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磁測在礦產調查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江秉忠趙炎賀小明作者單位:武警黃金第三支隊
地面高精度磁測野外工作方法
測區基點建立在測區內,附近有利于標志長期保存的正常場地帶,本次取日變站做基點。測線基本垂直于地質體或構造線走向,利用已作參數校正的手持GPS衛星定位,獲取網格坐標及高程數據值,點位坐標誤差為±10m,高程經差分改正,共完成坐標點1824個,質量檢查點142個,檢查率達7.7%。高精度磁測使用儀器為加拿大產GSM-19T型質子磁力儀,觀測參數為總磁場T。測網網度為200m×40m,測線方向東西向,磁測總均方誤差±3.5nT。進行了磁力儀的噪聲水平和儀器一致性測定,測定工作方法參照《地面高精度磁測技術規程》DZ/T0071—93執行,試驗結果表明所有用于生產的磁力儀性能指標均達到了規定要求(表2)。
磁測數據處理
1基點改正與日變改正
本次工作是在水系沉積物異常區做高精度磁測,測區面積較小,因此,日變站兼作基站,數據處理中作日變改正的同時做基點改正,并可求出各測點磁異常值。計算公式:。
2磁測高度改正
磁測測點高程由野外手持GPS測量。從總基點高程起算,測定基點正常場值T0由下式。算得地磁場沿垂向的變化量△T,則磁測高度改正量為點與基點的高差乘以△T,最終改正到大地水準面上來。
3磁測正常場改正
正常場改正采用武漢地大劉天佑老師研發的MAGIS磁法數據處理軟件中的A2程序進行計算IGRF分量后參考基點(南正北負)進行改正。
4數據處理
為了突出磁異常信息或異常解釋的需要,需要對磁測數據進行必要的化極、位場分離、延拓、求導等數學處理。野外工作所測的數據經過以上各項改正后,利用中國地質調查局航遙中心于長春等研發的《彩色量成圖系統AgsmGis》進行計算機自動化數學處理。首先對磁測數據采用距離倒數加權法進行網格化處理繪制等值線平面圖,再提取局部異常數據繪制磁異常平面等值線圖,后劃分磁異常區及圈定磁異常(圖3),然后對磁異常采用解析延拓法進行位場分離,采用對磁測數據向上延拓200m得到上延200m等值線平面圖(圖4)。
磁場分區分析與磁異常與有利成礦推斷解釋
1推斷磁場分區、斷層構造、巖體接觸帶
區內磁場總體呈現低磁及負磁異常,正、負異常在區內呈星點狀分布,變化較為簡單,磁異常強度(幅度)高低變化顯著,正負值變化有明顯的地域性,正異常多以尖峰形態顯示并有負異常相伴生,根據磁場特征全區可劃分為四大磁場區(圖3所示Ⅰ-Ⅳ)及8處磁異常(圖4所示①-⑧),對各分區及磁異常作如下分析。磁場分區I:位于測區西北部,北部和西部在測區外未封閉,為低緩波動正異常。磁異常向上延拓200m磁場強度最高小于100nT,正磁場波動范圍可達100nT以上。在異常區內地表出露為細、中、粗粒似斑狀二長花巖和花崗斑巖較為發育。磁場分區Ⅱ:位于測區東北部,為強烈波動負磁場區,磁場平均小于-150nT,呈不規則分布。區內主要分布細、中、粗粒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和細粒斑狀二長花崗巖地層。從表1測定結果來看,上述巖性的磁性都很弱。磁場分區Ⅲ:位于測區中部及東南部未封閉。為低緩正異常夾星點負異常分布,正異常強度最大值為120nT,負異常最大為-170nT。分區北部正異常與強負異常斷層(F5)接觸;中西部負磁場呈串珠狀分布。磁場主要分布細、中、粗粒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和細粒斑狀二長花崗巖地層。上述巖石均為弱磁性,據異常分布特征,推測負異常為近等軸的隱伏巖體引起的。磁場分區Ⅳ:位于測區西南部,磁場呈不規則片狀或點狀,為雜亂正負磁異常場伴生區,正負最大強度都在150nT以上,個別可達400nT。以正異常為主。主要分布細、中、粗粒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和中細角閃輝長巖地層。由此區內磁異常與角閃巖關系密切。另外對物性參數分析可知,角閃巖能引起正磁異常,而經斷裂活動可能使巖石磁性降低,因此推測本區正負磁異常交匯處為斷裂帶的標志。
2磁場綜合評價推斷有利成礦區域
綜合上述磁場分區分布規律及磁異常特征,結合測區地質及成礦地質條件,推斷出7處斷裂及9處隱伏巖體(圖5),①號磁異常經槽探工程驗證,發現有鉛鋅礦化、黃鐵礦化及破碎蝕變帶,蝕變帶寬19m,帶內巖石類型為二長花崗巖,硅化強烈,呈致密塊狀,礦化類型分為兩種,一種為星點狀,一種為細粒浸染狀,主要為黃鐵礦化。根據同類類比原則、推斷本區有利成礦區域為圖4中的①、④、⑤、⑥、⑦號磁異常區。
結語
對高精度磁測所得磁測數據經延拓等數學處理,能對地下斷裂構造、隱伏地質體的分布作出定性的推斷;可見在高森林覆蓋區可以有效地圈定不同地質體的大致范圍;可避免地質工程對林區植被的破壞及在礦產地質調查中縮小找礦靶區;為下步地質工作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