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品德生活化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創建生活化的品德課堂,改變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式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立足社會生活,使品德課增添時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也讓學生體驗到生活和生命的樂趣,從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
一立足生活,制定教學目標
現代生活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教育應服務于生活,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生活,體驗生活的快樂。教師要發揮創造性,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立足生活,制定出具體的、層次不同的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目標要講“近、小、實”,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尤其要著眼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和新世紀的需要,著重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基本素質,如創新精神、競爭意識、誠信觀念、民主意識等。例如,在設計《我愛我的家》一課時,教材里講的是編者設計的某個兒童的家庭及家庭活動,在課堂上,教師不應一味去講述教材里的兒童的家庭生活,而應創建活動情境,引導兒童講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文化等,使兒童了解,關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溫暖,激發愛家的情感,從而提升兒童的生活,使兒童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二學習內容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由于教學目標的轉變,即由教授學科知識轉變為以知識為切入點,回歸生活,這為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準備了前提。長期以來,品德與社會課缺乏吸引力,就是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它不僅使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隔離,也與學生長遠發展相去甚遠。在教學中,不是教師把理論或對某個問題的看法、感受傳授給學生,而是充分挖掘生活素材,設計導致學生自己產生某種體驗、理解的思想“碰撞”,讓這些“碰撞”去產生它的必然效應。例如上《在餐桌上》一課時,我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先讓學生選出自己的一日三餐,同學之間互相辨析:這樣吃是否科學、合理、有營養?以此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頭腦中零散的營養學常識。在此基礎上,我扮演營養師的角色進行點評,同時告訴同學們應該怎樣吃?為什么這樣吃?緊接著,為了深化學生已獲取的營養學信息,我又趁熱打鐵設計了又一環節:“你們想知道老師會怎樣選嗎?”然后故意選出不合理的配餐,讓學生評析。學生馬上來了興致,紛紛告訴我,“老師,你這樣吃不好,因為……”“老師,你這樣吃不科學,你應該……”大家爭先恐后,各抒己見,紛紛引用所學到的知識、稚真的話語闡明自己的看法。“生活化”的辨析為他們創設了實話實說的氛圍。
三學習方式的生活化、多元化
陳腐的教學方式是教師“一言堂”、“滿堂灌”,這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必須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此,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必須向社會大系統開放,向新生活開放,把課堂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同時必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增加生活實踐的活動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學會生活。中國有句古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充分說明實踐體驗的重要性。學生只有經過豐富的生活體驗,不斷積累,才能把教育要求內化為品質,外顯為行為。比如學習《他們需要關愛》一課,教材上安排了“換位體驗”活動,詣在讓學生切身體驗殘疾人的困難與痛苦,喚起其內心的同情。在課堂上,學生像殘疾人一樣,用一只手整理書包,穿衣服;蒙住眼睛從座位走到黑板前“畫鼻子”再走回去;像聾啞人一樣只能用手勢和老師同學交流,不能開口說話;用棉花塞住耳朵,聽老師將故事。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他們有的說:我想聽故事,可是我什么也聽不見,只看見老師的嘴巴在動,實在太難受了。有的說:我喜歡唱歌,可是現在唱不出來,太痛苦了。還有的說:我平時畫小人最棒,可是今天總把小孩的鼻子畫歪……說著說著甚至要流淚了。此時,學生正經歷著心靈凈化的過程,課堂已成為學生心靈交融的天堂:殘疾人需要我們的關愛。
社會生活是品德與社會課的源泉,只有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才能使教學目標有較高的達成度,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迸發生機和活力,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