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校教學方式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已經不能滿足這一需要,只有改革現行的職業技術院校教學方式,培養出真正能適應科技發展、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創造型專門人才,才是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所在。
關鍵詞:教學方式改革;職業技術院校;人文素質;課程項目化
1注重三維目標的統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最新的優秀文化成果通過人文學科教育、知識理論的傳授與育人環境的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逐步形成一種穩定的品質和價值趨向,最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養以及科學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多維知識視野。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改進人文素質教育中學生的被動性,除了注重讓學生掌握人文知識的同時,還要提高各方面能力,將三維目標的培養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
這就首先要求文化基礎課在促進專業發展的前提下,以“實用、夠用”為原則制訂模塊化教學大綱,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和課程特點自主調整模塊的前后順序;專業基礎課模塊是各個專業必備的部分,在制訂大綱時側重知識、技能與情感三維目標的統一,實操課程要占到專業課總課時數的一半以上,以強化學生的技能與職業情感的訓練。在第二學年所學的專業課模塊的制定中,既要包括本專業方向的必修課,也應含有學生感興趣的、本專業邊緣方向的選修課程或本專業其他方向的選修課程。這些模塊是在師生共同進行市場調查的前提下確定出來的,學生在學習時目標明確、有較強的自主性,而且每天下午都在真實情境下進行實操演練,可以較好地將專業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培養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第三學年學生到各個行業頂崗實習中,要求學生們帶上入學時自己制訂的發展計劃,把兩年來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技能等運用到實際的工作崗位中,每周與帶隊的專業教師和本小組的同學們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對于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向老師和師傅請教,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庫,使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培養在實習中也得到延續,帶動人文素質的提高。實習期間,每個學生都要對照自己的目標看是否已經達到,達到的同學再根據實際工作和未來就業的需要制訂新的目標;沒有達到的同學則在老師和師傅的指導下繼續努力,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從知識、技能和情感等各方面為就業做準備。
這種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相應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策略,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能力,獨立探討現實問題的能力。也正是借助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合作學習,逐步樹立敬業態度和社會責任感,增強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堅忍不拔、知難勇進的人文精神,形成內在的價值目標,從而實現從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轉化,培養了良好的人格。
實施課程項目化開發,促進實踐性教學目標實現
從目前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看,無論是工學交替、半工半讀以及“教學做結合”,還是“校內基地工廠化、校外基地學校化”,其中一個根本問題就在于生產性實踐教學如何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安排如何進行適當調整以更好地適應企業的需要,真正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共贏?筆者認為,實施課程項目化開發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
課程項目化,是指根據職業能力培養的需要,密切聯系地方產業發展實際,將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成具體技能的訓練項目,根據項目組織實施教學與考核,使專業人才培養的能力目標得以實現。課程項目化的教學目標是職業意識與職業技能的綜合培養;課程教學內容是與專業密切聯系的企業項目與任務;教學方法強調學生自主性、師生互動性與成果應用性緊密結合。課程項目化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重大變革,它不僅使課堂教學氣氛變得更加活躍,而且從職業人才的角度使學生得到專業化訓練,使職業技能與職業意識的綜合培養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課程項目化教學,最根本、最關鍵的要素是教師。課程項目化是造就高職師資隊伍的需要。教師只有通過課程項目研究開發、項目教學與成果轉化才能做到與行業接軌。教師在課程項目化過程中自然需要與企業建立密切的聯系,也才能做到“教最新的”,保證讓學生“學有所用”。一方面要建立專業教師深入企業鍛煉的制度(范文);另一方面,要積極從企業引進與聘請人才,建立與完善實踐教學專兼職師資隊伍。從長遠來看,必須優化人事管理制度(范文),建立健全師資共享機制,為課程項目化開發提供有效的師資隊伍保障。
彈性教學計劃是課程項目化的前提。要建立與完善彈性教學制度(范文),在教學目標不變的情況下,教學計劃(包括教學內容、時間、地點與考核方式等)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進行適當調整。教學計劃要充分體現職業意識,符合行業特點。如旅游管理與服務專業的教學組織與計劃安排,就必須考慮到節假日等旅游旺季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專項實習實訓。特別是重大會展的接待,大多與現行的教學計劃相沖突,要通過調整教學計劃來實現這類重要教學實訓項目課程。
產學研合作機制是課程項目化的基礎。要努力建立與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包括:供求動力機制、優勢互補機制、人才互動機制、教學滲透機制、技能創新機制、合作深化機制、項目拓展機制、互利共贏機制、考評激勵機制。良好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可以經常性地提供真實的課程教學項目,讓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在課程項目化教學中不斷強化和提高職業技能。
項目設計及其協同運作是課程項目化的關鍵。項目設計及其協同運作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互利共贏,高度參與;協同運作,注重成效。課程項目設計,不僅要密切聯系專業人才培養與當地相關行業的實際需要,還要切合教師和學生自身的特點。課程項目設計要循序漸進;要確保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教師、學生以及企業專家高度參與其中。要通過多方面合作,體現教學方式的機動靈活性、教學效果的保障有效性和教學成果的實際應用性。課程項目要立足于學校、企業和學生多方面互利共贏的目標進行設計,要有利于學生培養、有利于教師成長、有利于學院發展、還要有利于企業發展。
社會性課程評價是課程項目化的保障。從課程項目化方案設計到實施運作與考核評價,都要緊密結合企業實際和滲透社會化標準來進行。要積極探索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專業技能展示與就業招聘“三結合”社會評價模式。同時,可以通過建立專業教學督導委員會的辦法,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督導與考核機制,逐步完善教學成果的社會評價制度(范文),課程項目化教學質量由社會相關企業來評價。
3從教學設計入手,提高教學質量
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多是文化基礎比較薄弱、更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生。要把他們培養成具有一定專門技能和終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注意以下四個關鍵點。
()凸顯“發展性”與“契合性”的教學目標設計。“發展性”要求教學目標的高低程度要適合學生的發展需要,過高或過低的教學目標都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只有處于“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目標才能發揮教學的最大效益,促進學生的最大發展。“契合性”要求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教學要素相契合。教學目標規范著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合,規范著教學方法的使用與調整;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必須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有效組織;教學方法必須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有效使用和調整。只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各個教學要素相互契合,形成一股合力,才能發揮教學的最大效益。
()凸顯“問題性”與“應用性”的教學內容設計。“問題性”是指教學內容應以問題為中心來組織。體現教學內容的問題應具有信度、效度、難度和梯度。信度關注問題的趣味性;效度關注問題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性;難度關注問題對學生的挑戰性;梯度關注問題的層次性。“應用性”是指教學內容應與實踐應用相結合。教學目標指向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形成,教學內容圍繞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有效組織。教學內容與實踐應用的結合主要有兩種方式,即“應用問題教學化”和“教學內容實踐化”。教學內容與實踐應用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掌握教學內容,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3)凸顯“自主性”與“操作性”的教學方法設計。“自主性”強調教學方法的使用必須引發學生的自主活動。自主是學習的關鍵。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認知結構實現了重組與更新;通過自主操作,應用能力得到了訓練與加強。“操作性”強調教學方法的使用要引發學生的操作行為。操作是學習的依托。外顯知識通過操作內化為思維能力,內隱知識通過操作外化為實踐能力,教學問題通過操作創生出多種方案。
(4)凸顯“主配性”與“靈活性”的教學角色設計。“主配性”主要指教師的教始終圍繞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始終指向學生的發展。從這個角度說,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角,教師是配角。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上課、評價等各個環節都心系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然而,從教學過程來看,主角與配角、主體與客體會隨著教學任務的不同而發生變化,不斷產生“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因此,教學角色的設計還需要注意“靈活性”。“主配性”適用于從宏觀層面對教學角色進行定位與把握,“靈活性”適用于從微觀層面對教學角色進行定位與把握。二者的有機結合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教師指導性的重要保障。
4結語
三種教學改革方式系統地運用于職業教學實踐中,打破了按學科設置大一統、機械化的培訓模式,建立了按職業崗位需要設置教學內容的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以知識為本位確定教學內容的做法,建立了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本位確定教學內容結構的體系,為實現培養技術創新型、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提供了可靠保障。上述職業教學改革方式是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形成的,肯定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提高。
參考文獻
[]蔡佳.職業技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初探[J].內蒙古電大學刊,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