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鋼鐵工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目前,我國鋼鐵行業正以突飛猛進的速度發展著,在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給我國環境帶來的污染也愈來愈嚴重,環境問題成為制約我國鋼鐵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主要論述鋼鐵行業近年來的發展和存在的環境問題,進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鋼鐵綠色化的必要性及幾點建議。
關鍵詞鋼鐵工業綠色化環境
1引言
中國的鋼鐵工業歷經50年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以來,有了巨大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鋼產量增加速度加快,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產品結構不斷調整,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大國。但是,鋼鐵工業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產業,是能源、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戶。目前,鋼鐵行業的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10%以上,鋼鐵行業水耗占全國工業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國鋼鐵工業的能耗、水耗指標大大高于國外的先進水平。隨著我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將會帶來一系列更加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鋼鐵工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對于中國鋼鐵綠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近年來我國鋼鐵工業化迅速發展的狀況
1996年我國鋼產量首次超過1億噸大關,躍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國鋼產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實現鋼產量1.8億噸,到2003年鋼產量突破2億噸,達到22234萬噸,2004年全國共產鋼27279萬噸,比上年增長22.7%,生鐵、鋼材的產量分別達到創紀錄的25185萬噸與29723萬噸(含重復材),同比增長均在20%以下。在鋼材品種和質量方面,已經逐步形成能冶煉包括高溫合金、精密合金在內的1000多個鋼種,軋制和加工包括板、帶、管、型、線、絲等各種形狀的4萬多個品種規格的鋼材;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提高。從1991~2003年鋼產量增加近2.13倍,總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噸鋼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噸鋼廢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噸鋼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國重點企業平均噸鋼綜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噸鋼可比能耗為741.48kg/t;污染物綜合排放合格率達到90.59%;廢氣處理率達到98.31%,環境質量明顯提高。
摘要:面對全球范圍的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低碳發展已成為各國的首選路徑。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從政府層面推進低碳發展。鋼鐵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低碳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本文針對鋼鐵工業提出了一系列低碳發展策略。
關鍵詞:鋼鐵;工業;低碳;策略
0引言
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消費水平提高,世界氣候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越來越大,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面對全球范圍的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低碳發展已成為各國的首選路徑。從1990年聯合國大會超過85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出席共同決定啟動國際氣候公約談判,到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再到2007年“巴厘島路線圖”和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均體現出國際社會對減少碳排放的關注和共同承擔責任。2015年,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為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契機,隨著《巴黎協定》的簽署,世界各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全面行動安排。
1我國低碳發展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工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能源消耗持續攀升,能源效率仍然較低,工業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環保問題日益嚴峻。我國作為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國,面臨空前的減排壓力。目前,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減碳政策。2006年,科技部、氣象局、發改委、環保局等六部委聯合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明確提出了“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先進核能技術,以及高效、潔凈、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術,優化能源結構,減少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等一系列要求。2007年,我國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措施。同年,在亞太經合組織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我國提出“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4項建議。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考核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2014年,中美雙方共同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15年,中國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許諾,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中國表示將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義務,如期實現提交的自主貢獻目標。此外,發改委、工信部、國務院還相繼了《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2—2020年)》《“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等一系列文件,對我國促進能源消費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低碳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摘要:面對全球范圍的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低碳發展已成為各國的首選路徑。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從政府層面推進低碳發展。鋼鐵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低碳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本文針對鋼鐵工業提出了一系列低碳發展策略。
關鍵詞:鋼鐵;工業;低碳;策略
0引言
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消費水平提高,世界氣候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越來越大,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面對全球范圍的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低碳發展已成為各國的首選路徑。從1990年聯合國大會超過85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出席共同決定啟動國際氣候公約談判,到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再到2007年“巴厘島路線圖”和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均體現出國際社會對減少碳排放的關注和共同承擔責任。2015年,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為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契機,隨著《巴黎協定》的簽署,世界各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全面行動安排。
1我國低碳發展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工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能源消耗持續攀升,能源效率仍然較低,工業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環保問題日益嚴峻。我國作為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國,面臨空前的減排壓力。目前,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系列減碳政策。2006年,科技部、氣象局、發改委、環保局等六部委聯合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明確提出了“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先進核能技術,以及高效、潔凈、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術,優化能源結構,減少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等一系列要求。2007年,我國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措施。同年,在亞太經合組織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我國提出“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4項建議。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行動。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考核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2014年,中美雙方共同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15年,中國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許諾,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中國表示將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義務,如期實現提交的自主貢獻目標。此外,發改委、工信部、國務院還相繼了《工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2—2020年)》《“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等一系列文件,對我國促進能源消費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低碳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摘要:鋼鐵工業是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支柱型行業,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不斷深入,鋼鐵工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也逐漸由國內轉向國際。為了實現穩定發展目標,全面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鋼鐵工業需要強化信息化建設水平,不斷革新生產技術和檢測技術,同時升級與優化生產設備和診斷設備,為工業發展開創新局面,為促進鋼鐵工業向信息化、自動化與智能化方向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基于此,文章將結合鋼鐵工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深入研究其自檢測技術、儀表設備、設備診斷等方面取得的進步,希望能夠為專業人士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鋼鐵工業;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機電一體化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成為工業發展變革的源泉和動力,用信息技術促進工業穩定發展,以工業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建設,是提高國際競爭力,實現工業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早在2002年,就認識到了鋼鐵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并堅持“以信息帶動工業”理念,創新生產技術,優化生產流程,致力于打造集科技水平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低于一體的生產路線。這也促進我國鋼鐵工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開創了鋼鐵工業生產新局面。尤其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虛擬化、網絡化、智能化等先進技術應運而生,為鋼鐵工業向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我國工業生產向國際市場進軍奠定了良好基礎。
1鋼鐵工業信息化、自動化及智能化發展現狀
鋼鐵企業信息化發展,是借助各種先進科學技術,實現企業信息化經營與管理目標,以此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企業創造最大化經濟效益。當前,鋼鐵企業信息化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為內部信息化、外部相關部門信息化以及電子商務全球化。當前,鋼鐵工業在生產方面除了應用大型計算機組成的信息系統,還不斷壯大了PC機、局域網、互聯網等使用規模。實現了信息處理、自動化控制等一系列生產目標。與此同時,部分鋼鐵企業也利用局域網、工作站等構建了開放式企業信息系統,促進企業由以往單個車間逐漸向多個車間發展,同時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共享功能,對企業內部、外部信息進行有效利用,全面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和生產水平。
2鋼鐵工業在檢測技術與儀表設備方面得到的進步
摘要:解析自由貿易區的定義及作用;回顧中國自貿區設立情況;依據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山東自貿區”)總體方案,簡要介紹山東自貿區覆蓋范圍、戰略定位及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及具體措施;分析設立山東自貿區對山東鋼鐵工業產生的有利與不利影響;提出利用山東自貿區機遇實現行業轉型發展的建議,即:加強對山東自貿區的研究,探索產業發展機會;實施金融創新,延伸金融服務產業鏈;實施貿易創新,發展新型貿易;探索新業態,培育新經濟;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提升國際化水平。
關鍵詞:山東自貿區;鋼鐵工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1前言
自由貿易區簡稱自貿區,分為廣義自貿區和狹義自貿區。廣義自貿區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通過自由貿易協定,相互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取消絕大多數服務部門的市場準入限制,開放投資,促進商品、服務、資本、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相互發展,如東盟、中日韓自貿區等。狹義自貿區指一國的部分領土內運往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并免于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1]。中國于2013年設立的上海自貿區以及后續設立的迄今共18+1個自貿區都屬于狹義自貿區,設立時間為:2014年設立廣東、天津和福建自貿區,2017年設立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自貿區,2018年設立海南自貿區,2019年1月設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2019年8月設立山東、江蘇、廣西、河北、云南、黑龍江自貿區。至此,中國已形成從東到西,從沿海到內地,東南西北中的自貿區布局。自貿區陣營的擴大,表明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積極融入全球化的決心和舉措。設立山東自貿區,是中國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舉措,對建設山東新舊動能轉換試驗區具有推動作用。山東鋼鐵工業是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的重點領域,應當充分把握設立山東自貿區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快轉型發展。
2山東自貿區的基本情況
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涵蓋濟南片區、青島片區、煙臺片區,總面積119.98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