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校教育中德育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學校是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場所,伴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網絡技術的發展,學校舊有的德育內容已不適應當前學生的需要。在與學生缺乏有效溝通和其無法親身實踐德育活動的背后,帶來的是學生道德素質的空洞,以致辨別是非的判斷力下降,對自身的責任缺少擔當,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學校德育產生了許多的問題。
關鍵詞:學校德育問題策略
學校是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場所,伴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網絡技術的發展,學校舊有的德育內容已不適應當前學生的需要。僵化的德育模式,生硬的說教灌輸使得學生對德育的意義及其在個人品德、個人發展中的作用早已模糊不清。在與學生缺乏有效溝通和其無法親身實踐德育活動的背后,帶來的是學生道德素質的空洞,以致辨別是非的判斷力下降,對自身的責任缺少擔當,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學校德育產生了許多的問題。
一、學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傳統文化修養薄弱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對道德的推崇更是亙古未變。但目前的學校德育教育中,更加注重的是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對傳統道德文化的弘揚少之又少。先不說有的學生不知孔孟是誰,就其眼前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禮貌規矩也不曉得,更別提對民族英雄的銘記了。傳統文化在一部分學生身上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非主流”“火星人”等,傳統文化的修養薄弱,加之外界不良文化的影響,勢必對學生道德觀的建立會產生不正確的引導。
(二)錯誤的“金錢觀”
隨著文化市場的蓬勃發展,相生的不良因素大量夾雜在其中,由于學生自身的判斷能力有限,往往易使學生形成錯誤的認知,認為“錢”才是生活的全部。許多學生在校不是以學習為目的,賺錢成為他們的第一要務,有些學生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采取了一些非正常的手段,“使得道德底線被漠視,……個人品質面臨嚴重危機”。這種錯誤的金錢觀如不通過及時有效的德育矯正,那么在學生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必將成為阻礙其發展的絆腳石。
1.青春無度,揮霍為榮。
古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寶貴的,時間對每個人來說也是有限的,現在學校中的一部分學生,終日無心學習,課堂上除了說話,就是睡覺,不然就是惹是生非。學校的德育教育對他們效果甚微,這部分學生認為時間良多,揮霍才是最好的使用途徑,其實他們未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亦未意識到什么是是集體榮譽,當然也未懂得做人的重要性,他們所棄掉的時間將無法彌補。
2.網絡萬能,消極生活。
對現在的許多學生來說“無網難活”,網絡已與他們的生活難舍難分,“網絡作為一種無國界、開放性的傳媒工具,里面的內容良莠不齊、雅俗共存”,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網絡犯罪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道德行為的慢性滲透,已經出現大量的不利影響,學生間“人際關系淡漠,部分還會產生孤獨、多疑、焦慮、消沉或網絡依賴等情緒”,造成學生對生活消極對待,道德感麻木弱化。
二、學校德育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德育應與生活緊密相連,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
學校德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為了擺脫學校德育脫離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應將德育教育中的不實目標轉向在生活中進行德育教育,在生活中既要幫助學生主動去參與德育活動,親身去實踐、去感悟,才能體會到德育為之帶來的幸福感、榮譽感,也才會激發其更加積極投身于德育活動,更好的踐行道德行為,更利于學校的德育教育。學校德育并非萬能,更需要家長的通力合作,家長在營造適合道德教育的氛圍時更要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與學校一道肩負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使其正確樹立道德觀,認清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與義務。
(二)尊重學生情感,由生硬灌輸轉向對話溝通
“長期以來,傳統德育基本上是以單向的知識傳授和灌輸為主,教師習慣于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反而起不到任何的德育作用,直接削弱其“有效性”。在學校德育中我們要尊重學生的道德情感,對其出現的道德偏差、道德問題等要及時地予以溝通糾正,“適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及時發現問題,早解決,早預防。”,與學生建立朋友關系,注重聆聽學生的呼聲,注重師生間的平等,將生硬的灌輸轉向更為有效的、更為和諧的對話溝通,加強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三)以多元文化為基礎,打開學生的道德視野
“學校制定的校紀校規總是把學生置于被動執行的地位,缺少春風化雨式的德育。”,現今德育的方式途徑不能完全局限于學校制定的死板的校規校紀上,應該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文化氛圍,接觸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感受其他民族、其他人群所具有的不同的道德文化,開拓學生的道德視野,為學生提供多元方法,將不同種類的道德文化相互穿插、融匯,進而更高效地提升學生的德育品質。學校德育不只是簡單的表面教育工作,如何能將其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驅動力是學校德育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引發學生自身的感悟,進而激發學生主動實踐道德行為,這才是學校德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常鑫.淺談影視作品中暗含的不良教育現象[J].學周刊,2015(12):19.
[2]李應霞,王衛星.互聯網絡時代學校德育問題初探[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19.
[3]劉東菊.對我國青少年道德狀況及學校德育問題的理性思考[J].天津教育,2009(4):32.
[4]常鑫.對學校教育中歧視現象的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5(9):58.
[5]高尚剛.中小學校德育問題的若干思考[J].科學中國人,2005(12):57.
作者:周磊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