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將德育融入中職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將職業認同教育、敬業精神、職業素養、護理禮儀規范及工匠精神融入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護理人才。關鍵詞:德育;護理學基礎;職業道德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對衛生健康服務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對護理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護理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熟練掌握各項護理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中職護理專業學生素質普遍不高,學習自律性較差,心理不成熟。所以,在中職護理專業教育中,加強德育至關重要。本文對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融入德育進行探討。
1職業認同教育
我校為中職學校,學生以初中畢業生為主,其中不乏中考落榜者。學生對于護理專業的認識大多來自父母、親戚介紹,入學后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嚴重不足。動力的缺乏源于目標不明確。針對這一現狀,首先要使學生明確職業目標,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這樣才能使其為之奮斗,提高自我要求[1]。我國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在為相關專業人才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其提出新的挑戰。醫療技術的飛速進步對護理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符合行業要求的護理人才,才能滿足社會需要,獲得更多機會,進而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對行業現狀的介紹,使學生形成自我認知與自我期許,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針對每個階段的目標制訂計劃。以上措施有助于學生明確職業生涯規劃,形成自我認同,提高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大降低學校管理難度。
2介紹南丁格爾生平,培養敬業精神
在學習護理學發展史時介紹南丁格爾的生平,培養學生敬業精神。在十九世紀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有一個被廣為傳頌和愛戴的人,她不是將軍,也不是士兵,而是一個出生于英國貴族的傳奇女子。她像天上的星辰,照亮每一個陷入痛苦和軟弱的心靈,在人類浩瀚的歷史中熠熠閃光,她就是被譽為提燈女神的南丁格爾。南丁格爾生于1820年5月12日,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英語、法語等6國語言。南丁格爾從小就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經常幫助周圍的窮人,南丁格爾認為只有做有益于人類健康的事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1850年,盡管父母極力反對,南丁格爾依然選擇了受人歧視的護士職業。在當時的社會,護士大多來自社會底層,她們就像醫院的女傭,為病人清洗身體,做人們厭惡、鄙視而不會受到感激的工作。1854年,克里木戰爭爆發,南丁格爾率領38名護士親赴前線進行救護。她為傷員清洗傷口、書寫家信,每天提著燈巡視病房,士兵們親切地稱她為“提燈女士”“克里米亞天使”。在南丁格爾的努力下,傷員死亡率從42%下降到2%。戰后回國,南丁格爾拒絕了英國政府為她提供的物質獎勵和招待盛會。1860年,南丁格爾在英國圣托馬斯醫院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規的護士學校,為現代護理教育奠定了基礎。她的學生活躍在歐美各國,弘揚著南丁格爾精神,推動護理事業進入嶄新的局面,開啟了“南丁格爾時代”。南丁格爾于1910年8月13日逝世,享年90歲,她將一生奉獻給護理事業,終身未嫁。1912年,國際護士會將她的生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2]。為了弘揚南丁格爾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每年“5·12”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我校護理專業的師生都要舉辦隆重的授帽儀式和系列活動,邀請醫院資深護士長為即將走上實習崗位的優秀護生戴上神圣的燕帽,新一代的“白衣天使”接過前輩手中燃燒的紅燭,在南丁格爾畫像前莊嚴宣誓:“以救死扶傷、防病治病,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自己的真心、愛心、責任心對待我所護理的每一位病人……”響亮的誓詞回蕩在校園,也震撼了在場的每個人。對于即將走上實習崗位的護生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儀式,還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與使命的承接。戴上別致的燕帽,護生就有了新的身份,他們將肩負責任,充分發揚“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人道主義精神,為護理事業奉獻一生。
3列舉“抗疫”英雄事跡,培養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
2020年伊始,病毒吞噬著江城武漢,疫情威脅著中華大地,舉國上下進行著一場剿滅病毒、抗擊疫情的戰“疫”。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戰爭中,全國各地先后有4.2萬名白衣戰士“逆行”出征,在戰“疫”一線出生入死,救死扶傷,充分體現了廣大醫務人員的勇敢與堅強、責任與擔當,讓全國人民繼非典之后再一次為醫務人員不畏艱險、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所感動。在這些援鄂醫務工作者中,有1.2萬名“90后”。來自廣東醫療隊的護士劉怡,還不滿20歲,主動報名參加援鄂抗疫醫療隊,她說:“祖國需要我們,我們就不能退縮。”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賈娜,一上崗就十個小時不停歇。二十多天前賈娜還是一名肺炎患者,康復后的她第一時間提出歸隊申請,返回工作崗位,和大家并肩作戰,在得知康復患者的血漿可能對危重患者的治療有幫助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獻血。通過這些最美“逆行者”的事跡,教育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將來做一名優秀的護理工作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崇高的護理職業道德、較高的慎獨修養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同情心,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我調節能力,保持積極的心態,對病人有耐心、有愛心、有責任心,提升個人專業素養,刻苦學習與反復訓練,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護理技能,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擔當重任。
4在護理實訓教學中滲透護理禮儀規范
護理禮儀規范包括儀容和姿態。儀容是指人的外形、服飾與氣質。端莊穩重的儀容、和藹可親的態度、高雅大方的舉止,在構成護士外在美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是其精神境界與審美情趣的反映。姿態是指人的姿勢與體態。姿態可反映一個人的自我修養,是保持良好風度的關鍵[3]。形成良好儀容姿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有效的行為習慣培養。護理學基礎課程中,近七成的內容是護理技能操作實訓。實訓課前,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儀容儀表,如修剪指甲、穿著護士服、女生佩戴燕帽和發網等。實訓課中,學生的活動空間相對較大,更容易觀察他們護理操作時的一言一行。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實踐技能,還應及時糾正學生的不恰當行為,使學生舉止規范。有效溝通對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非常重要,能給病人帶來精神上的安慰。護士與病人交流時,語言要嚴謹、規范、符合倫理道德,表情和藹,面帶微笑,吐詞清晰,措辭準確簡潔、通俗易懂。實訓課上,教師安排學生分別扮演護士和病人,在練習操作技能的同時,還可以練習護理用語。把進行每項操作時的溝通用語記在筆記本上反復記憶,對提高學生溝通能力非常有效。
5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道德教育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傳承并發揚工匠精神是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護理專業高素質人才緊缺,為滿足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需要,應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使新時代護理工作精益求精、與時俱進。工匠精神體現在護理工作中就是熟練掌握護理專業理論知識和護理操作精準,如心肺復蘇操作的快速有效,靜脈輸液操作的一針見血,置胃管操作的通暢到位,口腔護理操作的輕柔仔細等。教師在護理實訓課上指導學生時要認真負責、有耐心,充分利用課內、課外時間,要求學生每項操作都精益求精,將工匠精神融入護理技能教學。職業院校護理技能大賽(以下簡稱大賽)是工匠精神融入職業道德教育的最佳體現。大賽考核學生技能操作水平,以操作的精準度為指標,強調穩中求精、精中求進。大賽深化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推動了產教融合,促進了高素質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結合,提高了職業教育綜合水平,將工匠精神同時融入產業與教育,成為培養大國工匠的有效途徑[4]。我校每年都開展職業技能大賽,為學生提供了追夢、圓夢的舞臺,在全校范圍內營造了求精、求進的良好氛圍。近年來,我校護理專業學生參加省級、國家級護理技能大賽也屢獲佳績。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技能大賽有助于提高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引領職業教育走向更高水平。德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護理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個人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當受到重視。護理學基礎是一門注重人文關懷的專業課程,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將職業認同教育、敬業精神、職業素養、護理禮儀規范及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對于護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海寧.關于中職護理專業德育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2(6):164-165.
[2]李玲,孟雅萍.護理學基礎[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3]賀玲.談“護理禮儀與形體”課對提高中職護生德育時效性的意義[J].職業,2017(17):98.
[4]杜陳晨.將工匠精神根植于護理專業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18):54-55.
作者:張慧敏 單位:伊寧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