媒介的空間,延伸了當代藝術的邊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科學與藝術的分界。麻省理工學院于1980年成立媒體實驗室,下設33個研究小組,包括模塊化媒體、交互式電影、社會化媒體、數字化藝術、未來歌劇等,所有這些研究內容都屬于新興交叉學科的范疇,研究內容涉及學科之多,學科跨越之廣,已經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跨學科范疇,是具有前瞻性的創新研究,徹底打通了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的分野。實驗室所創作的藝術作品會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等重要的藝術展覽,這些實踐為前沿科學的普及和傳播提供了藝術載體,也讓當代藝術有了科技化的獨特魅力。
作者:陳可唯單位:廣東工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