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生創新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創新是進步的靈魂。在教育領域中,培養創新性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也是如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培養創新精神被視為素質教育的關鍵之一。
究竟什么是創新教育?眾多教育學者在論及創新教育的概念和內涵時提出,創新教育可以劃分培養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技能、培養創新品格。高等職業學校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以上四個方面的創新能力進行全面培養,就是本文旨在探討的問題。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顧名思義,創新意識主要是指創新的意念和認識,主要是指一個人是否愿意創新以及對創新的認識有多少。意識決定行動。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動力,必須在教育的全程中自始至終地用心啟發和喚醒。以會計專業為例,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會計專業就是培養出“記賬、算賬、報賬、用賬”的所謂“管家型”人才。又由于會計的嚴謹性,在很多的會計實務在處理上沒有選擇的空間,因此,就給學生造成了一種只能照搬全盤接受的氛圍。要啟發和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需要求教師本身是一個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的人。其次,教師通過企業需求、知識演變、準則變化等向學生傳遞一種創新的概念,通過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討論的學習方式、鼓勵創新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本質上是由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組成。發散思維的基本特征是變通性、流暢性、獨特性。發散思維的變通性是指對事物能夠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受各種心理定勢的影響。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變通性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同一類或同一個案例多舉例子、舉反例子,利用融會貫通、故意偷換概念、增加減少關鍵字眼等來培養提高學生的觸類旁通的能力,同時能夠讓學生從本質上從根本上去把握相關知識點,學活學透,避免死記硬背。流暢性是指對事物反應迅速,在短時間內可以產生出各種不同念頭。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需要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能夠主動的積極配合教學。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方式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本課程的重要性,利用搶答、即興競賽等方式來活躍課堂氣氛或者讓學生來設計他們喜歡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才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獨特性,指對事物能夠有不同尋常的見解。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需要教師制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創新,啟發學生去“異想天開”。美國的哲學家謝弗勒(l.Schemer)就曾指出:“學習能力并不是一種無限的、可供學習者隨便浪費的資源。如果孩子們的好奇心沒有得到喚醒,而是受到嚴重壓抑的話,就會逐漸喪失掉。如果孩子們天生的問題意識沒有得到保護,而是不斷受到阻礙的話,最終也將失去。對于探究新的東西來說,理智的靈活性、冒險精神、自信等是非常必要和寶貴的品質,如若長期不用或濫用的話,也會失去它們原本的作用。”因此,即便學生的想法在教師或同學看來是荒唐的,但是也要盡量找到其想法的閃光點,進行鼓勵,注意避免蕭殺或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三、培養創新技能
培養創新技能簡單的說來就是培養創新的技術和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和提高自學能力。高等職業教育是社會職業分工的結果,決定高等職業教育更是需要培養創新型實用操作技術人才。例如美國的Intel公司對員工的素質要求主要包括具有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對自己有信心,在做事前首先考慮應不應該做,而不是只管把事情做好。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技術更新更加日新月異,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技術性人才,更需要注意培養學生創新技能。
創新技能建立在現有的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只有對相關領域的知識、技能有了相當的認識,人們才有可能發現問題,從而確定需要創新之處;只有熟知既有的知識、技能,才會有可能對知識、技能行深層次上的重新組合,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近年來,一些研究者通過對高創造性人才發展歷程的研究發現,個體從接觸某一領域的知識、技能直到達到專家水平并有所社會意義上的創新,大約經過十年左右的時間,即“10年律”。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在校的專業學習一般也就是4年左右,因此,教師必須盡可能多講授、多指導學生新的知識和技能,并且注意各門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融會貫通。比如在會計專業教學中,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專業主干課程,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適當的聯系,加強學生的知識結構意識。不要僅僅局限于一門學科知識之間的邏輯性,而且要注意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邏輯性,幫助學生以模塊的形式來存儲知識(這也是目前我們的模塊教學的擴大應用),便于大量知識的存儲和知識運用時的調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技能。在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方面,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老師教---學生學,因此,應該鼓勵學生先真實的自學,然后由學生來決定教師要仔細講解的內容,或者由學生上臺講解,教師在適當的時候予以點撥。通過這樣的教學,不僅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一方面,使學生在教學中占有主動性,真實的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也使教學能夠結合學生的基礎和需求而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利用網絡資源、圖書館等大量查找、翻閱相關知識進行提高自學能力。
四、培養品格
創新品格是指與創新有關的個性特質,主要包括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創新品格是創新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也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環節。創新品格主要包括意志力、觀察力、樂觀、獨立、幽默、富于社會責任感等人格品質。研究成果表明,創造性不完全是智力因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表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美國心理學家托倫斯在對創造性學生行為特征的研究中發現,創造性學生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好奇心,即不斷地提問;思維和行動的創造性;思維和行為的獨立性,或個人主義;想像力豐富,喜歡敘述;不隨大流,不過多依賴集體的意志;主意多;喜歡搞試驗;頑強、堅韌;喜歡虛構,富于幻想。學生的個性千差萬別,每個學生的創新情感和人格不盡相同。對于這一點,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說:“一個人的能力怎樣和另一個人的能力在數量上進行比較,并不是教師的事。這種比較和教師的工作無關。教師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個學生有機會在有意義的活動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每一個孩子的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而不是篩選出好的,忽略差的。這就要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這種不同而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使學生盡可能地發揮長處、彌補不足。對于不同學生的不同創新能力給予同等的關注,使所有學生的創新能力都能有所發展,都能不斷地有所提高。
創新教育是知識經濟時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同時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還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提供創新的平臺,讓他們能真正的進行創新。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在理論的基礎上實踐,在實踐中繼續探索。
曹瓊(徐州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徐州221008)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高健群.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的若干問題.教育評論,2009(1):34-35
[3]薛彩欣.淺談高校學生的創新教育.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5(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