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生態對高校文化建設的影響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生態對高校文化建設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文化生態對高校文化建設的影響

      1高職院校文化生態的內涵和結構

      1.1內涵

      高職教育就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千萬計的服務于生產、建設和管理一線的高技能人才,這表明了高職院校的社會使命.百所國家示范高職和骨干院校建設項目標志著中國特色高職教育已進入轉型提升內涵的關鍵時期,在政府主導舉辦的高等教育框架內要充分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實踐等要素.文化建設既是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高職院校特色與品牌的表征.因此,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應當是包含多元主體要素、多樣文化生態的一種特定的社會亞文化生態.是在特定的校園環境里,圍繞高技能人才培養這一文化核心目標,由學校師生員工長期以來自主共同創造的、體現學校特色的,并為全體師生共同認可、接受、信守和發展的價值觀念、校園形態和行為方式.體現了高職院校文化與行業、企業、區域和社會等文化環境互相適應和發展.從構成主體要素來講,高職文化生態系統以校園為特定時空條件,簡單分為內部生態秩序(學校、教職工和學生等要素)和外部生態秩序(政府、社會、行業、企業等要素).而和諧的高職院校文化生態各要素應當與相關文化生態之間的相互關聯制約而形成動態平衡結構狀態.多元文化和諧共生、協調發展,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基本訴求,是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文化體現.在和諧的文化生態中,高職教育的育人根本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人才能獲得充分全面的發展;在和諧的文化生態中,高職教育的職業文化屬性才能得到徹底的張揚,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聯通現代職教體系;在和諧的文化生態中,高職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才能充分的發揮,提升教育服務產業的能力;在和諧的文化生態中,高職教育才會在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有更大的自覺和擔當,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1.2結構

      高職教育的高等性與職業性也決定了高職文化生態結構特征,既不是一般意義的高校文化,又不能是企業文化,它應當是高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等文化群落相互交融形成的具有高等職業教育屬性的文化生態系統.它的動力結構可簡單歸納為“雙主雙核,螺旋發展”.“雙主”指高職院校文化生態建設的承載主體,學校師生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主體,學校師生之間的文化傳承是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雙核”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核心驅動力,高校文化和企業文化相互驅動融合,共同塑造了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文化;“螺旋發展”指高職院校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與周邊其他文化群落的交融中互為環境,在能量、信息和物質交流過程中,通過同化和異化、遺傳和變異等方式建構著文化生態的螺旋上升式的發展平衡.其橫向結構(空間結構)主要指高職院校文化生態內部不同類型文化圈層(如從主體來分有教師、行政、服務和學生4個文化圈層,從層次來分有物質、行為、制度和精神4個文化圈層等)以及外部不同文化群落之間(如區域、社會、行業、企業以及政府等)的相互關聯,縱向結構(時間結構)主要指高職院校文化生態系統的歷時性,即時代特征,體現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高職院校文化生態失衡

      我國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形式,經過近30年尤其是近10年的涅槃發展,作為新的高等教育文化形態已經得到了實質性的確立.無論是院校所的數量還是在校生的規模,高職教育已然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決定性地推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的實現,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應用性高技能人才,促進了國民文化素質的提升,也為我國人力資源強國的實現進行了基礎的鋪墊.據麥可思調查數據推算,2009—2011年,高職教育為全國近850萬家庭實現了高等教育學歷“零”的突破,讓更多青年“在家門口上大學”,高職畢業生就業率與薪資連續上升,2013年更是“逆襲”最難就業季,就業率僅次于985院校.這些利好的消息從側面印證了市場對高職教育的剛性文化需要.尤其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深度轉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時期,對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也為新時期新形勢下高職教育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與品牌發展提供了百花齊放、百舸急流的機遇與挑戰.高職教育的深圳模式、寧波模式、蘇南模式也代表了目前高職教育一些特殊的文化生態的發展.因而,政府、社會、區域以及行業企業等對于高職教育寄托了更多的希望.高職院校文化大觀園的春天將會是群芳競妍,但這個冬天將會更冷,對于高職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對于個體的高職院校的文化生態建設將會有更多的課題等待大家去研究,有些可能是關乎到個體生態的生存.在實際的文化建設過程中,高職院校依然有著很長的路要走.人類所創造的每一種文化都是一個動態的生命體,各種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類似生物鏈的文化鏈.正如自然生態通過遺傳與變異的途徑來維持平衡一樣,文化生態亦通過文化的創制與保持來盡力保持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性動態平衡.正如前文所述,高職院校作為近30年尤其是近10余年來形成積聚的一種文化生態群落,其自身價值體現與作用發揮已得到了充分的現實性印證.在表現出強勁的文化張揚力與發展正能量的同時,高職院校文化生態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其與外部其他文化生態群落之間也間或出現了失衡的現象.

      2.1外部文化生態環境

      外部文化生態環境主要包括政府、社會、區域、行業企業等,高職的良性發展依賴于政府的指導、社會的認同、區域的支持與行業企業的參與.高職教育舉辦主體是各級地方政府,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省市地方政府,近年來對職業教育在頂層體系與制度設計、資金信息投入、質量評估等諸多方面給予了更多的宏觀的政策性指導,激起了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的內在活力.從政策支持角度來說,我國職業教育的主體是職業學校,主要由教育部門統籌管理,發展過程中有著強烈的政策性訴求.但其中最為重要和迫切的問題是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跨界的教育,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有效地解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跨部門、跨領域的現實問題,因此,需要從國家層面統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政策,進行頂層設計,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國家主導模式.雖說高職的迅猛發展為社會文化的進步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但是整個社會對高職教育的價值與文化的認同錯位.這主要根源于社會對高職教育價值的傳統認知偏差、現行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層次性以及高職教育自我探索發展的曲折.而這種文化認同的失衡在遭遇到適學人口拐點時,便以生源危機的形式在全國漸次地典型性表達出來.立足于區域行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現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的基本共識,這也是高職文化生態建設所必須的基本路徑.換句話講,在高職這個文化生產場域內,要使其產品的生產規格與價值要和產品的市場和使用價值無縫對接,這才是高職教育的真正生命力的體現,也是高職教育服務的導向、高職學生就業的宗旨.也只有這樣,才能建設成有人氣、接地氣、合行業氣、融企業氣的高職院校文化.但在文化建設實踐過程中,學校文化的公益性與企業文化的利益性卻形成了矛盾.兩者雖然合作的政策目標是育人,但是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適應職業一線的高技能人才,而企業的政策目標雖然也是育人,但其最重要的則是追求利潤.兩種文化的融通尚處于簡單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的融合,對于制度文化或文化理念的學習交融還未深入.

      2.2內部文化生態環境

      從內部構成諸要素來分析,也存在一些失衡的現象.就建設主體來講,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但在當前形勢下,這種失衡現象既包含于建設主體內部,同時亦顯現于主體之間.如教師的學科教學能力與工程服務能力的協調問題,即“雙證”能力問題;學生類型多樣化與學生個性化發展問題;教師隊伍的職業化發展與學生職業成長的問題等.就建設內容來說,主要包括物質、行為、制度與精神環境等方面.因為高職院校多數都是新建院校,因而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經驗積累比較薄弱,但是這又是優勢,可以結合自身發展特色充分體現后發優勢,精心策劃與實施提煉,并經過師生員工的長期行為積淀,形成特色的文化內涵.但在實踐過程中,卻往往存在“四化”現象,即內涵簡單化,狹隘于校園文化建設;價值功利化,重職業技術輕人文素養;傾向泛職業化,強化職業屬性,弱化教育屬性;實踐零碎化,缺乏頂層設計和系統實施.

      3高職院校文化生態建設路徑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生態工程,它既反映了與周邊文化生態的信息、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同時也體現了自身歷時性的文化歷程與積累.因而,高職院校文化應當是動態性與發展性相統一、包容性與獨特性相結合的生態,是文化自覺與責任擔當的有機統一.高職院校在自身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充分激活內部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充分利用外部有效性資源,在保持自身發展優勢的同時要創制新的文化生長點,打造新的文化發展點,積極構筑內外和諧、動態平衡的文化生態.

      3.1激活內部主體的創造性

      高職院校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有自覺性,要充分激發學校師生員工的文化自覺意識,適應經濟轉型與區域發展的需求,促成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學生的職業發展,構建和諧的內部文化生態秩序,形成文化自信,引領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在教師職業發展上,教師應當具備相當的職業崗位工程經驗與較高的專業教學水平的“雙師”素質,基于“工學結合”的理念實施課程教育,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研發和社會能力,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與技能.在學生職業成長上,學生要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能力,能夠得到個性化的成長輔導,習得良好的職業發展技能與遷移能力,最終實現個人職業發展的夢想.在文化環境設計上,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建設,都應突出環境育人、文化育人,充分體現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要凝煉學校的精神,以辦學理念、目標定位等形成師生共同的發展目標與精神激勵,這是核心、靈魂;要規范學校的制度,以運行有效的管理機制來激活學校內生力,如結合教師成長的關鍵點設計輔助性發展政策,針對生源多樣化的特點實施分類管理分層教學等;要引導師生的行為,尊重人格,營造良好的氛圍與良好的活動設計,滿足于學生的多樣化成長需要;要形成良好的物質環境,無論是校園自然環境的擺設,還是教學實訓環境的設計,要充分體現情操的培養與職業的熏陶.

      3.2利用外部資源的有效性

      高職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與資源價值.

      1)學校的辦學目標要切合于社會經濟與區域發展的要求.學校的發展方向應與區域經濟、行業發展規劃相切合,專業的開發與建設應與區域社會經濟文化和行業發展相適應,人才培養的規格應切合市場與崗位的要求.

      2)要開門辦學,尋求校企合作的瓶頸突破與互利共贏,最終使學生受益,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社會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要更多地尋求政策性支持,充分抓住發展機遇,促進學校的層次發展.

      4)國家層面要形成多部門聯合支持高職教育發展的局面,而不是由教育部門唱的獨角戲;區域政府也應把高職教育納入到正常視野而做好與地方產業對接,從政策落實等諸多方面支持產業的發展.

      5)通過法制與稅收政策的完善與制訂,引導行業企業深度融入到學校發展中來.

      4結語

      高職院校文化生態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性系統工程.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來看,高職教育正面臨著發展的大好機會.但是由于許久以來高職的出身、政策性因素、行業、企業以及社會的認同度等問題,也讓許多高職院校面臨著很大的困難,甚至于說是生存危機.如何突破發展性瓶頸,真正走出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之路,這不僅僅是高職院校思考的課題,更是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各方來共同努力的重要任務.

      作者:韓鶴進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離退休工作辦公室

      亚洲视频小说图片|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DVD|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 亚洲激情黄色小说| 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 亚洲成年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专区|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成色999久久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 亚洲专区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久久1区2区3区| 亚洲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天堂亚洲国产中文在线|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暴爽av人人爽日日碰|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 亚洲中文无韩国r级电影|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69网站|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99热亚洲色精品国产88|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 国产日本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 亚洲女人初试黑人巨高清|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