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教師教育水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給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教育技術已發展到以教學設計為先導,以視聽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以網絡技術為紐帶的嶄新階段。由現代教育技術帶來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的變革、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革命大潮已洶涌澎湃。
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小學教師中應用非常廣泛,而大部分具備高等知識水平的大學教師卻沒能緊跟時代步伐,仍固守一塊黑板,鐘情于一枝粉筆,勞累著一張嘴,或快或慢、或透徹或模糊地講解著那些抽象的或現場感很強的知識、技能。目前,雖然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在大學已開始受到重視,但相比之下,人數是鳳毛麟角,效果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然而時代在進步,技術在發展,知識在更新,要求在提高,提速(提高教學效率)提素(提高學生素質、教師素質)刻不容緩。陳至立部長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文章中強調:“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并號召“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要緊跟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以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中明確要求:“高校人才培養、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必須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要求。高等學校要加強校園網、電子圖書館、多媒體教室等數字化教學環境的建設,為廣大教師和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創造條件。國家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所開設的必修課程,使用多媒體授課的課時比例應達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學校應達到15%以上。”由此可見,高等學校必須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可以說,誰把握好了現代教育技術這個突破口,誰就能搶先占領教育改革制高點,誰就能在新世紀中處于有利位置。
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現狀不容樂觀,水平很不均衡,從教師的角度看,主要表現在:
1、認識不到位。改革創新的意識淡漠或思維懶惰,墨守成規,對新領域不愿花費精力涉足,所以對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退避三舍。有的教師故步自封,對新觀念不采用積極的態度去認識,表現出對現代教育技術不屑一顧、抵制的態度,認為作用不大,勞民傷財。
2、技能生疏。對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于敬而遠之,望而生畏。
3、教學軟件缺乏。這也是制約現代教育技術快速推廣的瓶頸之一,導致教師對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望洋興嘆、停滯不前。
4、不同學科、不同教師在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上“貧富不均”。有的學科、教師經常使用,游刃有余,有的學科、教師很少使用,甚至“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5、教學任務重,不能投入很多的精力、時間系統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與技能。一般是學校促一促,教師走兩步,培訓多少學多少,比賽時用平時不用,軟件能不開發則不開發。
為了解決以上制約高校教育技術快速發展的問題,促動高校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實踐措施。
一、理論培訓和技能培訓雙管齊下: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素質
高校教師在教育理論和專業素質方面水平比較高,領悟力強,潛力大,針對這些特點,對其培訓應做到:注重引導,深度廣度適宜,內容與時俱進、形式靈活多樣、辦法扎實有效。
首先,要通過理論培訓的方式更新觀念,使教師建構起正確的現代教育技術觀。觀念是靈魂,對行動起指導作用。目前,絕大部分高校教師對教育技術還處于隔岸觀火、不知所以然的狀態。如果急于求成、只培訓具體的使用硬件、制作軟件的技能,那么教師制作的課件或在課堂上運用媒體等,缺乏教學設計的創意,現代教育技術應有的靈氣蕩然無存,對教學不僅無益還可能有害,致使教育技術不能沿著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針對高校教師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集中起來系統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所有相關理論的現實,建議主要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涵義、教學設計、教師應該掌握的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和技能范圍、多媒體課件制作簡介、多媒體教學應注意的問題等關鍵理論進行詳細生動地講解,使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豁然開朗,以此為基礎和引導,發揮高校教師的高學歷、高層次優勢,教師就可以邊實踐邊自學,深刻領會相關現代教育技術理論。這樣的培訓,路子對,方向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培訓講座應采用多媒體形式,結合實例,深入淺出,令教師耳目一新,學有榜樣。理論培訓既要宏觀引導,在某些方面又要做到細致入微,比如將教案發給教師,供教師隨時參考。如果有校園網,應將有關培訓資料放到網上,同時提供有關教育技術網站,如中國教育技術、教育技術通訊等,教師如能經常光顧這些網站,將大受裨益,因為那里有誨人不倦的教師,有淵博海量的知識。
其次通過技術培訓,提高教師實踐應用能力。多媒體教學設備、計算機網絡信息查詢、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等都是信息時代高校教師必須掌握的技術。培訓應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系統。除統一培訓外,還要結合教師的具體應用實際,對教師進行個別輔導。如:在教師第一次使用視頻展臺、多媒體投影機時,教其如何用,在幫助教師作課件的同時為其講解具體的制作技術,教師對相關技術掌握得快且牢。還要將各種技能培訓材料發放給教師,隨時參考。
當前要狠抓多媒體課件的培訓、推廣應用。可以從易學、上手快的多媒體課件制作工具軟件Powerpoint培訓入手,讓教師先用起來。實踐證明,用Powerpoint可以制作出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學具有多樣性、直觀性、情景性、交互性和高效性的多媒體課件。只要教學設計有創新,就不必管是用Powerpoint還是用Awthorware制作的。為了使培訓卓有成效,應注意系統授課,認真出題,組織教師上機考試,要求教師自制課件,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必將取得可喜的效果,在課堂教學、專題講座中使用自己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的教師會越來越多。
二、引導、支持、鼓勵與考核、比賽、評優等措施并駕齊驅:營造現代教育技術應用開發研究的濃厚氛圍
為了提高教師學習新理論、新技術的積極性,促進廣大教師將學習到的教育技術理論、技能應用于教學、科研,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采取系列措施。
1、深入引導。通過“三深入”,即深入教師、深入學科、深入課堂等方式,把握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深入教師,與教師交流對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交流實踐感受,交流存在困難,從教師當中發掘新思維、新方法,并且針對不同情況給予支持和鼓勵。還可通過問卷的形式進行如“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情況”調查,據此了解教師對各種媒體使用情況的評價,了解教師在提高現代化教學水平方面的建議等。
深入學科,了解不同學科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情況,總結規律,加以推廣。如餐旅等技能課、外語等語言學科,適于用VCD等視頻素材,展示實踐、現場、情節;“兩課”等政史文理論課,適于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以文字為主,配合圖片、視頻、動畫等,大容量地闡明理論;電子、計算機等學科,適于用Authorware、Flash等制作交互性強的模擬仿真課件,用于直觀地展示抽象的原理或訓練某種技能;家用電器等學科,適于用視頻展臺,展示真實結構等。總結了這些特點,可以為相關學科教師選擇媒體提供指導,“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避免“一刀切”地要求教師都用哪一種媒體。
深入課堂,了解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實際情況,提供改進建議。比如,通過聽多媒體課堂教學,會發現:多媒體課件具有集成性、交互性、超聯接性等傳統教學手段沒有的特性,對提升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確有裨益,但是也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問題,如教師制作的課件中文字設置、使用音效不當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需要修改完善。教師在使用課件時與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上也存在問題,需進一步改進。教育技術工作者根據了解的實際情況,指導教師有的放矢地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水平。
2、技術扶持,幫助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但現代化教學設備不宜駕馭,有時還會出故障,如果不能及時排除,就會動搖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信心,打退堂鼓。為此,現代教育技術人員應將熱情服務作為增加教師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信心的措施之一,給予全方位的技術服務,使教師由敢于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到熟練運用到創新地運用。
3、政策鼓勵,典型帶路。學校要制定鼓勵政策,如給予參加培訓學習合格者頒發證書、計算繼續教育學分;對在應用、研發中取得優秀成果者給予獎勵,并與晉升、評聘掛鉤。還可通過培養典型,以點帶面開展活動。中青年教師,大都渴望學習、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這些教師可以很快成長為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骨干,通過他們的樣板作用帶動其他教師的進步。
4、通過技術考核、比賽評優等措施,促使教師學習、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這些“硬性”手段效果是顯著的,它“逼迫”教師不得不學習、應用。單項技術考核成績要記錄在教師業務檔案表中,作為評優、評聘依據。每學期要求教師至少上一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課,以課堂作為演練的舞臺強化實際操作技能,并擇優上公開評比課,以檢驗教師整和教育技術于實際教學中的水平。要求每位教師上交多媒體課件,促使教師向高難領域進軍。
比賽評優,不僅可以激勵教師學習現代教育技術,而且有利于提高水平,有良好的正面輻射作用。如,舉辦教師多媒體課件比賽可以進一步推動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開發和廣泛運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是教師接受新理念、提高教學設計水平,學習新技術、提高現代化教學技能的過程。參加過課件比賽的教師普遍反映:參加比賽,自己在各方面提高很大,學會了很多以前不會的“高科技”,今后再做多媒體課件就容易多了。在準備過程中,教育技術部門應給予參賽教師經常性的個別幫助和集中指導。要在認真研究多媒體課件特點的基礎上,擬定課件評比標準,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多次修改后,制定出操作性強的評比規則和評審標準。這種活動有利于進一步濃厚高校教師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技術的氛圍,有利于培養教師們應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改革的意識,有利于促進高校教學現代化的進程。
三、硬件建設、軟件建設齊頭并進:提供良好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良好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有利于教師教育技術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教育技術應用、研發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首先,建設先進適用的現代教育技術硬件環境。目前,應重點建設多媒體教室、電子圖書館、計算機網絡系統,這是信息時代的高校不可或缺的現代化教學“武器”。關于硬件環境建設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現狀決定論,這種觀點認為:人育環境,應根據目前學校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規模,配備相應的現代化教育教學管理所需的硬件設施。這種做法的優點是物盡其用,缺點是現代教育技術向深度、廣度發展的速度慢,因為設施的數量和種類、檔次有限,難免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另一種是超前建設論,這種觀點認為:環境育人,應根據當前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建設先進完備的硬件環境。這種做法的優點是有利于促進教師去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技術,缺點是可能利用率不高,造成近期浪費現象。實際上,硬件環境建設與軟件環境建設及教師的培訓、學習、應用等應該是同步發展的,不能孤立地看待,要以系統設計、分步實施、跟上時代、適當超前、充分利用、提高效益為宗旨。
其次,通過軟件建設,建設教學資源庫,豐富教學資源。軟件缺乏、質量不高,是制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瓶頸,所以,軟件資源庫的建設要倍受重視。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建設:選擇部分現有音像、光盤教學資源壓縮到VOD點播服務器;積極尋求引進相關學科所需的音像、光盤、課件等優秀教學資源;鼓勵教師研發學科課件,最好是研發網絡版課件,通過教師自制、同學科教師聯合開發、學科教師與專業軟件制作人員聯合開發等多種形式加強教學課件資源庫建設。目前,應該把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開發和推進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作為教育技術工作的重點。加快教育技術信息化建設,加強多媒體教學課件建設,特別是開發整門課和網絡多媒體課件將成為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有效、最現實的選擇之一。此外,要建設先進高效實用的教學科研信息平臺,如數字化圖書館、教學管理平臺,科研管理平臺等,它們是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科研水平的營養液、催化劑,是數字化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只有采取多種積極有效的實踐措施幫助高校教師提高現代教育技術水平,才能使高校教育技術實現跨越式健康發展,才能適應用新理念、新技術培養新人才的信息時代要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輩確需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