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社會轉型時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邊緣化和功能弱化的趨向,究其深層次緣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弱化和偏失。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概念外延與內涵解構,旨在揭示其創新動因和形成規律,進而提出可行的動力機制路徑策略。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概念解構;路徑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系統工程。但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學生群體面對著紛繁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式和社會生活變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趨于邊緣化,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動力不足。面對這種情勢,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內涵、結構、形成機制和規律等問題,無疑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概念解構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核心概念,是指“一定的階級或政治集團,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以期達到轉變人們的思想,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概念解構需從兩方面進行: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外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概念的外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有強大的動力,而且要正確運用動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持續而有效地進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這樣一個基本問題,這就需要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的概念,準確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的內涵,把握其動力的特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內涵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機制是指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引起、激發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各種力量的釋放路徑。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機制彰顯了以下幾個特征:
(1)生活性。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生活性是指作為引起、激發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一種力量,正如錢穆先生所論:“中國文化最重教育,即政治亦教化,周公之制作禮樂是也?!痹谒枷胝谓逃^程中,雖然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是統治階級主觀意志的表現,但它們的來源卻是生活,即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們自身發展的需要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的客觀基礎。
(2)復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的復合性特征是由于教育目標、客體、主體、環體、介體的復合性導致的。表現在:第一,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綜合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在增長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提升思想政治素養,知行合一,德才并進;第二,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自身的時空組合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以學術性活動為主要載體,以專業教育為主要目標,以行政管理為輔助手段,以文化氛圍的浸染為依托的全方位教育活動中;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到教學、科研、管理、服務之中,這些都體現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的高度復合性特征。
(3)動態性。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首先,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認識經歷了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從錯誤到正確的過程。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發展,對其動力機制的認識也將逐步深化,形成科學的社會觀與價值觀;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動態性還表現在其動力機制矢量上的變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是系統結構,它的形成和發展不僅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外部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影響,即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矢量會產生不同的變化,因而就有強弱、大小之分,從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構建動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雖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取得了極大的成績,但是,與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人民對大學生思想理論的需求比較起來,社會轉型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1)高校思想政治內容背離創新主航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背離創新主航道違背了與時俱進。由于社會發展的變動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卻完全不顧已經發生變化的社會現實和教育對象之間存在的差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加以研究,仍然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有些人不顧客觀實際的巨大變化,仍然“以不變應萬變”,對當前大學生十分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采取回避的態度,從認識論上來說,就是主觀脫離客觀。因而內容的創新要基于心態的開放和理念的創新,在創新中回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置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過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教育者是一定社會要求的表達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在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而受教育者是有著主觀能動性的發展著的人,他們在教育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影響,而是在教育影響下不斷地進行著自我教育,教育與自我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同時并存,且辯證地統一在一起。然而,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教育者為唯一主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為教育者的活動方式,教育者常常以“權威”自居,使教與被教變成了主從關系,教育對象喪失了主體地位,從而導致命令主義盛行,使教育對象產生對抗乃至逆反的心理,嚴重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失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既有全國統一性的制度性安排,也有各地區根據自身實際做出的制度安排,呈現出力度不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的不平衡現象,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興起而有所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建設有所淡化。它表明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
2.社會轉型下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高等教育已逐漸走進社會發展的中心,知識傳播、科研創新、服務社會三大職能把高校與社會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社會同樣對高等教育和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同時,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也必然要求增強人們主觀世界的辯證思維,增強科學發展的觀念,要求人們的思維方式由單向性向多向性轉變,由離散性向聯系性轉變,這就迫切需要實現單項教育的協調與綜合,以系統科學的思維方式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體系,強化方法的系統運作,整體協調,形成教育動力和綜合優勢。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探索,即如何組織和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體動力,就成為適應時代要求和需要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形成規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作為一個有機體系,其整個體系所散發出的能量、所表現出來的狀態都是該系統內部各個動力要素的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教系統與受教系統的矛盾貫穿于過程的始終,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發展的基本動力。
這種矛盾集中體現為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教育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之間要保持適度的張力,這是“適應超越規律”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運行保障來自于其內置邏輯的基本規律。因此,“適度的張力”成為動力系統的主要驅動力和推動力,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形成的一項重要機制,可稱之為驅動機制。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路徑完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培育和激發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途和命運,我們要站在實現宏偉藍圖的戰略高度來審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培育和激發的社會系統工程,有效地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推動作用,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因而,完善其策略可歸納為:
1.理念路徑的完善策略
觀念和意識的變化并不能獨立于動力形成的實踐之外,動力的形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不是一個線性的運作過程,不能把動力觀念和意識的確立同動力形成的實踐割裂開來。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因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首先要樹立動力意識和觀念。當人們的傳統觀念和意識影響教育動力的形成時,確立和樹立正確的動力觀念就顯得尤其重要,轉變舊的觀念也就尤顯迫切了。徹底改變傳統知識本位的觀念,重在轉變學生態度、情感、觀念、信念、價值觀和提高學生素質、能力上下功夫,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進行內容、方式、方法的全面改革,做到潤物細無聲。
2.制度路徑的完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體制,是指關于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導機構設置和權力劃分的制度。領導體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常運行的領導核心,它不僅事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而且對整個系統的教育主體起著導向和動力的作用,完善領導體制是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的中樞環節。只有健全、完善的領導體制才能使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有序地高效運轉。
3.創新路徑的完善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動力機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決策者、組織者和實施者為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所制定的各項政策所采取的各種激勵手段,即“它以科學的發展、創新和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精神的弘揚為重要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無論是作為施教主體的教育者還是作為接受主體的受教育者,他們首先都是作為人而進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有助于增強群體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個體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蘇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沈壯海.先進文化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