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課堂教學運用學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從學案教學的實踐中總結了學案教學的理論依據和程序模式,對學案的編寫與使用做了點滴思考。
關鍵詞:新課改;學案教學;自主探究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體,把學生置于教學被迫接受的層面,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改革精彩紛呈,學案教學因其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同。學案教學改變了以往上課講解知識點“滿、透、細、實”的方法,而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倡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收集處理信息,獨立獲取知識,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一、學案教學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是一種能動建構的過程。知識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構建的方式獲得的。學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任務,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地知識構建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學案教學則是以學案為載體,學生依據學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學案教學突出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為師生“互動——探究”提供課堂時空。
二、學案教學的程序模式
運用學案的課堂教學可以分為五個時間段。前10分鐘,通過學生的自主預習引導學生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采用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或討論,教師板書引導學生完成筆記并內化知識、加強記憶。第二個10分鐘,對學生課前自學時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共同討論探究解決,教師適時引導、點撥、補充和完善。然后用10分鐘時間對學案上的“典例剖析”進行講解,用10分鐘時間進行隨堂鞏固,讓學生做學案上的“隨堂訓練”,允許學生討論,對存在問題的題目教師引導、點撥進行解決。最后用5分鐘時間進行知識總結并布置作業,讓學生課后完成學案的“課后訓練”。
三、學案的編寫
1.學案的基本內容
學案教學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角度出發,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學案指導學生針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目的、有重點地精讀、細讀,把握所學內容與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思考學案提出的問題,記下思考所得及疑點、難點。
2.學案編寫的原則
(1)呈現教師對教材的處理。針對新課改中出現的一標多本的問題,解決的最佳方式就是以課標為教學依據,根據教師教學的需要與學生的學習水平,以互補為原則,教師自主選擇,個性化整合。學案成為呈現整合資源的載體。在“捕獲光能的色素”這一課時的教學中,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在學案中可設計實驗報告,引導學生分析實驗過程中涉及的一系列問題,推出實驗結論。
(2)呈現學習思路,形成知識完整性。學案在課前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學習的線索,做到心中有數;在課后便于學生復習鞏固,整體構建知識體系。“酶的特性”一節的學案清晰呈現了學習思路。
知識回顧:教師重新演示過氧化氫分解的比較實驗。
觀察并描述三支試管產生O2的速率——酶和無機催化劑的比較——總結酶的第一個特性“高效性”。
新知探究:
探究1:酶具有專一性。
看動畫演示(酶與底物之間的鎖匙關系)——總結酶的第二個特性“專一性”。
探究2:酶的反應條件
創設情景——分組設計實驗方案——交流實驗方案——結果分析并總結
知識應用:展示加酶洗衣粉,閱讀使用說明
(3)呈現學生的主體性。學案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努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學、自問、自做、自練的方法和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對學習的興趣。
(4)呈現層次性與針對性。學案的編寫應該充分考慮和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知識水平,使學案具有較大的彈性和適應性。同時,學案也應體現教師對教材的針對性,針對不一樣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來運用學案,使學案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四、學案的使用
學案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越來越適應于新課改后的課堂教學,如何用好學案也是學案教學有效的關鍵。學案的有效使用應包括課前、課堂、課后三個階段。
(1)課前。主要是知識回顧與預習。部分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相關知識的復習,激活學生的思維;部分給學生課前預習課文內容提供了一個詳細的提綱,并通過填空方式初步檢測和鞏固預習的核心內容,為課堂教學做好了一定的知識儲備。
(2)課堂。主要是新知探究、知識應用、典例剖析和隨堂訓練。在教學中教師不應是講知識,而應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因此,教師在學案中要引導學生提問,創設問題情況,提供探究的資源,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如說,第一,可以自然現象為例提問,如引導提問“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樣的精(卵)原細胞會產生不同的配子嗎?”;第二,通過比較分析,提出問題。如學習呼吸作用時,可與光合作用從原料、產物、條件、本質等方面加以比較,引導學生提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過程正好相反,二者是不是簡單的逆轉過程呢?”“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兩者作用不是互相抵消嗎?那對植物的生活有何意義?”;第三,創設問題情景,進行探究實驗。生物學有些規律是通過實驗得到的,教師在學案中提出生活中的實例,從中發現問題,產生疑問,引導探究。如在“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這一節中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置于空氣中剛剛萎蔫的青菜葉片置于清水中又變得硬挺了”,提出問題“植物細胞在什么情況下會失水,什么情況下會吸水呢?”然后通過探究實驗來解決,即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進行實驗,實現合作學習。最后使用典型例題剖析重點和難點,隨堂練習進行總結和鞏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課后。主要是學生課后自主訓練、知識總結和錯題整理。一方面學生以學案為線索進行復習建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的解題,加強教學信息反饋,評價教學效果,不斷調整教學設計,從學生中獲取有價值的教學思路。
從“教案”到“學案”的轉變,教師必須把自己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目標,根據學生現有知識、自學能力水平和教學的要求,參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學生學習的方案。學案教學法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但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教材中某些內容受學校條件,不同層次學生探究能力,學業成績評定等多方面限制而不能進行,某些內容若采用此法則把課時拉得太長,耽誤以后課業的進行。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學案教學還需要逐步滲透,精心設計,合理使用。
參考文獻:
[1]生物課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生物1[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生物課程教材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生物2[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周茜.“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一章學案教學的點滴思考[J].生物學通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