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國務院出臺的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政策,推動了中等職業教育尤其是區縣、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對培養企業行業所需初中級技能型人才、實現職高普高教育協調發展、提高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經濟社會發展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中等職業教育在服務產業升級及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系列學校自身無法解決但又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社會培訓經費的使用政策不明朗、中職教師引培聘困難、職普畢業生無差別就業問題、行業企業指導參與職業教育興趣不濃等等。這些都需要集全社會之力認真思考,著力解決。本文以重慶市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為例,全面考察職業教育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成果,深入分析中等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國務院出臺的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政策,推動了中等職業教育尤其是區縣、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對培養企業行業所需初中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職高普高教育協調發展、提高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經濟社會發展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中等職業教育在服務產業升級及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系列學校自身無法解決但又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社會培訓經費的使用政策不明朗、職教師資引、培、聘困難、職普畢業生無差別就業問題、行業企業指導參與職業教育興趣不濃等等,這些都需要集全社會之力認真思考,著力解決。本文以重慶市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為例,全面考察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成果、深入分析中等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議,助力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
一、實踐成果
1.服務移民,開展移民技能培訓,解除移民后顧之憂
在整個三峽移民工作中,為保證10萬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政府整合職教資源,統籌培訓資源,以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完成巫山“職教移民,職教助民,職教富民”歷史重任,構建了縣鄉村(街道)三級培訓網點,凸顯有移民就有培訓、有培訓就有培訓網點的教育格局。根據培訓對象培訓需求—科學設置培訓內容—業主、監理、培訓學校三方嚴格過程控制—第三方嚴格結果考核—頒發結業證書—推薦就業這樣的步驟,保證培訓質量,實現了培訓就業一體化。近五年來,累計培訓30000余人次,鑒證15000人次,轉移就業率85%左右,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服務移民技能培訓的能力。
2.服務工業園區,開展并深化“園校互動、校企融合”
學校與園區企業為確保企業、學生、學校三贏的合作局面,就“產、學、研、輸、引、培”等方面開展雙向互動,在“專業設置、用工標準、實訓基地建設、課程建設、設備使用、頂崗實習、技術革新、科研成果、學生就業、企業員工培訓、招工招生”等方面雙方進行探討和密切合作,探索了“園?;?、校企融合”辦學模式改革,實現了學校與工業園區“十大融合”,幫助園區企業解決了人才、技術、培訓等方面的困境,提升了學校辦學水平,助推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3.結對幫扶,助力脫貧攻堅
學校根據深度貧困鄉鎮、村社、農戶的實際情況,實行戰區制,開展幫扶人培訓、進行任務分解、落實到人。首先,充分發揮教師能夠做好群眾思想的優勢,有效解決幫扶對象思想上的誤區。其次,由政府加快改善農村基礎條件、督促產業扶持項目的到位。再次,由中職教師到戶針對性地開展政策宣講、智力幫扶、技能幫扶、產業幫扶、慰問走訪等精準施策措施,順利地實現了幫扶鄉鎮(村社、農戶)基本脫貧。
4.拓展辦學功能,提升服務能力
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學校為進一步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能力,滿足對駕駛技術、特種行業安全生產、技能鑒定等的需求,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成立職業技能鑒定所、巫山縣匯能安全生產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駕校、創業孵化基地。目前累計鑒定11000余人次,合格10000余人次,合格率90%左右;特種行業培訓4000余人,就業率98%以上;開展創業培訓500余人,成功孵化企業30余家,已將巫山紐荷爾、曲尺翠李、廟黨等土特產成功推向全國。對解決就業、農產品走向市場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拓展了辦學功能,提升了服務水平,改變了縣級中等職業教育局限于中職學歷教育的現狀。
5.校村互動,助力鄉村振興
為助力巫山全域旅游、發展鄉村旅游、振興農村風貌,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利用師資優勢、技能優勢、育人優勢、設備優勢、科研優勢,深入農村,開展村校互動,建成“學校+農戶”農家樂8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校村互動,助推鄉村旅游的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1.責權利不對等
在給中等職業教育下達培訓工作任務時,只給了區縣職業教育完成培訓工作的要求(責任),在三公經費和津貼政策的嚴格控制下,沒有充分考慮如何確保中等職業學校因廣泛參與各類培訓而產生的人力資源成本支出,導致中等職業學校開展社會培訓力不從心,出現責權利失衡,制約了區縣職業教育社會培訓的數量、質量和積極性。
2.辦學自主性差,職教師資引、培、聘困難
新專業(學前教育、衛生護理等)的申報審批難,工科專業(汽車專業、機械專業、物流專業等)本科教師的招聘難,本科學歷以上的就更難,能工巧匠選聘難(薪資待遇標準無法基本實現能工巧匠的預期),專業教師生產性崗位實踐難。
3.企業行業共同參與的積極性不夠,校企互動不深入
學生企業頂崗實習可能給企業帶來安全風險、優秀畢業生能否在企業留住、企業與學校的實際文化差異、校企合作中企業的責權利不明晰,尤其是風險得不到合理分擔和補償,加之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新技術、新工藝日新月異,學校培養人才的周期長,企業等不起。
4.師資結構不均衡,助力鄉村振興有困難
據了解,三峽庫區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中,90%以上的學校都沒有涉農(種植、養殖、林業、漁業、副業)專業,中等職業學校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不在行,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不能做到點線面結合,不能更深層次地服務于農民農村農業,無法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必然影響其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功能的發揮。
5.就業環境的問題
在人力資源匱乏的時期,企業用人不考慮學歷、專業、特長;而到需要考慮員工素質時期,多數企業只看畢業證,不看技能證,這樣就出現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與職高畢業生無差別就業,嚴重挫傷職業教育師生的積極性。
6.參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有待加強
在服務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高特建設及后期服務、機場服務、全域旅游建設等方面提供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措施與建議
1.由政府用行政法規、規章的形式,有效解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實際問題
政府出臺法規、規章,明確中等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作用和責權利;出臺企業行業參與中等職業教育的文件,明確學校、企業行業的責權利,激勵企業行業與職業教育深度合作,實現“師傅即教師、學徒即學生、產品即商品”的無縫對接,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出臺區縣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實訓指導教師、能工巧匠等引培聘的優惠政策,解決師資短板;出臺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參與各類社會培訓人力資源經費使用的指導性意見,確保培訓的數量、質量和長期性。
2.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出臺職業準入制的相關政策和區域人才需求統計及工作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加強規范和引導,規范企業行業擇人用人的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鼓勵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執行“1+X”證書就業制度,激發中等職業教育師生教育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人社部門應根據企業用人需求(數量、專業結構、性別比例、能力水平等)及時向社會做好人才需求信息。中等職業教育根據人社部門的人才需求信息,定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與區域經濟、產業升級接軌,及時與行業企業進行溝通、對接,科學調整學校人才培養動態方案,嚴格加強與企業行業人才培養過程管理和人才標準制定,凸顯中等職業教育為企業行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3.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加強指導,引導中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中等職業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中等職業教育的社會定位、功能、作用以及專業調整、校企合作、教師引培聘等必然離不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認可和推介,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多方呼吁、積極宣傳,為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導航、鋪路。
4.學校自身苦練內功,抓管理提質量,不斷提高社會滿意度
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中等職業教育要提高人民滿意度,必須從抓自身建設做起,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社區、服務企業行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定位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耕,顏學華,曹誠仲.中等職業學校“園?;?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4).
[2]向超.巫山職教構建三級培訓網絡體系實現“職教移民、職教助民、職教富民”功能[J].科學咨詢,2015(12).
[3]李麗.校企合作的發展現狀及其建議[J].科學咨詢,2015(1).
作者:李麗 單位:重慶市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