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業教育下大學物理教育淺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國部分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職業教育轉型已勢在必行。文章比較了轉型前后大學物理教育的差異,分析了轉型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問題,提出了轉型背景下大學物理教育的發展方向。我們要明確新的教學目標,轉變實驗室功能,開拓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和技術水平,以智慧和勇氣迎接教育轉型。
【關鍵詞】轉型;職業教育;大學物理
中國高等教育即將迎來一次重大的改革。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14年3月份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國家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學校中,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要建立系統化的人才培養制度,構建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各個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2015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中,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全面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在世界核心競爭力強國中,職業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大,德國占到了78%,瑞士是占到了82%。相比之下,我國的職業教育比例較低。因此,中國的普通高等教育將有一部分向職業教育發展是勢在必行的。在高校轉型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本文將討論高校轉型的大背景下,即將轉型和正在轉型的高校如何更好的進行大學物理這一基礎課教育[1]。
1.教學目標的轉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條規定:“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強調:“(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的專門人才”,是培養組織、實施、保障生產(流通或服務等),為社會直接提供物質產品或各種服務并承擔具有高度技術性的技術人員或經營管理人員。兩者對比可知,教學目標并不相同,普通本科教育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而職業教育要求“夠用”。普通本科教育強調從事研究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而職業教育強調的是具有高技術性。兩者差別明顯,但兩類學生都要學習基礎課“大學物理”。其培養目標的差別決定了兩類學生被教授大物物理時不能完全相同。在目前的大學物理教學中,普通本科教育偏重于基礎理論的傳授,而高等職業教育則一般在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學內容上做一些簡單的刪減,只是單純的降低難度而已。這一教學形式并不能很好的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也沒有正確體現兩者在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上的差異。普通本科高校轉變職業教育后,原來可以考入普通本科高校的學生以后要進入職業教育高校,會使職業教育的學生人數明顯增加,其學生整體的高考入學成績相對以前也會明顯上升。因此,進入“普轉職”(即普通高校轉為職業教育的高校)高校的學生入學成績會明顯高于目前的高職學生,學學物理的困難程度相對目前的高職院校會有所下降,這就要求大學物理授課內容不能只是單純降低難度和縮減內容,這一做法對這些準本科的高職學生來說是不利的。在整個“普轉職”的轉型過程中,根據教學的目標不同,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普通本科教育中,我們一方面要系統傳授大學物理的基礎理論,另一方面要適當將這些基礎知識與現代科學的新發現,新理論相聯系,由此激發學生的探索和創新精神。要改變過去的“灌入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提出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而在職業教育中,在傳授一定的大學物理的基礎理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將這些基礎知識與生產實踐和新興技術相聯系,使學生能夠將基礎理論延伸到實際應用。使學生明白,他們學到的不是空洞的公式,而是能夠運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
2.硬件設施的功能轉變
我國的職業教育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整體狀況不容樂觀。與普通本科高等學校無論從師資上還是從硬件設施上都相差阿甚遠,這是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結果。此次多所普通高等學校即將轉為職業教育高校,給職業教育帶來了勃勃生機,其師資水平和學校硬件迅速提升。在這種情況下,職業教育高校的大學物理教育也理應得到快速發展。從硬件來說,一般理工科高校都有較好的大學物理實驗中心。轉型過程中,這些實驗中心的性質也將從“普轉職”。作者經過對目前普通本科高校和職業教育高校所開設的大學物理實驗對比發現,高職類院校所開設的大學物理實驗內容比普通本科高校要少很多,且理論和實驗難度都有所降低。普通本科高校的大學物理實驗涵蓋了力學、熱學、光學、電學等實驗,而一些高職院校的大學物理實驗只包含了其中的一部分。按目前兩類院校的教學方式,大學物理實驗中心整體從“普轉職”,完全可以勝任高職教育,而且會存在很大的資源浪費。在此情況下,我們可以探索高職教育中大學物理實驗新的培養方式,改變他們目前單一的實驗方式,取“經”于普通本科高校,衍生于普通本科高校,將高職類學生的大學物理實驗分為基礎類必修實驗,基礎類選修實驗和開放實驗。第一類實驗是要求學生必須做的,第二類是根據學生專業不同而設置的不同實驗。第三類實驗是針對學生完全開放的,是在“普轉職”高校原有豐富的實驗資源基礎上,學生可以任意選做實驗或自行設計實驗。學生要自行查閱文獻,制定實驗方案,組合實驗器材。在實驗完成后,不管實驗成功或失敗,都要提交實驗報告并參與答辯。作者所在的學院一直對普通本科生開展“技能研究項目”,即本科生自行聯系教師,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整個過程分立項、中期和結題,學生要進行三次答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超過了我們的預期。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甚至取得一些科研成果,這一經歷對學生以后的考研和就業都是很有幫助的。還有一些普通高等院校,在“普轉職”過程中可能會實現部分轉型,這些高校既進行普通本科生的培養,又進行高等職業教育。這些高校的大學物理實驗室在保持原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將要整合和擴充資源,對兩類學生分別進行教學。[2]
3.教育軟件的轉變與發展
大學物理是多學科的基礎,其知識滲透于理工各學科之中,并有力地促進了多學科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全世界工科大學無一例外地將物理作為重要基礎課。但是從目前我國的教育現狀看,在大學物理教育實踐中存在如下問題:
3.1大學物理教材問題
在整個大學物理知識體系中,除近代物理以外,其它內容基本都是上個世紀甚至更早前發現并提出的理論,這與當代大學生喜歡新事物,追求新概念的思維方式背道而馳,以至于很多學生從心里上認為大學物理所傳授的知識與時代脫節。目前,不管是普通本科高校還是高等職業教育學校都存在學生不愛學學物理的現象。雖說近代物理部分離我們相對較近,但由于近代物理的知識較難,所以很多高校對這部分內容都是介紹性質的講課,并不進行深入的討論。在教育轉型的大背景下,借著改革的東風,我們要大膽創新,編寫有特色的大學物理教材,在現有大學物理知識的基礎上,將與這些基礎知識相關的,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一線生產中的科學和技術問題引入到教材之中進行介紹和分析。尤其在學校轉型為職業教育后,沒有涉及生產實際的大學物理教材是難以得到學生歡迎的。在整個教材的編寫中,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掌握大學物理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能夠聯系并運用于實際的生產技術,而不是單純的記住數學符號而已。
3.2教學問題
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書面知識傳授而不重視知識的延伸和發展。使學生聽起來覺得枯燥無味。實際上,大學物理所闡述的物理學基本理論應用于現代生產和生活的各個角落。比如,在講述電磁感應這一章時,變化的磁場可以產生感應電流,可以聯系到高頻感應爐使金屬塊中產生渦流而升溫冶金的技術,也可以聯系到千家萬戶所使用的電磁爐。還可以講解這部分理論是如何應用于火車站和機場安檢時所使用的金屬探測器,或者直接聯系到學生頭頂上的日光燈,鼓勵學生分析電磁感應理論如何點亮日光燈。一定要改變過去的“灌入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提出問題,并與老師展開討論。總而言之,教師要積極努力的發掘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的結合,讓學生走進一個充滿物理色彩的現實世界。
3.3授課過程與學生所學專業背景結合問題
大學物理知識寬泛,是理工類各專業的基礎,學學物理的學生也來自理工科各個專業,但都使用基本相同的大學物理教材,并沒有大學物理教材對物理知識與不同的專業知識相結合進行論述。而一般教師只擅長本專業的知識,所以教師一般只教授課本內容,無法將物理內容延伸到學生的專業背景,造成很多學生認為大學物理所學知識過于基礎,與自己所學專業沒有任何關系,從而提出“為什么學學物理”和大學物理“無關論”。要改變這種現象,除了編寫合適的教材外,需要教師查閱學生專業背景的相關資料,與學生專業課教師積極交流。此外,在轉型的大背景下,大學物理教師必須深入所教學生專業的生產一線,將物理知識與學生的專業知識、一線生產技術相結合。這一結合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自己所學專業涉及哪些物理知識,以及專業知識如何在大學物理知識的基礎上衍生和發展的,以此激發學生對大學物理和專業的興趣。
3.4因材施教和科學評價體系
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轉為職業教育,將使職業教育的學生人數猛增,會造成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尤其是現行高考制度下,很多省份高考試卷不同,高中物理教材不同,選學內容不同,造成學生的物理基礎相差很大。面對這種現象,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分開教學,因材施教。相應地,要改變現在的評價體系,不能再以單一的試卷來評價學生。我們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的人才,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不是看誰公式用的好。因此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讓學校考核發展成校企共同考核,讓期末考試發展成全過程考核,讓一張試卷發展成理論加技能考核。建立公正和開放的考核體系。[3]
4.師資隊伍的轉型與建設
教師是教育的踐行者,是改革的關鍵。要想成功完成教育轉型,沒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不行的。在這次“普轉職”的過程中,普通本科教師隊伍加入職業教師隊伍中,迅速提升了職業教師的整體理論水平,但也存在實踐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在轉型的過程中,普通本科教師要完成以下轉變:
4.1轉變觀念
要進行好的大學物理教育,教師的觀念至關重要。高校轉型是一個復雜、系統、長期的過程,在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普通高校教師不愿轉型這一事實。因為在我國目前的教育中,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嚴重不平衡。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認為考上普通本科高校才是真正上了大學,畢業后才能有好的工作。但統計數據表明,高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已經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市場再次起了決定作用,市場決定了一個畢業生能否就業,而不是高校。從長遠來看,傳統的觀念終將被打破。德國職業教育的成功是世人皆知的,德國從法律上規定了職業教育的地位,其《高等教育結構法》明確規定,應用科學大學和綜合大學是“不同類型但是等值”的高校。我國于1999年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高等職業教育明確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在我國必將得到大力發展,是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教師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盡快轉變觀念,探索適合于轉型期的大學物理教學模式。
4.2把握歷史機遇,走進一線
目前從事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老師多來自國內較好的研究型大學,很少有人接觸過生產一線,從生產一線走出來的教師更是鳳毛麟角。反觀世界強國德國,該國的“雙元制”(即學校與企業共同負責培養學生)職業教育在全球享有較高的聲譽。在這種教育體系中,教師有著嚴格的職業準入標準,在入職后還要參加各種培訓和深造。德國的法律規定,教師在任職期間,必須要參加知識更新培訓和管理培訓,以保證教師擁有先進的業務和管理水平,能夠將最新的知識和理念傳授給學生。在轉型中,我們的“普轉職”型教師一般都有著較好的理論功底,但嚴重缺乏實踐經驗。所以這些教師是必須要走進企業,參加職業培訓的。在轉型期,政府和企業會為教師提供相應的培訓。這些教師應該把握歷史機遇,積極主動進入生產一線,學習一線的生產技術。作為大學物理教師,更要與企業合作,將大學物理知識與實際生產技術相結合,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發展生產技術。不僅僅對教師的授課水平有著促進作用,對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乃至個人的職業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部分普通本科教育向職業教育轉變是大勢所趨,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解決就業結構矛盾的核心。現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學科之間的差異日益模糊,大學物理的基礎理論早已與各學科相交融。如果說其它學科是高樓大廈,那么大學物理就是大廈的地基,沒有好的根基,怎么立起高大的建筑,怎會產生科學的“大師”。轉型剛剛開始,我們要直面改革中的困難,大膽創新,努力探索適合現階段的大學物理教育。
【參考文獻】
[1]家清.轉型發展:高等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J].河南教育(高教),2014,(03):1.
[2]鄭永春,尹志會.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大學物理教學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3(20).
[3]包秀麗,劉國華.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策略[J].教育評論,2013,(03):117-119.
作者:汪艦 單位:河南理工大學物理化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