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品德課綜合性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隨著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教師的“綜合”意識逐漸增強,但在當前農村小學進行教學時還難以擺脫分科課程的模式:有的老師把綜合課當作原先單純的思想品德課來上,或者是上成了“生活、科學、歷史、地理”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還有的只是簡單地將課程中所涉及的各學科知識拼湊或疊加在一起,對教學內容的傳授和教學評價的實施則依然沿襲分科課程的方法,導致了品德課程的“四不像”。因此,就難以有機地融合品德、生活、社會等學習領域的教育要求和價值,全面達成課程目標。如何凸現綜合性,教活品德課,筆者一直在農村一線教學,結合多年的品德教學,談點自己的體會。
一、把握綜合目標,走出教學誤區
品德與生活與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教材中每一課都含有多重的教育目標。但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關注的是教學目的中的直接目標,即圍繞什么主題,進行哪方面的教育,而貫穿與整個課程之中的間接目標就被忽略,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些也是教學中要達到的目標。
走出這種誤區,教師應該關注課程的多重目標。例如,“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包括傾聽、表達能力,與他人有效溝通、相互配合的能力等。“合作學習”是教師們普遍采取的教學方法,但應該看到,這種學習方法一方面能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發展,同時又與兒童已有的合作能力緊密相關,并受其制約。兒童的合作學習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多大范圍內能夠進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合作學習是不一樣的。教育者要心中有數,并根據不同年齡兒童的不同特點有計劃地進行指導。再如,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包括利用多種手段查找信息的能力、觀察力、選擇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等。這些能力,也要根據不同年齡兒童的特點,一步步地來培養。
二、依據綜合建構,實現道德素質
綜合建構性是品德課程在課程類型上所顯現的特征,是根據基礎教育的特殊功能,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兒童認知的特點,融合和超越了多種學科的原有邊界,將多種相關的如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會文化教育、科學教育等教育因素、教育內容整合成有機的凸顯出新形象的課程實體。在教學中,應該拓展建構主義的外延,實現主體道德素質的整體建構。具體地說,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成為道德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情意行等道德素質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部刺激的對象。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起學生道德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學生才能克服書云亦云、師云亦云的惰性,才能有寬泛的道德視野、深刻的道德體驗、豐富的道德移情和持久的道德踐行。
例如教學《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課,道德認知點簡單,容易上成枯燥的知識傳授課。如何凸現綜合性,我充分發揮學生道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前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合作學習,用一周時間協同完成小組所選民族的資料收集等工作,然后在課堂中分組展示。在展示過程中,學生涉足藏、蒙古、苗、彞、回、傣、畬、維吾爾、朝鮮等民族的風俗、宗教、禁忌、節日、傳說、特產等,并且各展才能──孔雀舞、哈達舞、扭秧歌、彞族歌、民族時裝表演、少數民族郵票展示,還講述了、、孔繁森等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動人故事等等。學生在自主獲取、加工、展示道德信息的過程中展現的廣博的見識、豐富鮮明的情感和創造性的踐行,出乎我的意料。這給我的啟發是: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學生道德學習的能力,做學生的配角而非導演,積極創造條件,營造機制,使學生真正自主建構道德素質。
三、凸現綜合性質,注重教學策略
綜合性教學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生活的空間為課堂,以學生學會生活,建構生活為主題的活動。因此,必須根據課堂所指的具體空間和教學活動的具體內容及要求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我對1~6年級的品德教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探究,把各冊的主題教學分為五大類:人文科學、史地感悟、經濟社會、生活保健、傳統德育。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應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對傳統德育類可采取走進生活,主體踐行的教學策略,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聯系學生的生活,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主體踐行;對生活保健類的教學策略,品德與生活課程中有一系列生活保健型課文,根據一、二年級孩子的心理與教材內容特點,加強家校聯系,從孩子的生活出發,在課堂上用低年級孩子喜歡的活動作為教學載體,可以收到較好效果,等等。
如教學《我的祖國多么遼闊》,這屬于史地類教學的課文,其中要讓學生了解黃河、長江流經的省、市、自治區。我采取了立體呈現、多維建構的課堂教學策略。我是這樣處理教材的:在原教材的基礎上合理重組,適當地拓展,緊扣教學目標設計了一系列有效活動。先讓學生在地圖上點出黃河、長江流經的省、市、自治區,之后讓學生根據課前所搜集到的資料以各種形式來匯報,可以唱歌、跳舞、講故事等,比如有學生就介紹長江流經的湖南是偉大領袖的故鄉,有一女生在VCD影碟中學會幾步傣族舞蹈,就表演了傣族舞,甚至有學生說安徽有黃梅戲,還現場哼唱幾句。在這一活動中,整個課堂非常活躍,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情緒多是積極愉快的,他們所說所唱的是經過思考感悟的,知識的獲得是多渠道、多維度的。盡管通過同學匯報后建構的知識只是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但這樣學生就不只了解了黃河、長江流經的省、市、自治區這些單純的地理知識,同時還了解了當地的一些風土人情,在他們的腦海里一定留下的是比較深刻的立體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