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形式探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3-5分鐘的課前小測時間
在新教材系統性不強、四大塊知識內容交替出現,學生不自覺溫習所學知識,學生遺忘率較高的情況下“,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顯得尤為重要。限時3-5分鐘完成10道前邊所學的重點知識,可與本課的內容無關,由淺入深地補充練習或舊知識重現的填空題或選擇題,也可以是重點且簡單的解答題。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情況可以不同,做不完也算正常。課前小測的內容課內可不評講,教師批改后學生自己改正,對掌握欠佳的內容,今后可反復出現。
(二)15-20分鐘的講授新課時間
與傳統的“講練結合”教學模式所不同的是,高效課堂提倡新知集中講授。大家要注意時間的把握,期間既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更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課堂上可以嘗試先做后講,追求“學生所需”與“教師所講”的最大統一。
(三)10-15分鐘的分層練習時間
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根據課堂的特點精心安排分層課堂練習,是高效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分層練習根據學生的實際,遵循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原則。將練習題分A組、B組和附加題,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應的練習。A組題為最基礎的練習,可以是知識的直接運用的基礎題、綜合題的分解。主要是針對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水平達到課標基本要求即可。B組題為基礎題和綜合題。主要包括學生在掌握新知識應用及規范表達訓練,特別應注重重點知識的訓練。附加題除了綜合運用知識外,還強調解題的靈活性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
(四)5分鐘的點評時間
學生在完成課堂練習時,教師應有目的地輔導中下層學生。統一點評應為輔導中反饋的、普遍存在的問題。也可以發揮同學間的互助作用,讓學生合作、交流,交叉檢查。
二、高效課堂教學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
(一)將學生分為后進生、中等生、優生三個層次
三個層次的學生不是一層不變的,根據單元測驗成績、上課完成練習的的情況,教師可對他們進行調整。學困生從A組開始,中等生和優等生從B組開始,完成相應的題目后繼續下一層的。鼓勵優生完成附加題。學生有權選擇所屬層次,在完成課堂練習時,學困生選做B組中等題時,發現困難后還會自動從A組題開始做。
(二)資料的準備
課前小測、課堂練習、課件等內容要提前做好準備,并提前一周完成。在統一打印之前,選用科組活動時間進行討論,并最后定出適合整個年級的資料。
三、高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解決幾個問題
(一)新課引入問題
如果有恰當、合適的生活實際問題,在新知識的引入上可以讓學生很好地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生產實踐”,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但是如果聯系生活實際學生較難理解,不妨按照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引入新課,這樣既簡潔、明了,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有利于學生理清知識之間的聯系,建立更完善的數學知識結構。
(二)課堂練習的編寫問題
我們知道練習題的編排都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但是,某一課時的練習,都是環繞某個主題在變化,這種變化往往表現在局部問題或某一要求上。一道題目,它的完整表達是需要訓練的,但為了提高訓練和思維的頻率,可以用“局部”來代替“整體”。這樣用完整表達一道題目的時間,可以完成多道題目的解題思路和關鍵步驟。
(三)課堂點評問題
課堂點評不是教師講得越多越好,仍要追求“學生所需”與“教師所講”的最大統一。對于優生、差生盡可能個別輔導,不要為了少數人而占用大家的時間。特別對于優生,鼓勵學生間的交流和探討。新的教學模式,特別是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
作者:黃江明單位:廣西南寧市第三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