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命教育觀下的基礎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新基礎教育研究基于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變革以及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整體性創新,新基礎教育重視實踐應用,通過建立新型學校對理論加以推廣并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新型基礎教育理念擺脫了傳統“認知”教育的主體地位,樹立以人為本、健康發展的教育理念,新基礎教育強調了動態發展,使教育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始終保持先進性,新基礎教育要求教育從業者具備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培養新型學生。
二、從舊基礎教育到新基礎教育
我國舊有基礎教育在新中國建立后的幾十年間,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眾多人才,提升了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基本素質。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舊基礎教育越來越凸顯了其不適應性,嚴重限制了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和教育職能的發揮,尤其在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生命教育”之后,我國舊有基礎教育弊端頻現.
一方面對于教育環境而言,教育相關管理者不重視生命教育理念,缺乏對生命的尊重,使得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待遇差,工作環境差,工資得不到保障,甚至連基本生存條件都很難滿足,相對應的是貧困地區或家庭的學生無法上學,人文關懷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
另一方面對于教育質量而言,很多學校教育還停留在“認知”教育甚至是“應試”教育階段,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甚至在教學階段就問題頻發,這些都暴露了我國傳統基礎教育一定程度的教非所用和力不從心。也正是在此基礎之上,以葉瀾為首的教育界有識之士開始重視教育理念同時代需求的適應性,開始推動基礎教育變革,新基礎教育理論應運而生。新基礎教育要求首先掌握時代主題,了解時代需求;其次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標進行更新變革,使之適應時代需求;最后將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目標接受實踐檢驗,并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形成更加先進的理論體系。
三、生命教育觀下的新基礎教育理論分析及實踐重構
1.新基礎教育價值觀及其構建
新基礎教育的價值核心是“培育新人”,所謂新人,既要符合新社會背景下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又要在個體上展現鮮明的個性和充沛的生命活力,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內在統一。在生命教育觀下,教育的過程首先定義為精神成長的過程,其次才定義為知識傳導的過程,其構建方式主要為:將教育的價值集中在對人的生存價值的引導和發展上,對人的生命歷程發展在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予以動態把握,喚醒生命潛能,蘊育精神新生,既要奠定知識基礎、能力基礎、道德基礎等基本素質,也要培養生存能力、生活能力、交際能力等綜合素質,更要提升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世界的崇高精神。由此,新基礎教育的價值不應僅僅局限于知識層面,而應立足人的整個生命發展過程,將體力、智力、情感、人格、倫理等全部納入教育目標,從知識教育切入到情感體驗和內心感悟,由此培養出符合現代價值需求的教育人才。
2.新基礎教育教師觀及其構建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踐行者,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和教學活動的具體實施決定了教育質量。在生命教育觀下的新基礎教育中,教師的定位應該是不斷自我發掘、強化以及發揮自身的生命價值,從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更有意義,更具價值。基于此種目的構建新教師觀:首先,對教師這一角色的認知,必須強調教師本身的生命價值,尊重教師的勞動,尊重教師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提升的需求,為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必須的環境和條件支持;其次,要重視教師的個體差異和訴求,從根本上改變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錯誤認知,而將其看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生活進行的方式,從而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更加寬廣的生命視角去尊重教師選擇生活方式和享受生活的權利。
3.新基礎教育學生觀及其構建
當代生命教育觀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首先將受教育對象定義為一群具有完整生命特征并渴望接受生命教育的人群,據此實施新基礎教育教學活動。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也是教育質量的表現載體。傳統教育下的學生觀通常把學生當作填充知識的容器,以機械化、流程化和一體化的方式對學生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并簡單地將教育內容劃分為年級教育,照本宣科,人為地割裂了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而生命教育觀下的新基礎教育,則將學生看作是實體與精神、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的生理意義和哲學意義上的完整生命體,強調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和對學生潛能的激發。具體到其模式構建,首先,教育教學應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在統一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之下,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其次,注重學生主動性的培養,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樂于學習,擅長學習,在學習中培養樂觀堅毅的生命態度;最后,還要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站在整個生命過程角度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和更加長遠的發展可能。
4.新基礎教育課程觀及其構建
課程是教育教學目標實現的媒介,是學生學習知識技能、塑造性格品行的載體,因此課程設計合理性對教育而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教育課程設計注重知識技能內容,重視自然學科,忽略人文學科。而生命教育觀同新基礎教育理念相結合,強調的則是教育課程設置的現實性與長遠性相結合,使課程內容與結構同教學需求與生活需求緊密結合,同學生特點和時代特征緊密結合,站在整個生命完整性的角度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完整展現生命自身的意義和潛力。其模式構建為:首先,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應將基礎性與拓展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學術性與生活性、自然性與人文性相結合,既強調學生基本的知識技能基礎,又要拓展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生命價值的挖掘;其次,在課程結構設置上,應加強綜合課程設置,拓展學生思維,發掘學生潛力,鼓勵學生創造精神,將生活實踐納入課程設置中,在“由知識到生活”的正向教導中引入“由生活到知識”的反向互動,從而打通課本和生活的二元對立,使之合二為一,形成體系。
5.新基礎教育教學觀及其構建
傳統教學觀強調教學的方式是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教學要求實施教學活動,達成傳授知識、發展智力、訓練技能、培養能力、塑造品性的教學目標,這一過程強調的是“學校教什么”和“學校怎么教”,其中教師角色僅僅是闡釋者和傳遞者,學生也只是接受者和吸收者。而生命教育觀下的新基礎教育則強調了教學的生命力、主動性、先進性,在新型教學活動中,“教”與“學”不再割裂開來,而是對立統一,即相互獨立承擔各自角色定位,又要在師生互動、交流溝通中相互補充,相互激發靈感和活力,相互提升和促進,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生命共振和協同成長。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強化師生互動,激發富有個性的創造力。具體為:首要要將“人”放在學科和教育之上,以人為本,改變傳統“重認知輕情感”和“重教書輕育人”的理念禁錮,重視情感教育和生活體驗,重視學生的道德塑造和人格養成;其次,將“向學生傳授知識”轉型升級為“引導學生如何利用知識”,由此將教學活動由枯燥的填鴨式說教轉型為一種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生命價值體驗。
6.新基礎教育評價觀及其構建
傳統基礎教育評價指標單一,方法單調,具有更大功利性,如過分關注教育教學成績,過于依賴分數,這樣的評價觀將教育教學活動禁錮在認知和應試教育的狹窄范圍之內,制約了其創造力和個性化發展。生命教育觀下的新基礎教育評價觀則強調生命過程的成長,站在生命價值角度評價教育教學活動的成敗得失,因而除了注重基本知識技能的評價,應更加注重教育的全面性、開放性、對生命潛力的挖掘程度,以及對生命價值理論的升華和生命體驗實踐的激勵。在具體評價指標和內容上,不單單依賴成績、分數、職稱等傳統因素,應同樣注重學生和教師的體質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使之不止具備足夠的知識技能和智力水平,也要具備健康的身體,善良的心靈,樂觀的態度,積極的精神,勤勞的作風等所有符合現代人才需求的正面元素。
作者:唐開錫單位:四川綿陽師范學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