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自古以來,中國的人倫觀念貫穿于個人、家、國以及天下。人倫存在之地便是教化所及之地,唯有“蠻夷”教化不存。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上,完善而發達的人倫道德驅逐了冷冰冰的法律,中國的法律在歷史上一直畸形發展。隨著近代以來西方文明統治世界,西方理性的法律也開始逐漸普及各國。在這一種新的法律文明之下,中國人傳統的觀念受到了極大沖擊。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人的法律意識開始大步前行,逐漸有了法治的雛形。然而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群體,在某種程度上卻陷入了傳統道德與新式法律的盲區:不再像父輩人那樣拘泥于傳統的道德,卻又未曾受到法律意識的充分教育。近年來頻發的高校慘案提示我們,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亟待提升,高校作為大學生培育的主要基地,擔負著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職責。
1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總體而言,我國大學生群體中,除了法學院系的學生之外,其他學生的法律意識基本上處于一種懵懂期。他們一方面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卻又“望法興嘆”。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法制觀念淡薄
大學生法制觀念淡薄表現在各個方面,最重要的一條便是無視行為后果,他們心中知道法律的存在,但是卻并不清楚他所行使的法律行為所帶來的法律后果。他們對法律責任的承擔主要集中于最基本的法律常識,這些常識多源于家庭和社會的教導,無需法律教育也存于其知識體系中。但是對于常識外的法律后果,多數大學生卻并無意識,比如近年來出現的大學生信用卡刷卡不還而被起訴、合約機未到期停約而遭受律師函催討合約費、違反與企業所簽勞動合同而遭索違約金等等,充分說明了法律意識中的契約意識并未被部分大學生所重視。
1.2法律知識碎片化
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多呈碎片化存在,并未成為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法律體系存在于個人意識中。他們大多數人知道應當守法、用法,但是在多數情況下卻不知如何去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碎片化的法律也是大學生合法權益遭受侵犯和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原因之一。
1.3維權與無視規則并存
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維權意識強烈。這種強烈的維權意識首先來自于法制教育的功勞,法治化的進程使公眾具備了一定的法律意識,這種整體的社會氛圍必然影響到在校的大學生,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敢于將權益受損之事訴諸法律;其次,這種維權意識卻來源于一種消極因素:強烈的自我意識。多為獨生子女的當代大學生,在家中被萬千寵愛,走出家門,一旦有不順心之事便會立刻維護自以為正當的權益———但實際中這種權益并非都是正當的。另一方面,這種激發維權意識的自我意識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無視規則。這一矛盾體是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薄弱的法律意識帶來的必然結果:有利于自己的便奮起維權,不利于自己的便無視法律與規則。
2我國高校法律教育存在的問題
2.1課程設置問題
除法學院系學生外,高校對其他專業的學生進行的法律教育基本上都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被學生簡稱為“思修與法基”)。無論從學生對該課的態度還是學習效果而言,這一課程基本上收效甚微。該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與松散的公選課并無二致。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本是培育學生素質的兩大重要課程,但是卻被放在一個課程中進行,而且只有一學期大約36課時。然而僅法律一項,要想使學生有一個系統的學習,配備有專門師資力量的法學院系需要四年甚至七年時間。高校“思修與法基”的考核方式也極為簡單,基本上淪為形式。
2.2師資投入薄弱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老師多為高校思政部的思想政治課老師,不能否認他們沒有學習過法律,但是法律是一個專門的學科,系統的法律學習必須有大量的法學理論基礎知識,更何況給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講解。伴隨著學科分化的日益加劇,學科專業性也必須受到重視,政治與法律緊密相連,但政治與法律更多時候卻是分野巨大,一個分配權力,一個限制權力。政治課教師兼授法律,是學生法律意識低下的一大原因。
2.3法律理論與司法實踐的嚴重脫節
不成體系的法律理論教育構成了大學生碎片化的法律知識和理論,更為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碎片化的理論知識尚不能與法律實踐相結合。即使擁有相對較為完善的法學理論體系的法學院系的學生,在長期缺乏法律實踐的情況下也會失去運用法律的能力,何況本就缺乏完善法學理論教育的其他專業的大學生。可見高校法學理論教育與司法實踐嚴重脫節。
2.4忽視道德教育
道德與法律表面看來水火不容,實際上二者相輔相成。道德與法律是社會秩序的兩大支柱,道德從內心約束人,促使人自我反省,法律則從外部強制人們遵守社會秩序。人的自然欲望在內外兼修、軟硬并使下方可得到合理的抒發和控制。盡管中國德主刑輔的傳統法觀念已經不適合現代法治社會的理念,但是道德對于社會治理的關鍵作用從未消失,尤其是中國傳統優秀道德。當今高校依然注重學生專業課的修習和專業技能的培育,但是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雖然實際上有著清晰的認知,但是卻將之置于一種輕視的境地,更多的重視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就業能力這些硬性考核指標。
3高校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建議
3.1優化課程設置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完全不能滿足現階段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需求。該課程應當分為兩個獨立的課程分別承擔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制教育的功能。而對于法律基礎課則應當有專門且有一定深度和體系的教材,讓學生對與法律部門的分類、法律責任和我國整個法律體系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另外,應當優化法律課程的考核方式,使學生真正意識到法律課的重要性,促使其認真學學的法律課程,從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
3.2加強師資投入力度
加大對法律基礎課程的師資投入力度,應當由受過專門法學教育的教師為在校大學生進行法學基礎課的講授,這樣也有利于學生疑問的徹底解答,使學生感受到法學的專業性和神圣性,最終培養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
3.3多渠道擴大學生接觸司法實踐的途徑
一方面,學校應當積極與司法機關協商,建立學生認知司法實踐的途徑,使在校大學生通過觀摩現實中的司法活動來理解法律在現實社會中的應用。從現實司法活動中體驗法律的威嚴和法律責任的懲戒性,從而強化其所學的法律理論知識,提升其遵守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學校應當定期邀請一線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到學校進行系列的法制講座,將現實中的案例帶進校園進行講解,有利于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消除部分學生因不知法而違法的萌芽。
3.4重視并開展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法治社會的重要輔助力量。法律與道德相互區別又緊密相連,法律意識的提高有賴于道德教育的成效。法律的遵守分為主動遵守和被動遵守兩類,被動遵守是指行為人迫于法律懲罰的壓力而不得不遵守法律,然而這種壓抑性的遵守并非法治社會追求的終極目的。和諧社會的終極狀態應當是全體公民對于法律的主動遵守,這一方面依賴于發達的法律體系和制度,另一方面則依賴于高度的公民道德。無論法制如何發展,公民道德對于法治社會的重要性永不消減。要想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法律意識,必須進行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此點不能忽視。
3.5依法行政,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高校作為代行國家教育行政權的法人,與學生日常的學習活動最為密切。要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高校自身必須依法行政,切實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大學生已經具有自我判斷是非的能力,如果學校以濫用國家賦予的行政權力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那么所有的法制教育都將化為泡影。這種行政權的體現主要在于費用收繳、紀律處分等方面,作為教育者的高校應當成為守法用法的楷模。
4結語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升關系到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進一步關系到我國日后政治經濟的健康發展。高校在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培育的同時應當對現階段法制教育進行反思,法制教育和法律意識的培育同樣是高校的重要任務。相信隨著中國司法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高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方式也會發生新的轉變,以適應法治社會的進程。
作者:多士平 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