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校德育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首先,忽視了學生品德心理發展特點。當學生成長到一定年齡,邏輯思維開始發達,人際交往頻繁,對外界社會的交流和了解增多,如果道德教育是單純地進行灌輸,容易使他們對所灌輸的內容與外界現實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導致其道德價值觀的混亂,進而則會感到成人社會的虛偽,并對學校的道德教育產生反感。而廣大的高職學生在對待社會的現實問題和對象,對待書本中的現成的理論,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不同的想法,對待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問題,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觀我們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關注他們的生命成長和展現。面對思維活躍的學生的提問,有時用“你不懂這些”來搪塞,學生希望解決的問題得不到回答。學生不能用所學的思想政治課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所遇到的當今世界的社會熱點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所學知識產生懷疑,就會感到思想政治課的無趣、無利和無用,也極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實效。可以說,學生中出現對德育工作的逆反心理和“抗藥性”與此不無關系。因此,道德教育不應僅僅在內容上,也應該在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上適應學生的年齡發展特點。忽視學生心理發展變化,依然沿用大中小學生一個樣的德育方式方法,必然勞而無功。其次,忽視了青少年的時代特征。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新現象、新事物層出不窮,社會各方面變化巨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分強調教學的社會價值,忽視學生個人發展的價值。當今社會新事物層出不窮,當代的青少年活潑好動、喜歡創新、變化和憧憬,老一套的方法和與他們時空距離較遠的內容,對他們作用自然十分有限。無論是哪一個年級的學生,如果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較單調和枯燥,缺乏生動性、趣味性和新鮮感,其效益必然遞減。而且,學校的教育環境也存在著嚴重的“重智輕德”的傾向,在學校內部,以升學為中心,以應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主要看“升學率”的高低,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作為社會中的學校,無論是普通教師還是校長在社會壓力和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不得不為了學校的“聲譽”和單純的“成績”而放棄道德教育的功能。最后,忽視了道德的內化過程。高職院校的德育存在著專門化和知識化的傾向,如把思想政治課置于封閉狀態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形成單一的說教模式,“灌輸”式的教學就成為知識化德育課程最簡便易行的方式。不停的灌輸政治理論,并不能使學生真正樹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內容脫離當前的實際,方法必然是教條主義的,脫離學生的實際,只要學生死記教條,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如何開展囊職院校的德育工作
第一、加強師德教育。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教師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為學生樹立榜樣,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要樹立為人師表的榮譽感,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要保持較強的勤奮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當好學生的表率。一個好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領悟的做人的道理,學會做人。這就形成了師生間除知識傳授之外的另一種交流,最終達到“知中行、行中悟、悟中從”的德育教育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和政治理論水平,學校應不定期地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政治理論,做到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并針對學生存在的思想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研究,從而加強學校思想教育。
第二、強化學生的自律精神。馬克思指出:“道德}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麗宗教的基礎原則是人類精神的他律。”人類精神的自律是自我主體的發生機制,道德是為人而存在的,任何道德原則都要求社會尊重個體的自律和自由。即發展學生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促進他們的自我道德完善。比如利用假期,采取學生自愿報名的形式,組織學生在山區或農村住一段時間,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制定出嚴格的紀律,并以此約束,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要求學生相互鼓勵,以鍛煉學生的意志和毅力,增進相互的感情和友誼,體驗勞動者的艱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事后要求他們介紹勞動全過程,并談談自己的感受,教師與同學視其效果予以評分,并將結果通知家長,以密切學生與家長間的感情交流,讓學體驗家長的辛苦,培養他們孝敬父母的品質,同時以實際成果引起父母對德育的重視。
第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課外活動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課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晶德,課外活動是為學校教育目的,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在課堂以外對學生實施多種影響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受到教育,啟發與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時效性的有效途徑,課外活動多以集體的方式進行,是學生自愿參加。例如:組織學生觀看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紀錄片,還有關于國防,自然、科技題材的優秀影像作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以及國防教育和環境教育。此外,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公共意識,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組織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開展“遠離,珍惜生命”的宣傳活動,“走入革命前輩家,昕革命英雄事跡的社會活動實踐等等,這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關愛他人,助人為樂幾互助合作團隊精神。教育人的工作由于其對象的特殊性,本來難度就大,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摸索、實踐,作為新世紀的德育工作者,我們應運用先進的德育理念,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來構建2l世紀的德育方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