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霍桑小說宗教意識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霍桑小說宗教意識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霍桑小說宗教意識

      【論文關鍵詞】霍桑小說宗教意識;“原罪”;自我救贖

      【論文摘要】霍桑的作品充滿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識,表露出其思想上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一方面他將清教的善惡觀念當作認識社會的標準,作品中滲透了清教的“原罪”與“自我救贖”觀念;另一方面他又抨擊清教的偽善及對人性的摧殘和迫害。本文就霍桑小說中的宗教“原罪”與自我救贖意識做了相關探索,并探究了其淵源。

      一、引言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是美國十九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霍桑一生共寫下短篇小說一百余篇,著有四部長篇小說,即《紅字》(1850)、《七個尖角頂的房子》(1851)、《福谷傳奇》(1852)和《玉石雕像》(1860)。他的幾乎每一部作品都充滿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識,表露出其思想上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一方面他抨擊清教的極端、偏執和殘酷,另一方面他又把清教的善惡觀念當作認識社會的標準,心靈中深潛著“原罪”意識。

      二、霍桑小說的宗教“原罪”意識的表現

      《圣經》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于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沒有律法之先,罪己經在世上;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然而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亞當乃是那以后要來之人的預像。”[1]人因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的過失而帶有無法擺脫的原罪,這是基督教的一個基本教義,清教徒在神學上也持有與此相同的思想。

      出身于清教世家的霍桑,其道德觀正是建立在宗教教義基礎上的道德觀,清教思想中的“原罪”意識在其道德觀中占據核心地位。他認為人生來皆是有罪的,罪惡是人類的天性,在其創作中最常表達的主題思想就是“原罪”的宗教觀。短篇小說《牧師的黑面紗》中,一貫受村民愛戴的胡珀牧師,突然一天戴著塊黑面紗出現在公眾面前,此后即使遭到各種議論責難也不肯摘下。直至臨終,牧師仍竭盡全力保護他的面紗,“他猛地從被蓋下面伸出雙手,用力按住黑面紗,決心硬拼到底。”[2]這黑面紗象征的正是世人對自己丑惡靈魂的虛偽掩飾。正如胡珀牧師所言:“等到朋友之間能推心置腹,愛人之間能坦誠相見,等到人們不再妄想逃避造物主的目光,令人厭惡地藏匿自己罪惡的秘密,到那時再因我生時戴著、死也不離的這個象征物而把我看成怪物吧!”[3]

      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霍桑對人內心潛在的“惡”進行了探究,并加以深刻的剖析和揭示。純樸虔誠的小伙子布朗夜里參加神秘的林中聚會,卻發現平日受人尊敬愛戴的牧師、德行卓著的老基督徒、貞潔貴婦、純潔少女統統都在場,參加聚會的甚至還有妻子費絲,這才明白人人都悄悄皈依了魔鬼,心里都藏著邪惡。魔鬼在集會上揭示各人的隱秘,“那些胡須花白的教會長老們如何對家中的年輕女仆悄聲講著淫蕩的話語;有多少女人渴盼著穿上寡婦的喪服,怎樣在臨睡前給丈夫喝一杯毒酒,讓他在自己的懷抱中睡上最后一覺;頷毛未長的年輕人怎樣急于繼承父親的財產;如花似玉的閨女們怎樣在花園里挖些小墳坑,請我這唯一的賓客去參加私生嬰兒的葬禮。”[4]霍桑認為每個人都有隱秘的罪惡,外表的純潔不過是一種假象,所謂的道德君子只不過是用各種各樣的欺騙形式把罪惡隱藏起來罷了。

      然而,在代表作《紅字》中,霍桑所表達的宗教意識卻要復雜得多。他奉行某些清教信條,卻又對清教倫理束縛、扭曲人性的一面進行了抨擊。

      小說開篇一章《牢門》第二段開頭是這樣一句話:“新殖民地的創建人自從踏上處女地的時候,就認準了一定要圈出一塊地做墳墓,圈出另一塊地做監獄,哪怕他們的本意是打算在這里建成一個充滿幸福和人類美德的樂園。”[5]在霍桑看來,作為懲戒場所的監獄必不可缺,是因為罪惡是絕對存在的。然而,霍桑卻又著力描寫蔑視教規的海絲特·白蘭頑強的反叛精神。她倔強地面對教會的羞辱與迫害,當她從獄中邁步到觀眾面前時,人們驚愕地發現,“她依然光彩照人,甚至使包圍著她的不幸與災難也成了耀眼的光環。”[6]她的臉上浮現出高傲的微笑,她用不甘受凌辱的目光注視她的鄰居與熟人。她衣服上象征恥辱的A字繡得異常精美,“她用花哨、艷麗的奇特玩意兒去宣泄不甘約束的情緒”[7]。當海斯特·白蘭站在絞刑臺上時,霍桑寫道:“在這群清教徒當中倘若有一個是羅馬教徒的話,他會立刻從這個美麗的婦人,艷麗的服飾,優雅端莊的神態以及懷抱里的嬰兒聯想到圣母。”[8]霍桑在此塑造了一個勇于反抗宗教束縛的女性形象,直觀地反映出霍桑對清教倫理道德的懷疑與不滿,揭示了清教社會中以道德律令的形式束縛人性的社會問題。

      由于受清教意識的影響,霍桑把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歸結為“人類的罪惡天性”。在他看來,一切社會問題、犯罪現象等等的根源都在于人性之“惡”,因此探索人們心中隱蔽的“惡”以及關于“原罪”的闡述便成了霍桑小說創作的重復主題。

      三、霍桑小說中“原罪”主體的自我救贖意識的表現

      清教教義認為,人有原罪,所以需要救贖。霍桑同樣認為“罪”是可以贖的。他認為對待罪惡,人們應該自覺采取贖罪的方式,使被罪惡玷污的心靈在“凈化”中得以拯救。他主張通過善行和自懺來洗刷罪惡、凈化心靈,從而得以“贖罪”。《紅字》中的海絲特·白蘭為了獲得新生,公開承認自己的罪行。她離群索居,在此地遠離城鎮的一間偏僻茅屋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救贖之路。“她自嘆到:就在造了孽的地方受懲罰吧,恥辱的折磨終將滌蕩她的靈魂,創造一個更加純潔的新靈魂。”[9]她獨自承擔罪責,忍辱負重,頑強地生活下去。她用雙手刺繡縫衣,賺取微薄的收入養活女兒。與此同時,她還接濟窮人,四處行善,以一顆善良的心博得了鄉民的尊重。“大家已不再按本意去解釋紅字‘A’(Adultery通奸)了。人們說,那字母的含義是‘能干’(Able)。”[10]隨著歲月的流逝,繡在她胸口的紅字“A”不再是受辱和犯罪的恥辱烙印,而是成為激勵精神復活的標志。

      牧師丁梅斯代爾以另一種方式尋求人性救贖之路。當海絲特·白蘭獨自站在絞刑臺上遭受羞辱責罵時,作為海絲特的情人,他卻站在充當審判席的陽臺上,籠罩在眾人的信任與崇拜之中。為了名聲和前程,他怯于承認罪行,成了隱秘的罪人。他既要承受內心的譴責,又要謹防外界的窺測,遭受靈與肉的折磨長達七年之久。他用血淋淋的鞭子抽打自己,齋戒絕食,反反復復地自我折磨,精神和肉體都瀕于崩潰的邊緣。最終,在榮譽的頂峰,丁梅斯代爾走向刑臺,徹底坦陳了自己,倒在海絲特懷抱里咽下最后一口氣,解脫了靈魂的重負,用生命付出了贖罪的代價。

      牧師死后,海絲特母女遠走他鄉,女兒長大成人后,海絲特重回故里。后來在牧師的墳旁出現了一座新墳,那就是海絲特長眠的地方。主人公的命運結局告訴我們:人生就是走向死亡的過程。死亡是對于生命的引領,它預示著精神生命的再生。表面看來,死亡似乎是生命的終極,事實上是實現生命永恒、人性救贖的必由之路。

      四、霍桑小說中的宗教意識形成的原因

      (一)清教思想的淵源

      清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始現于16世紀60年代。清教徒在英國最初是反抗羅馬教皇專制、反對社會腐敗風氣的,后來卻發展到極致,不但迫害異端,甚至連婦女在街上微笑都要處以監禁。到19世紀,這個僵硬地信奉原罪、極度主張禁欲的教派支撐著北美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并浸透到了家庭倫理,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規定人們之間的關系和行為準則。霍桑身處清教思想盛行的年代,又出生在一個彌漫著濃重清教氣氛的家庭,家族世代都是虔誠的清教徒,兩代先祖曾是馬薩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權力機構中的要人。霍桑對家族祖先既尊敬又自豪,而祖先迫害異端的狂熱又使他產生負罪感。在這樣的社會和家庭氛圍下,清教思想對霍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二)個人的成長經歷

      十八世紀,霍桑家族從早期繁榮富裕開始走向衰敗,霍桑的父親不得不上船謀生。霍桑四歲時,父親在航行加勒比海的途中病逝,母親不得不帶著孩子和家中僅有的一點點積蓄投奔娘家兄長。霍桑伴著母親和妹妹過著刻板、冰冷的清教徒生活。因家中經濟拮據,學費只能依靠舅舅的接濟。在壓抑、貧困家庭環境里成長的霍桑,形成了孤僻、沉郁、多疑的個性。

      九歲那年,霍桑在學校玩球傷了腳,有兩年不得出門,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對一些宣揚清教思想的作品尤為喜愛,如清教徒作家班揚的《天路歷程》等,這些作品、作家對霍桑日后的創作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1825年,霍桑大學畢業,回到家鄉薩勒姆,開始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在長達十二年的時間里,霍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拼命讀書。據說他看完了當地圖書館的每一本書,使自己徹底熟悉了薩勒姆的古老歷史。他熱衷于探索家鄉歷史,探索自己內心世界的旅程。在家鄉自我禁閉的漫長歲月成為霍桑作家生涯的一段重要里程。這十二年是他讀書、觀察、思索、創作的實驗階段。正是在薩勒姆這十二年,使他的文學天才愈加深化,愈加個性鮮明。

      霍桑悲觀、矛盾的性格促使他對一切事物都持懷疑、批判、觀望的態度。他意識到清教倫理束縛人性的一面,但同時又執著于清教主義道德觀,主張通過善行和懺悔來洗刷罪惡,凈化心靈,從而得到救贖。面對宗教與生命的矛盾,他追求精神、道德的自新,對理想社會充滿憧憬,卻又無法找到既合情又合理的途徑。他懷疑一切,懷疑人性,懷疑任何一種思想,又不斷追尋與探索,這一切使他的作品染上了矛盾困惑的宗教色彩。

      五、結論

      清教思想的淵源、所處的家庭社會背景、個人成長經歷共同造就了霍桑思想中矛盾復雜的宗教情結。綜觀霍桑作品,可見清教主義對他創作的巨大影響。霍桑一方面抨擊清教的偽善及對人性的摧殘和迫害,向舊的傳統宗教條律公開挑戰;另一方面他又把清教的善惡觀念當作認識社會的標準,無法擺脫“原罪”、“贖罪”的宗教信條。霍桑以矛盾困惑的道德觀來探討社會的道德淪喪必然失敗,作品中的悲觀主義正是他對改變現實無可奈何的失望情緒的反映。

      【參考文獻】

      [1]《圣經》,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新約2003》P172。

      [2][3][4]《霍桑哥特小說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74,75,101。

      [5][6][7][8][9][10](美)霍桑著,溫烈光譯《紅字》,花城出版社,1993:1,6,6,8,28,96。

      文檔上傳者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V|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avtt天堂网手机版亚洲| 亚洲大尺码专区影院| 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 2022年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 欧洲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亚洲国产中文v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2020亚洲男人天堂精品|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亚洲人成无码久久电影网站|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