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歷史體驗性學習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歷史體驗性學習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歷史體驗性學習

      體驗性是新課標提倡的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體驗性學習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拓展思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是當前素質教育發展的方向。但體驗性學習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許多方面還需探索和完善。本文結合當前教育界關于“體驗性學習”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自身教學實踐,從理論層面闡述了“體驗”的含義和“體驗性學習”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探討將“體驗性學習”理念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上的必要性和實施途徑并對實踐的結果進行總結和反思,以求拋磚引玉。

      關鍵詞:高中歷史體驗性學習理論實踐

      一、什么是“體驗”和“體驗性學習”

      在新課程的引領下,學生的體驗問題日益引起我國教育界的重視。體驗被賦予很高的地位。然而,什么是教育學的體驗?近年來,我國一些教育學者進行了思考,主要有以下觀點:

      1、受心理學情感理論的影響,視體驗為情感,如裴娣娜認為:體驗是“一個人對愿望、要求的感受”;2、借鑒瓦西留克體驗心理學的概念,把體驗當作一種特殊的活動,如朱小蔓所說的主動體驗過程;3、受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的影響,將體驗規定為意義的建構和價值的生成,如張華認為:體驗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會整體有機統一的“存在界”,是意義的建構、存在的澄明、價值的生成,指向于世界的理解與超越;4、從教育活動的綜合性出發,認為體驗是多方面交織的復雜過程,如沈建認為:體驗是主體內在的歷時性的知、情、意、行的親歷、體認與驗證。它是一種活動,更是一個過程,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思想、社會和歷史等方面的復合交織的整體矛盾運動。

      可見,對體驗的詮釋是多樣的。綜合這些觀點,筆者認為可以這樣理解體驗的內涵:體驗,既是一種活動,也是活動的結果。作為一種活動,體驗要求主體親歷某件事或某個過程;作為活動的結果,即主體從其親歷中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因此,體驗包含三個內容:經歷、情感、認知。那么,所謂體驗性學習就可理解為教育者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中,進而生成反思與實踐的學習方式。與傳統接受性學習比較,體驗性學習具有以下特征:

      1、親歷性:這是體驗的本質特征,體驗的其他特征皆由其派生。親歷包括a、實踐層面的親歷,即主體通過實際行動親身經歷某件事。b、心理層面的親歷,即主體在心理上、虛擬地“親身經歷”某件事。

      2、主體性:凡體驗都是有主體意識參與的。真正的體驗是學習者在“前經驗”的基礎上將客觀知識“活化”,使其成為個人經驗中的有機成分,成為“我的知識”。這是一個主體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的過程。

      3、交互性:體驗性學習發生在相互交流過程中,如人與自然的交往、人與社會(包括人與人)的交往、人與自我的交往(如內心世界的獨白與對話)等。在交流和溝通中,實現不同學習方式、不同感受,不同理解的碰撞和融合。

      4、反思性:在體驗中,主體會碰到挫折或驚喜,進而生成反思。反思產生問題、探究、創造。體驗旨在生成積極的自主思維與領悟、自我發現與建構的意識活動。反思的深度、廣度決定著體驗性學習效果的大小。

      5、個性化:學習者原有意識和經驗是獨一無二的,興趣愛好各異,對事物的前理解也不同,故其體驗過程中形成的理解、想法和情感也是不同的。因此體驗是個性化的,不能替代,不會雷同的。

      總之,體驗性學習強調學生參與、活動、實踐、探究、經歷,體驗學習的過程,學會自主學習;把學生的直接經驗和生活,看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和整個學習框架中的一部分。這有助于克服傳統接受性學習強調教師教學,重結果,輕過程,認識單一化等諸多弊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開展歷史體驗性學習的必要性

      體驗,在語文、英語等學科教學中已廣泛開展并取得可喜成績,如“情感體驗”、“語感體驗”等,但在歷史教學中卻剛剛起步,主要原因是歷史學科的特殊性造成的。歷史學科研究的都是已經發生的人和事,知識本身具有間接性、過去性、不可重復性和無法實驗性等特點,讓學生直觀、具體地感受、理解歷史存在一定教學難度,而直接將結論性的歷史知識告知學生則操作簡單。但付出的代價是,歷史教學長期處于“教師講得起勁,學生背得賣力,考后忘個干凈”的可悲局面。

      筆者曾在我校高一年級就“歷史學習思想現狀”這一問題作過調查,發現竟有六成左右的學生因為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和理論的“灌輸”,忽視學生的理解程度和興趣,沒有為學生架設歷史和現實的橋梁,提供盡可能多的途徑讓學生體驗歷史過程和歷史思維方式等原因而喪失了上歷史課的熱情。

      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僅靠死記硬背史實和歷史結論無法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更談不上落實歷史學科“傳承人類理想和精神,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實現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等方面的深層次思想教育目標。

      因此,為了全面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新出臺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學習是一個“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理解的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新課標強調:教師要幫助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注意從學生的經驗出發設計教學,讓學生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自主探究。新課標中體驗性學習理念的滲透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以體驗性學習的基本理論為指導,潛心挖掘教材內涵,捕捉思維靈感,幫助學生進入歷史情境、走進歷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歷史的靈魂,獲得歷史的智慧,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歷史體驗性學習的實施途徑

      (1)、收集和處理史料

      史料(如文字、實物)是歷史學科的基石,是研究歷史的證據。歷史是從史料所提供的證據中,建構關于過去人事的論述,可以說是一門推理學問。只有理解史料和歷史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認識歷史。讓學生直接接觸史料(尤其是原始資料),學習如何分析、整理史料,收集和運用史料“以史導論、史論結合”,有利于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提高實踐能力。學生只有體驗歷史學家建構歷史,得出歷史結論的一般過程,才能真正掌握一些探究歷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尊重歷史、追求真實的意識。

      以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下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內容為例,教科書中的介紹極為有限、枯燥,對現在的中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而指導學生收集更多相關史料,特別是采訪經過那段歷史的見證人(如自己的父母輩、親戚、鄰居、老師)則易消除學生對歷史的遙遠感、陌生感、神秘感。具體地說,我讓學生先根據課堂上學習的對于“歷史事件”類問題的學習方法,分析從哪些角度全面認識“上山下鄉問題”。學生擬出下列提綱:

      1、什么叫上山下鄉?2、為什么會發生上山下鄉運動?

      3、上山下鄉運動的過程如何?4、如何評價上山下鄉運動?

      然后我指導學生根據提綱確定收集史料的途徑和方法:上述四個問題可歸為兩類,問題1、3屬于史實性的,可以從百科全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著作中查到;問題2、4屬于史論性的,一方面可以利用《全國報刊索引》等檢索性工具書和上網查找有關論文和專著,提高對該歷史事件的理性認識;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采訪歷史見證人,親耳聆聽歷史見證人對歷史的講述;實地考察當年知青插隊落戶的地方等活動,加深對這段歷史的感悟與理解。

      雖然,我發現學生收集上來的資料并不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處理收集到的史料時,往往不知取舍和辨別,常常一味羅列和堆砌史料而沒有仔細分析史料的內容,從中引出推論,說明自己的觀點以及支持此觀點的證據;也比較缺乏對相互沖突的史料進行考證的耐心;對于口述史料更是不懂得拋開口述者的主觀情感因素,去偽存真;提出的觀點也不新穎等諸多問題,但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他們感知獲得歷史真相的過程,學習探求歷史真相的方法,體驗歷史研究的艱辛,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和創新、不輕信、不盲從的科學態度。學生畢竟不是專業的歷史學家,最終能“查”到什么,“論”出什么是其次的。

      (2)、角色扮演

      該教學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圖: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

      由上圖可知,角色扮演是通過行動解決問題的。先將問題找出來,再來演示這個問題,然后進行討論。這種教學模式不再強調教師的傳統角色,而是鼓勵學生將自己置身于別人的位置,盡可能多地體驗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從而準確地理解事物;其教學實質是使表演者和觀眾處于一種真實情境之中,產生解決問題的愿望和對參與的理解。通過角色扮演,可以消除學生對歷史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探究興趣,使學生走近歷史,從而更準確地評價歷史。

      例如在學習《世界近現代史(下)》“對德日法西斯的處理”內容時,我組織學生模擬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再現當年世界正義力量清算法西斯罪行,戰爭狂人罪有應得的場面。我首先根據學生的個人意愿和能力選擇軍事法庭法官、德國、日本戰犯、辯護律師、證人、法警等歷史角色的扮演者,然后要求扮演者查閱相關資料,熟悉角色。我允許學生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對臺詞適當發揮。看完表演后,我要求學生圍繞“表演反映什么歷史主題?從中得到什么認識?”、“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有何異同?”、“這兩場審判對后世有何影響?”、“你認為扮演者有沒有將歷史人物演好?為什么?你會怎么表演?”、“你對這兩場審判還知道些什么?”等問題集中討論,深化和擴展認識。不少學生通過表演、觀看和討論更真切地感受到法西斯主義反人類、反文明的本質;認識到和平的來之不易,捍衛世界和平的重要性、艱巨性。

      (3)、歷史知識生活化

      歷史知識生活化即在歷史教學中,將歷史這一過去的生活與學生當前和未來的生活連接起來,使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從而借助鮮活的生活情境或現實經驗幫助學生加深對書本知識的認知和內化。

      例如講“日俄戰爭”,我為了讓學生對清政府在這場爭奪中國東北且以東北為主戰場的帝國主義戰爭宣布“中立”的可恥外交有深刻體悟,設置如下情景:兩個強盜在一戶人家里為了爭奪這戶人家的財產而打斗,這戶人家懦弱的主人卻無可奈何地在一邊看著,說:“你們打你們的,不關我事,我可是不偏不向啊!”我讓學生結合“日俄戰爭”說出情景中“兩個強盜”、“懦弱的主人”、“財產”分別指代什么?主人“不偏不向”的實質是什么?“主人為何沒有報警或與強盜勇敢斗爭?”簡單的比喻,生動的情景讓學生一下子把握住了“日俄戰爭”復雜的背景。

      又如講“紅軍長征”時,單純按教材講解,很難讓學生感受紅軍的艱苦。因此我引入“1000米長跑”這一學生常常經歷的活動,讓學生計算“二萬五千里相當于進行幾個1千米長跑?如果長跑中再設置許多障礙并且讓你餓肚子赤腳跑,你的感受會怎樣?”這樣實際上把紅軍長征過程中碰到的雪山、草地、缺衣少穿等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很難遇到的困難轉化成學生可以感受的東西,從而使其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將“熱點”問題引入歷史教學是讓歷史知識貼近學生生活的又一途徑。歷史不會重演,但歷史是過去和現在永不休止的對話,歷史的慣性影響著未來。借鑒歷史的經驗,可以加深對現實的理解,科學地把握未來。例如,在學習“二戰后美歐關系演變”時,我引入“伊拉克問題”,問學生:為什么在冷戰時期法、德在外交方面時常與美國一致而現在卻堅決反對美國對伊動武?你預測法、德與美國未來關系會怎樣?說明你的理由。讓學生思考這些問題,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關注世界和人類命運的責任意識,而且還可讓學生體驗到歷史不容置否的現實意義。

      再如,在復習完“歷史上的人口遷移問題”后,我要求學生用類似的方法研究“身邊的人口遷移現象”。學生調查了自己生活區域內人口的戶籍、人口流動的原因和影響。從中他們得出以下認識:1、計劃經濟條件下,戶籍制度嚴密,人口流動常常是政府行為的結果;而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逐漸放寬,人口流動日趨頻繁且主要出于經濟目的。2、人口流動有利于地區間的經濟文化和人才交流,但也產生社會治安、計劃生育、交通擁擠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加強對外來人口的管理和教育。通過調查,學生親身體會到當代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和現代化過程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4)、歷史制作

      歷史制作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評價方式。通過制作歷史模型,編繪歷史圖表和制作歷史課件等活動,可以考查學生的動手與動腦的綜合能力。研究表明,動手做比聽、看印象更深,理解更透,更符合學生好動的學習心理,更能引發他們的創造欲,使學生形成內心的體驗和對歷史的認同。

      例如,我經常在復習期間指導學生制作歷史知識復習表,建構清晰的知識網絡。下面是學生制作的清代歷史階段特征表:

      表現清朝(鴉片戰爭前)

      政治君主專制空前強化:設軍機處、文字獄

      經濟恢復發展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民族關系平定少數民族貴族的叛亂;設置機構;冊封宗教領袖;鞏固邊疆

      對外關系反對外來侵略;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維護主權領土完整

      思想文化加強對思想、教育控制;民主思想產生;傳統科技發展停滯;反封建色彩的文藝作品出現

      學生通過制作該表,體驗了如何把教材中因平鋪直敘和按章節綱目編寫造成的知識割裂、靜態封閉狀態,變成知識的條理化、系統化、立體化、突出知識內在聯系,從而形成對清史的全面認識。

      再如,我在介紹世界現存最早的運河之一靈渠時,讓學生通過制作課件,演示“陡門”(靈渠上控制水量的裝置)的工作原理來直觀地理解復雜的歷史事物,感受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早在秦朝已掌握現代船閘原理的雛形)。這雖然費時費力,但學生印象深刻,而且比單純記憶名稱更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此外,制作歷史研究性學習的調查問卷,編寫便于記憶時間、人物、朝代的歷史歌謠,出圖文并茂的歷史專題小報,制作歷史知識卡片等都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

      四、歷史體驗性學習實施的成效

      (1)、較好地滿足高中生心理發展的需要。高中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強,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提高,渴望用自己的視角觀察社會,分析和解決問題;自我意識不斷發展,厭惡空洞的說教和被動地接受,喜歡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式;希望通過活動來表現自己的能力,贏得肯定。歷史體驗性學習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實現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回歸。在體驗學習中,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經驗背景出發創設直觀、形象、多樣、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和感悟,自主建構知識和理解,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習興趣的提高。問卷調查顯示:95%的學生表示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學習歷史。

      (2)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體驗性學習中,角色扮演、收集史料、分析現實熱點等許多學習活動都需要學生跑圖書館、上互聯網查找資料。這不但大大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而且使學生懂得了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養成了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學習態度和克服困難,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另外,學生的手、腳、眼、腦、耳、口等多重感官在學習活動中被不同程度地調動起來,其邏輯思維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得到進一步培養。

      (3)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在采用傳統“灌輸式”歷史教學法時,課堂氣氛是這樣的:教師竭盡全力,提些遠離學生生活或實際水平的問題(如“什么叫階級斗爭?”)。學生則一臉茫然,氣氛沉悶,有的甚至昏昏欲睡。而在體驗的課堂中,歷史變得可以觸摸,歷史結論可以通過自己探索得出。教師完全從學生心理和已有知識結構的角度提出問題,教給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簡單的結果。因此,學生愛學、樂學、能動地學,體現了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展示了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達成了人格化的教學目標。不少來聽課的教師發出由衷的感慨:這樣的歷史教育才是有效的,同學們通過這樣一種學習過程,得到的收獲是多方面的,也許是終身難忘的。

      五、結束語

      歷史不僅是一種知識,而且是一種智慧。歷史記錄的是前人的經歷,提供的是前人經歷中的經驗和教訓。歷史雖然無言,但它卻會說話。聽懂歷史說話是一種偉大的才智,但要想聽懂歷史,必須首先學歷史,在歷史知識中聆聽歷史的教誨。歷史教師的責任在于通過各種教學手段,盡可能縮短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觀其人、聞其聲、參其事,成為歷史直接的觀察者、參與者和思考者。收集和整理史料、角色扮演、歷史知識生活化、歷史制作只是諸多歷史體驗性學習方式中的幾種,更多的方式方法還有待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探索和豐富。

      這里還要強調的是:體驗性學習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由于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學中語言的重要性。對歷史現象的復原無論如何離不開語言。理論性強、系統化的歷史知識最終還要通過恰當、精練的語言講解來輔助。講授法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我們所要反對的是無視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單一化地講授歷史。

      讓我們深入學習和實踐新課程理念,綜合運用多種有利于學生參與、體驗、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使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遠大目標早日實現!

      參考資料:

      [1]、周小山主編:《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的教學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BruceJoyceMarshaWeilEmilyCalhoun著:《教學模式》,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3]、于春燕、魏剛:《讓歷史變得可以體驗和回味》,《歷史教學問題》,2003(1)。

      [4]、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靖國平:《體驗性學習與新課程改革》,《教育科學研究》,2004(2)。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网站 |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lv|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电影院| 亚洲天天在线日亚洲洲精| 亚洲性天天干天天摸|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18gay台湾男同亚洲男同| 亚洲色图古典武侠| 亚洲另类精品xxxx人妖| 亚洲人成网站看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丝袜|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怡红院亚洲怡红院首页|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亚洲av再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日韩|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佐佐木明希|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 亚洲阿v天堂在线2017免费|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