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結合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信息技術作為一門科學,不僅是可操作的技術,而且更是一種在邏輯上科學的、嚴密的思想方法,是符合社會實踐活動一般規律的,是一門完整的過程技術。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可以使它在各學科的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傳統教學模式;教學目的;自主學習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也不斷地發展與深入,教育教學也不例外,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筆者也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育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具有了突破時空限制的張力,但同時也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也成了一個待解決的問題。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它與傳統的教學理念之間還存在一個緩沖過程,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還有不少誤區。針對現在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談談筆者的觀點,以供大家探討。
一、運用信息技術不是把教學變成“電子黑板”,而是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有些人認為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就是將文字教材電子化,就是把教材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用多媒體展示,這種觀點忽視了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的目的,除了輔導教學外,更重要的是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忽視了信息技術是作為手段應用于教學,而不是形式或模式。
在一節語文課上,某教師先由課件范讀課文,然后由課件展示生字、生詞,最后由課件展示需要解決的問題。像這樣與其說是在運用信息技術,還不如說是在追求一種形式。教材以及與教材有關的音、像、圖等只是教學的主要資源,把它們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只是信息技術在教學資源上的應用,還遠不是運用信息技術的全部。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不僅要提供給學生足夠的學習資源,還要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創造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動手制作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利用信息技術輔導學生學習,還要讓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做自己學習的工具和手段。也就是說,教師應擺脫“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擺脫那種教師怎么做學生跟著怎么做的“依瓢畫葫蘆”的教學方式,要讓學生參與從接受特定的任務和目標開始,經過明確的需求,信息收集處理,直至方案形成并優化的整個技術過程。所以,我們在教學中無論是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還是教學目標,都不能把它割裂開來,不應該重應用輕過程,而應利用其優勢合理地與教學結合起來,使我們真正向“素質教育”的方向邁進。
二、運用信息技術不等同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范疇更廣闊
對信息技術運用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關系,有許多專家學者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實際上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本質。”所以,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模式的觀點,普遍地認為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的應用上有兩個層面:一是基于“輔助”的理念,將信息技術作為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幫助解決教師的教學或學生的學習問題;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信息技術作為構建自主探究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來支持學習。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運用信息技術除了輔助教學外,還要構建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育本質,與此同時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教學中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提出任務與目標,比如讓學生設計一個能體現當代中學生精神面貌的招貼廣告等,接下來不要急于用計算機去制作方案,而應讓學生自主去發現隱藏在這個目標背后的問題,以及解決此問題所需的機會與需求。因為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不同,因而更能在設計過程中發揮其個性,調動其積極性。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當代中學生思維更活躍與前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強;而有的認為:當代中學生期望能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等等。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應該過多地約束學生的思維,不要把條條框框定死,而應充分地理解他們的想法,并盡力使他們可能有些朦朧的、并不完全清晰的思路更加完整和明確,加以引導和鼓勵,使其更有興趣和信心,在這個目標和需求的基礎上開展下一階段的設計工作。學生小組討論是一個較好的方法,因為他們的思維方法較接近,很容易溝通,而且在相互交流中取長補短,又培養了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總而言之,我們的教學應從生產、生活的實際出發,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過程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并讓他們在參與過程中充分展示、發展其個性,而且培養安全、效益、合作等意識。
三、運用信息技術不是教師置身事外,而是在解放教師繁重的、重復的課堂講授基礎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一種觀點認為,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由任課教師設計做出多媒體課件,然后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系統進行學習就沒教師什么事了。在一節網絡教學課上,教師制作了精美的、涉及到教材各知識點的網絡課件,課堂上教師簡單交代幾句后,由學生展開網絡學習,教師如一個旁觀者僅僅只是在監督課堂紀律。這種觀點就是片面理解了“自主學習”。
我們提倡的“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學習”,而不是指放任的“自主學習”。在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教師不要直接控制教學過程,但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教學干預;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指導學生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督導和評價學生的主動學習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不但沒有把教師置身事外,而且還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運用信息技術的技能,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反饋的信息把握教學干預的時機和力度,適時、適度地實施教學調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四、運用信息技術不是要將學生變成“計算機的奴隸”,而是讓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自主學習的手段,在實施學科學習的同時提高自身信息素養
運用信息技術不能賦予信息技術載體在教學中絕對的權威性,也不能每個環節、每個知識點都給出唯一的、準確的結論,那樣就會真正將學生變成“計算機的奴隸”,抹滅了學生創造的意識,局限了學生的發展空間。在運用信息技術時,最重要的不是知識在信息載體的體現,而是信息在載體及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及各種能力、意識的培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程序時要本著開放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原則,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各種優勢提供給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空間,使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做信息技術的主人。
五、正確運用信息技術使其在現代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現在有種觀點認為,計算機技術就是信息技術,那兩者等同起來,筆者認為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后只是前者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從前者中分離出來的,專門研究利用計算機等先進設備進行信息的處理和利用。純粹的計算機在不確定因素較少、環境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對大規模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并制定方案的效率較高,也就是說在條件穩定的情況下,它們對信息處理中的實施階段參與度較高,有較大幫助。換句話說,它的優勢是“計算、操作”,而非“分析、思考”。而信息技術作為一門科學,它不僅是一門可操作的技術,正如前面講到的,它更是一種在邏輯上科學的、嚴密的思想方法,是符合社會實踐活動一般規律的,不是只研究環節或階段的技術,是一門完整的過程技術。它除了要有先進的設備,更要有合理的方法、正確的制度、優秀的人員協調發展。這種范例在我們教育部門還是很多的,現在絕大多數的學校配備了計算機、多媒體投影儀等先進設備,可由于管理制度的欠缺、使用的紊亂以及沒有合適的人員操作,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充其量作為“打字機”和收發通知的工具。因此,我們應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內在規律,揚長避短,使其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管理活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李謹.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訪談[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
[2]劉力軍.將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學科進行整合提高教學的實效性[J].基礎教育參考,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