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創造力和閱讀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閱讀教學是培養創造能力的搖籃
語文教學對培養創造能力有獨特的作用。語文學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學好語文,能提高學生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語文課本內容多是各類經典文章,大都代表著當時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水平,是那個時代先進思想的記錄,是作者創造性思維的結晶。學習語文能使學生不斷地吸收人類創造性思維的成果,獲得自學能力,學會終身學習??梢姡Z文學科比其他學科的創造空間都要大得多。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無疑是最富于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也是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最佳途徑。與作文相比,人們往往忽視閱讀對發展創造能力的作用。其實,閱讀是對讀物、作品的再生產、再創造。閱讀是發展創造能力的肥沃土壤。接受美學認為,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賈寶玉。閱讀同樣是富于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據國外的統計,科研人員在一項研究中,用于查找和閱讀情報資料的時間,要占完成該項研究課題時間的50.9%,而編寫報告的時間僅占9.3%。可見瀏覽、閱讀已成為科研的基本能力。在基礎教育中,閱讀教學正是培養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造就創造性人才的搖籃。當然,不能要求學生具有成人的獨創性,青少年只要達到了自己從未有過的認識水平,能對課文或課外讀物說出一點自己的感悟,就是一種創造。閱讀教學主要培養創造性閱讀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閱讀創造能力,其過程一般要經過準備、醞釀、明朗、驗證四個階段。
二、閱讀教學可以借鑒的創造原理
閱讀創造能力的培養,要運用創造原理來指導閱讀實踐,也要遵循閱讀的心理活動規律。創造性思維的基本的技法原理與閱讀的基本心理規律,在閱讀過程中融為一體。
1.置換原理。置換要素或成分是創造、也是閱讀創造的基本原理之一。讀物形式上是一串串書寫、印刷的文字符號或通過電磁波傳送的數字代碼,內容則是這些符號所蘊含的連貫的意義。讀物內容或形式上任何要素的置換,都會改變它所表達的意義。閱讀時嘗試置換作為文章、作品要素的詞語、句子、段落等,就等于打開了一扇扇創造性思維的大門。
2.組合原理。許多事物之間存在異質同構、同質異構等等關系。重新組合要素排列的形式,事物就會發生變化?!皩覒饘覕 笔菬o能,而“屢敗屢戰”則是頑強。宋人晏殊的詞《蝶戀花》原為寫離情;柳永的《鳳棲梧》原是寫癡情;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原是寫失戀人的落寞。清人王國維從三首詞中各取數句,用來比況為學的艱辛: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這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運用組合原理創造出新見的佳例。古人的集句詩、集句對聯,也都運用了組合原理。記敘文有六要素,說明文、議論文、小說各有三要素。閱讀各種文章和文學作品,都可以作些置換要素和結構重組的設想。這樣既可以領會課文安排結構的匠心,又可以培養閱讀創造能力。為學生寫作創設良好的情境。
3.交匯原理。是把知識、經驗、技術等種種信息從多種角度進行交匯,從而生成大量新信息、新知識的創造原理。主要形式有:
縱貫古今。從事物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預測它的發展趨勢。適用于審視歷史悠久或階段性明顯的事物。
橫連八方。指根據事物內部及與其他事物的相互聯系,從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角度進行思考,從而全面地認識事物、明辨事理,提出新的設想。適用于考察結構復雜或分支繁多的事物。
逆向求索。指改變正常的思維程序,打破思維的定勢,遇到問題從相反的方向思考,從而得出違反常規的新結論?!敖吆凇笔莻鹘y觀點,“近墨者未必黑”即是逆向求索。
4.遷移原理。在創造學中,遷移原理是指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方法、觀點或態度對解決問題的影響。學習的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按照兩種學習的內容、相互作用的性質和方向,遷移可分為多種類型:順向遷移和垂直遷移(又稱“縱向遷移”),正遷移(又稱“助長性遷移”)和負遷移(又稱“抑制性遷移”),一般遷移(又稱“普遍遷移”、“非特殊遷移”)和特殊遷移。
就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而言,創造性閱讀是一個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的過程?!叭牒跗鋬取敝缸x者對文字符號進行“解碼”,感受文章或作品的內容,感受作者的觀點態度,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過程。這時,讀者的思路要與作者盡可能吻合,要設身處地從作者的立場考慮問題,以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看法,心靈與作者溝通,感情與作者共鳴,愛作者之所愛,憎作者之所憎。這樣,就進入到理解性閱讀的層次。理解是閱讀的核心,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基礎。但創造性閱讀還要循此繼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與讀物拉開一點距離,這就是“出乎其外”。出乎其外,才能對文章或作品內容和形式的美進行欣賞,才能借助自己的閱讀經驗,拿當前的讀物與過去讀過的文章、作品進行比較鑒別,才能給當前的讀物以比較客觀的恰當的評價,才能登上創造性閱讀的堂奧。
《列子·湯問》中的神話《愚公移山》,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理想。同志曾用來教育全黨: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可以搬走三座大山,奪取革命的勝利。河南林縣人民閱讀的講話《愚公移山》受到鼓舞,治山治水,引漳入林,修成“紅旗渠”,改變了家鄉面貌。這種走進書本再走出書本的例子還有很多。
要素置換、結構重組、信息交匯、學習遷移等創造原理,對閱讀創造都有借鑒意義。
三、閱讀教學培養創造能力的途徑
1.認識作者,培養創造意識。創造意識是一切創造活動的先導。許多課文作者是具有創造意識的一代杰出人才。了解他們的創造活動,認識他們的創造成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2.領會觀點,激發創造精神。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會獲得許多新信息,接觸許多新材料,發現許多新問題,產生許多新感受。所有這些“新”,尤其是作者的許多新觀點,都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
3.借鑒思路,發展創造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探究作者思路,打破種種思維定勢,如權威定勢,從眾定勢,惟經驗定勢,對書本的盲從,感情、欲望、潛意識,一時的情緒波動等非理性因素,有利于培養創造能力。
4.質疑問難,鼓勵創造思維。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
5.廣采博取,學習創造技法。具體的創造技法層出不窮,國際上有文字記載的創造技法已有300多種。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學習和借鑒這些創造技法。
就探究性閱讀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來說,它應該是合作探索型課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個步驟:
1、明確問題,確立閱讀目標。用有一定涵蓋性、綜合性的問題為閱讀定向,幫助學生確立閱讀目標;
2、自主探索,篩選目標信息。由學生自主獨立進行相關信息的采集、分析、綜合、提煉和重組;
3、切磋問難,提高閱讀效能。分小組討論、研究,教師加以啟發引導;
4、交流評價,反饋閱讀質量。由學生主體發言,其他同學補充、反駁、完善,教師評價。
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提問會很多,師生問答不能是簡單的對錯判定,而應該是平等協商的討論;所以,學生正確的提問方式應該是:先陳述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再詢問老師的看法并與之討論;如不同意教師的意見,要進一步質疑,再討論。
當然,這些程序和方法的實施對老師和學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里,教師不再是知識倉庫、權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學生學習的服務員、協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應有很強的智慧駕馭能力、組織協理能力和開放、民主、寬容、合作、平等的教學心態。同時學生也應該主動積極,樂于探索;潛心研讀,獨立思考;質疑問難,互動合作;善于發現,注重總結。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激發其創造精神,發展其創造能力,進而為創造性表達奠定基礎,為創造性活動創造條件,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新課題,有待我們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