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音樂教材教學理念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教學設計理念
通過各種視頻。使學生知道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使學生認識到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成為一個團結友愛的多民族大家庭內各民族間團結平等的關系和相互尊重彼此生活習俗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增加一些我國民族常識中,學習音樂。
三、教學對象分析
參與教學的是本校四年級的學生。在一至三年級的音樂學習中,學生已經學唱了許多的少數民族的歌,對少數民族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熱愛自己祖國。課堂學生十分歡迎“雙主體”(師生)互動的教學形式及體驗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學習過程。
四、教學的內容分析
《中華大家庭》本課讓學生了解中國是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大國,中國有56個民族,是一個團結和睦統一的大家庭。了解各民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樣親密地生活在一起,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習俗。了解民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其能歌善舞的民族特點,從中受到藝術的熏陶并感受快樂。
五、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讓學生知道我國是團結友愛的多民族大家庭。共有56個民族在學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國各民族開創了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局面。
(2)能力目標
實現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解決問題的教育目標。
(3)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從小樹立團結各個少數民族,尊重彼此的生活習俗,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的觀念。
(4)科研目標
我研究的科研課題是《開放音樂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課通過各種開放課堂教學情境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教學策略
教法:結合科研課題《如何開放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來深化本課兩個重要觀點。
開放教材,理解觀點。
本課“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國家的主人”是這課一個重要觀點。在這一觀點中,黨的民族政策是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的,學生對這個知道的甚少。而對“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國家的主人”這抽象的語言的理解更上一層樓難上加難。大家都知道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較弱。所以,只有把抽象的東西變為具體的,實際的東西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加深印象,才能加深理解,記憶,達到教學效果。所以為了解決這一重點和難點,我讓學生在課前自己收集篩選更多的材料,比如讓學生找到關于黨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在收集過程中學生不僅知道了政策的內容,還學到了一些相關的法律知識。知道一律平等都是國家的主人這一政策的事件。通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過程,使他們對“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國家的主人。”的含義有了初步的理解。最終要讓他們知道團結友愛的民族關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沒有平等就談不上真正的團結友愛。
開放交流,深化觀點。
本課在闡述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國愛主人這一重要觀點時,我以教學形式是分組式教學。形式開放師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我與小組成員共同研究探索。因為沒有了大庭廣眾的壓力,以有了同組其他同學思路的啟發,使從都有能參與到教學中來。最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匯報。在匯報中不僅限于小組交流,而其他小組學生也可發表意見,這樣就變成全班性的交流。學生裝在交流的過程中。深刻理解了觀點,達到教學目的。
3、開放學科,嘗試音樂課與其他課的整合
音樂課與其他課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各有不同任務,在音樂課《多民族大家庭》這課中觀點是通過音樂孕育多民族間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習慣,與品德課中尊重民族習慣的內容相似。所以在教學中借鑒了品德課的明理----深入明理----導形的教學環節。
學法:
、收集整理材料中體驗學習
民族知識的學習過程也是一次民族情感的教育,我試圖讓學生通過盡可能豐富的情感經歷達到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目的。收集資料正是豐富學生情感經歷的一種途徑。
2、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學習
收集和處理資料只是體驗學習的第一步,將大家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到的,根據不同思路處理的資料集中起來,做有效的“資源共享”,這一階段的學習特性是通過各種概念糾葛,達到進一步體驗學習內容的目的。。
七、教學用具
課件?彩紙?膠帶服飾
八、教學思路
整個教學活動由“面——點——面”的鋪陳方式,采用三個環節,即“整體認識五十六個民族”、“深入了解朝鮮族等”和“民族大聯歡”來具體實現教學目標。
九、教學過程
、激情孕育課題。
()在《愛我中華》的樂曲聲中師生做律動進入教室。
談話:《愛我中華》這首歌多次唱到一個數字,是什么呢?誰能學一學?”
()觀看了解少數民族的五個自治區。????????
師小結引入課題《中華大家庭》(貼課題)
滲透孕育。56個民族大展廳
()老師把各民族的朋友們都請來了,讓我們趕快和他們見見面吧!
(放課件:音樂《大中國》民族人物,文化)
()我們每個人都屬于其中的一個民族。同學們你們是哪個民族的人?
(3)從我們剛才收集的數據中你知道了什么?
(4)老師展示漢族舞蹈風采
(5)師生交流認識的民族,了解的民族語言、服飾、節日、歌曲、風俗習慣…(放課件)
(6)抓住少數民族的特點,爭取記住他們的民族名稱。比賽誰記住的民族名稱最多。
3、深入民族文化
深入了解朝鮮族(a衣服?b民族由來?c舞蹈)
A衣服
放課件(背景音樂《桔梗謠》)30秒后問,猜一猜,我這身打扮代表哪個少數民族的?”這首曲子是那個民族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放《朝鮮輕音樂》,課件)講朝鮮族的服飾。
B民族由來
(課件講,背景音樂《希望》。)
C欣賞,體驗朝鮮族舞蹈
彩紙或布自制朝鮮族的衣服,穿上自制的朝鮮服飾,體會朝鮮族的舞蹈蘊涵的優美、抒情。
4、民族大聯歡,感受民族團結一心。
回味欣賞,56個民族團聚載歌載舞,過大年后學生自由談感受。
師生載歌載舞《愛我中華》,升華主題。
5、升華小結
在奔放的《大中國》歌曲中這節課圓滿的劃上句號。
八、教學反思
、開發校本課程注重鮮明的主題,使相關的人文、藝術因素達到有機的整合。
創編音樂課,我注意實踐的兩大誤區:散亂和“拼盤”。本課在設計之初努力避免上述弊端,注重教學活動與教學主題的緊密結合。本課確立了“我們都有一個家”這一鮮明主題,圍繞這個主題設計了三個大環節,即“整體認識五十六個民族、深入了解朝鮮族、民族大聯歡”。這種“面、點、面”的鋪陳方式是緊緊圍繞主題而展開的。同時將主題音樂《愛我中華》貫穿始終,讓整節課在“國家”與“民族”的大環境下開始,也在“國家”與“民族”的大環境下結束。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接受人文教育和藝術熏陶
本課的活動設計,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小學生真正成為音樂學習的主人。如“看誰記得多”這個環節,目的是要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記住民族的名字。利用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將枯燥的死記硬背變成一場有趣的記憶力比賽。記得當游戲開始時,教室里小手林立,爭先恐后要站起來參與比賽。有記住兩個的,有記住三個的,有記住四個的,最多的一下子說出了七個少數民族的名稱,場面激烈而又快樂。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好奇心,對新鮮事物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這一特點。讓他們,通過觀察發現問題,通過詢問得到答案,快快樂樂獲取知識。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感悟的學習積極性仰賴于教師的激發和引導,學生藝術涵養的形成需要垂范和模仿,所以,在音樂課里納入經典藝術作品的欣賞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在本課中,當我給學生講到少數民族個個能歌善舞時,我特地準備了一段56個民族歌舞的聲像資料給他們看。在欣賞前,我提了這樣幾個問題:請大家仔細觀賞,看他們的表演好在哪里?看完后我們大家談談感受。欣賞結束后,孩子們踴躍地各抒己見,有的說:“這些歌曲太好聽了,我還想再看一遍……學生們爭著要發言,有的還迫不及待地和伙伴們交談起來,他們個個手舞足蹈,笑臉盈盈,顯然還沉浸在剛才的歡歌笑語里。于是我趁熱打鐵,說:“五十六個民族雖然服飾、風俗習慣、語言不一樣,但都是中國人,我們是一家人。大家想一想,五十六個民族在一起時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我愛祖國!”、“愛我中華!”。我激動地說:“大家說得太好了,讓我們高興地將心里的話唱出來!”頓時,《愛我中華》的歌聲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們在感官獲得滿足的同時,愛國情感也得到提升。
試想,如果不讓他們去認識、去了解、去體會,何來這么深刻的感受?
先引發學生興趣,再巧妙地進行知識技能傳授,在這節課中多次運用并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了解朝鮮族,首先,我以朝鮮族獨特而美麗的服飾吸引同學,再以優美動聽的朝鮮音樂,朝鮮故事,有古至今地了解朝鮮族的民族發展。不知不覺,同學們被朝鮮族的文化所吸引,恨不得自己就是朝鮮人、當我提起自制的朝鮮衣服,穿著自制的朝鮮族服裝一起來跳朝鮮舞時,教室里不斷掀起了一個學習熱潮,而且同學們輕松自然的了解了朝鮮舞蹈的風格。
總之,在圍繞教學主題的前提下,創造性地將多學科知識有效整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