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工業工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基礎工業工程課程教學現狀
(1)學生對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自1992年國家教委批準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首批設立工業工程專業,迄今已超過20年,其應用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服務業等,其他產業應用少,企業尚未從系統的角度認識工業工程的價值,缺乏社會化應用環境,使大部分學生入校后很長一段時間對所學專業認識不深,學習積極性不高,這在“基礎工業工程”教學中體現出來。
(2)基礎工業工程實驗設置不太合理。工業工程通常以具體的生產系統為研究對象,實驗耗時較長,實驗室難以提供生產現場,很多實驗無法進行,大部分只進行理論教學,或者提供的現場同實際差別很大,類似的實驗難以起到相應的作用。由于對生產工程不熟悉,缺乏深入現場的機會,學生很難從實驗中發現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3)考核方式僵化。課程理論考試多,實踐能力考查少,輕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方式,助長了學生“平時松、考前緊,考中作弊、考后忘”的不良學風蔓延。考試內容呆板、題型不合理,考試內容多局限于教材中基本理論,且受標準化考試方式影響,填空、判斷、單選、多選、簡答等客觀性試題多,綜合性思考、分析論述、證明、應用等主觀性試題少,留給學生探索創新的機會少。這種考核方式其結果就是嚴重挫傷了認真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對課程系統知識的掌握,阻礙了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發展。
(4)實踐教學教師匱乏。基礎工業工程課程屬于交叉性學科,要求教師既要具備工科方面的專業知識又要有生產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最好要具備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目前,雖然也培養出一批工業工程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但是作為實踐教學教師,缺乏實踐經驗,還難以達到對各學科知識的融合,再加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觀念長期存在,優秀的實踐教學教師并不多。基礎工業工程以企業的實際應用方向和工作崗位為導向,依托鹽城地方制造業的產業實踐,從教學方法及加強實踐環節等方面進行改革,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以適應社會對工業工程人才的需求。
2基礎工業工程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
摘要:
工業工程是一個解決整個系統的設計與優化問題的工程學科。運用工業工程中流程程序分析對W公司發動機裝配的工藝流程進行分析,制作工序的流程程序圖,并通過5W1H提問技術和ECRS原則對裝配流程進行改善,取得顯著效果。
關鍵詞:
工業工程;流程程序圖;改進
1發動機裝配流程現狀描述
發動機是三輪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輪車的動力裝置,對工序的工藝有嚴格的要求。發動機裝配發動機與各個零件的組裝,并連接主裝配線,經過調查發現,現有工藝存在工序不合理和等待過多的問題。
1木材運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對木材運輸管理監督不嚴格。一些木材貨運部門只顧眼前利益,不執行木材憑證運輸制度,不支持林業部門對木材憑證運輸的檢查監督,助長了違法運輸木材歪風,給木材運輸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難,導致國家利益的損失。
1.2現在大多數林業局雇傭林區居民的貨運汽車進行木材運輸。由于車輛工作時間的不固定性,不便于對車輛進行統一管理。一旦汽車在木材運輸過程中出現故障,管理者需要做大量的統籌協調工作,來調用其他貨運汽車,這就有很大可能會耽誤木材運輸,影響整個生產作業進度。
1.3一些林業局使用多種木材運輸方式,包括森林小火車運輸、汽車運輸、牲畜運輸,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選擇運輸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不能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
1.4在木材運輸過程中,由于工人操作方法不當造成木材損壞,降低了木材的質量等級。造成了木材資源的浪費,加大了生產成本,使經營單位的經營利益降低。
1.5一些林業局木材運輸的現有生產工藝、生產設施、作業狀況和信息系統落后,生產效率普遍較低,技術及管理還是沿用傳統的方式,缺乏一套科學的現代化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管理方法相對落后。
摘要:
我國的工業工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得到了較快地發展,尤其在制造業的發展中被廣泛應用,本文主要討論工業工程在制造業的現狀及趨勢。
關鍵詞:
工業工程;制造業;趨勢
1工業工程的起源和定義
泰勒(FrederickW.Taylor)和吉爾布雷斯(FrankB.Gilbreth)被認為是工業工程(IE)的創始人。19世紀80年代,泰勒主要研究怎樣提高勞動生產率,以人為研究對象,管理學史上稱之為“科學管理學之父”。吉爾布雷斯主要從事作業過程中的動作研究和時間研究,其中,動作研究是把作業動作分解為最小的分析單位,然后通過定性分析,找出最合理的動作,以使作業達到高效、省力和標準化的方法,管理學史上稱之為“動作研究之父”。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提高了生產率,從而開創了工業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簡稱IE)研究的先河。工業工程發展已有100多年,它包含內容豐富,涉及的領域廣泛,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因此,在工業工程發展的過程中,世界各地學者、專家對其有不同的解釋。在諸多解釋和定義中,美國工業工程協會提出的定義最具有代表性,其表述如下:“工業工程是對人員、物料、設備、能源和信息組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實施的工程技術,它綜合運用數字、物理學、社會科學的專門知識和技術,結合工程分析和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對該系統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確定、預測和評價[1]。”
1基于職業發展進行實踐教學環節設計的必要性
工業工程專業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工業工程的目標是用技術的方法,經濟、有效地解決社會系統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能將所掌握的知識與社會中的實際問題相聯系,具有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常規模式是依據學科的知識體系,按時序設置課程,追求本科專業知識的完整性和邏輯性。這種設計模式在理論上是合理的,但容易出現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現象。因此,應將學科知識體系與市場需求和職業崗位知識能力要求相結合,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構建更加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并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課程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融入必要的實踐教學,把工業工程專業的實踐性充分地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校作為山東省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多年來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重要位置,對本科人才培養和就業工作極其重視。2014年,結合山東省名校建設和自身專業發展,通過多方調研,對培養計劃進行了修訂。通過引入具有一定優勢的機械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基礎技術,形成富有特色的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特色。專業定位為培養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現代經濟與管理科學知識,具備一定的工程技術基礎,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夠綜合應用工業工程理念和知識對生產型和服務型企業進行規劃、設計、評價、改善以及創新,能從事工程、設計、制造、管理、科研與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復合人才。在培養計劃中突出實踐的重要性,構建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工業工程專業,其畢業生不僅面臨就業問題,同時也面臨著進入工作崗位后的職業發展問題。對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我們強調工業工程人才的培養,不但重視職業對人才素質的培養要求,而且要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要把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反映在人才培養方案當中,突出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所需職業技能的各類教學環節,強調解決最短時間上崗的問題,增加就業競爭力;同時還強調培養學生未來職業晉升和相近崗位遷移的職業能力。實踐環節是高校工科專業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更是工業工程(工科)專業實現其培養目標的必修環節,對實現職業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作用。
2當前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實踐環節應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當前在各高校進行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雖然都有課程設計、各類實驗和實習等實踐環節,但具體內容上由于專業定位和學校資源的不同,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和體系,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2.1實驗過于側重驗證性
實驗在開設的課程實驗中,多數仍然是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占比較低,各門課程的課內實驗,僅依附于課程內的理論知識,學生難以從實驗中開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