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落實和發展,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小學語文作為素質教育中最基礎的學科,蘊含著十分豐富的知識和人文精神,其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更為多元化,其豐富的知識,加上借助多元化的閱讀教材,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更能潛移默化地向小學生輸入各種豐富的思想觀念,并在此基礎上養成小學生更健康的心理,所以在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豐富的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能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進而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推進,在小學階段越來越重視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經調查發現,大多數的小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且都與其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注意力障礙、學習焦慮、耐挫性差、自卑心理等有關。小學階段學習的內容對其價值觀念及思想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其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是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所以為了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師就要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有效融合,使小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1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對我國小學階段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學科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語文教學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是工具和人文相結合的重要體現,閱讀是語文中的重點教學內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要求的指出,更讓教師明確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小學階段是學生步入社會的啟蒙階段,是樹立其正確思想道德觀念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黃金時期,但是因為小學生接受的知識十分有限,所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豐富的教學內容更能拓展小學生的思路、開闊小學生的視野、豐富小學生的思想、陶冶小學生的情操,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價值觀念,基于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新課程改革及素質教育對其提出的要求。
2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巧設教學情境,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滲透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創建多元化的教學情境是十分有效且可行的手段,這樣的方式更能提升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吸引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步驟進行:第一,通過角色扮演體會小學語文閱讀教材內容表達的情感,角色扮演是情境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教師通過讓學生分別扮演閱讀內容中的角色,小學生通過對角色的揣摩和分析,逐漸了解角色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特征,感受作者對人物特點的創造細節,進而提升小學生的心靈敏感度。例如教師在講解《少年閏土》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小學生分別扮演少年閏土、少年魯迅、父親、母親等角色,感受文章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著重對少年閏土的人物性格進行分析,得出少年閏土是一個機智勇敢、見多識廣且聰明能干的少年,并感受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學習閏土的精神品質,并強調社會人人平等,尊重勞動人民,提升其思想意識,健全心理。第二,借助情境教學中的信息化多媒體設備、教學實物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受到年齡的限制,導致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都十分有限,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內容較多,這就導致教師在借助教材內容向小學生傳遞其思想觀念的過程中受到阻礙,難以發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就要全面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內容,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創設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使小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閱讀內容中傳遞的思想,進而有效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滲透。例如,在教師講解《開國大典》這節課的過程中,為有效幫助小學生感受閱讀內容中的氛圍,提升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將《開國大典》這部影片播放給小學生,立體直觀地展現閱讀內容中所描寫的場景,在這樣的情境烘托下,能夠使小學生對開國大典現場的氛圍感到肅然起敬,并感受先輩們在建國時期的艱苦奮斗精神,提升其愛國主義心理,進而樹立偉大的報國理想和目標。
2.2有效延伸課外閱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著名教育家斯涅克成這樣說道:“語文的外延及生活的外延相等。”這一教育理論適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換言之就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的知識內容,還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接收能力及興趣愛好來拓展其閱讀內容和閱讀渠道,進而拓展小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首先有效延伸課外閱讀要以學生作為主體,以小學生的額身心發展特點作為前提,多不同層次的小學生進行相對應的多元化指導,對于理解能力較薄弱的小學生就要在穩固其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且在選擇課外閱讀讀物的過程中要選擇一些蘊含心理健康教育較好理解的書籍,以故事、童話等為主,對于理解能力較強的小學生則可以選擇一些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散文、詩集等,這樣因材施教的方式更能促進不同層次小學生的共同發展。例如,教師在講解《魯濱遜漂流記》的過程中,為幫助小學生更理解和掌握這篇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思想,教師可以小學生推薦一些類似的書籍,如《金銀島》、《格列佛游記》等,通過對這些相似書籍的閱讀,小學生或不自覺地與《魯濱遜漂流記》進行比較,經過長期的累積閱讀,小學生會對這些書的內容和表達思想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此時教師可以召開一次以課外閱讀為主題的班會,將學生分為討論小組,對這些書籍進行討論,討論這些相同文章主旨的異同,通過中外課外讀物的深層次分析對比,得出魯濱遜在戰亂時期憑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敢獨立生活,并在此過程磨煉了自身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精神的文章主旨,這些精神和品質值得下學生們去學習,最后,再通過談論過后,教師要抓住契機讓學生寫下對此次班會得出的心得體會,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氣氛,還為提高了學生閱讀分析理解能力,拓展了小學生的閱讀思路,并通過學習文章主人公的精神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品格。
2.3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提高小學生的心理防線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并且在閱讀的基礎上開展寫作也是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因為寫作是小學生表達個人情感和有效方式,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和家長教師的“嘮叨式”教學,導致小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這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所以教師就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小學生多進行寫作,從小學生的寫作內容中分析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并以此為基礎對小學生實行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例如,教師在講解《伯牙鼓琴》這節課的過程中,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要向小學生傳達伯牙和鐘子期之前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潔友情,歌頌友情的堅貞。教師就可以以此為題讓小學生對這個主題進行創作,寫一段以自己最好朋友之間交往的煩心事或開心事,并以樹洞的形式僅交由教師一人查看,通過對小學生寫作的觀察,有些小學生會寫到“我想與我的好朋友一同健康地成長。”、有些小學生會寫到:“雖然我與×××的關系十分要好,但是我不希望他的成績比我高。”,教師如果發現了這樣的寫作內容就要提高重視,及時與小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小學生的真實想法,引導小學生轉變這樣的想法,樹立其積極向上、海納百川的優秀品質。
2.4在合理評價小學生的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樹立其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教師就要對學生的閱讀質量進行合理評價。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小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并要求小學生按照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講出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因為每一個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都不相同,所以在講解文章主旨及內容時會存在不同的表現形式,此時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個性差異,并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優劣,以此為依據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形式,對小學生的表現進行客觀評價,這樣能夠促使小學生虛心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以更健康的心理狀態去面對并解決自身存在的錯誤。這樣的方式能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使小學生學習到了更多的文化知識,也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也要改變以往的講課風格,以平易近人的教學態度和幽默風趣的教學口吻對深入地與小學生進行交流,建立相互之間信任的橋梁,以此為基礎,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營造更優質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
2.5加強閱讀實踐創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不應以教師為主導,教師也不該為學生灌輸唯書本是從的錯誤認知,而是需要允許學生提出質疑,并鼓勵學生提出疑問,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疑慮,再帶動更多的學生進行討論和深刻學習,針對書本當中所閱讀到的內容或主題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去發現問題、觀察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所以,語文教師要重視對課堂教學環節的優化,尤其要能夠打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以及心理氛圍,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閱讀學習當中,使其能夠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結合語文閱讀實際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并做好語文閱讀實踐活動,隨時為學生補充營養。例如,根據閱讀素材的內容進行創新,如在閱讀《藍樹葉》一文當中,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內容的理解和其中主題的分析,從而根據內容進行實踐場景的布置,為學生設置團結合作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如:“書中為什么這么描述?目的是什么”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到戶外共同完成書中描寫的任務,通過對任務中所呈現的問題的分析和討論,尋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進而完成任務目標,這些都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也可以結合體育教學共同舉辦一場比賽,使學生將所閱讀到的內容和知識或場景與實踐活動相融合,在相互印證當中去發現閱讀的內涵,從而獲得心理教育體驗。此外,教師也可以結合閱讀教學進行家庭作業的布置,選擇開放式作業,通過不同主題的設定讓學生自由選擇,并搜集主題相關資料,從而創造出不同形式的閱讀作業,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進一步強化語文閱讀教學對心理健康和人格精神的良好塑造。
2.6閱讀聯系學生生活,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訓練
語文閱讀過程當中,往往能夠為學生帶來深刻的情感體會,而閱讀所帶來的情感往往會產生直擊心靈之感。所以,教師要能夠通過閱讀教學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如學生在學習、生活當中,往往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例如成績下降被家長呵斥、被同學或教師誤解而產生委屈,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困難總是不期而至。教師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并將其引入到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閱讀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閱讀中加強學生的感悟,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訓練。例如,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活經歷,并以此為基礎來正確引導學生、關心學生、鼓勵學生,以與學生同等地位進行交流,解放學生內心多余的束縛,降低學生的心理焦慮。如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后的寫作練習為學生提供宣泄的情感宣泄的途徑,也可以讓教師通過學生的習作去了解學生真正的想法,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其有效解決。大部分學生情感容易外漏,且自制力相對較差、情緒不穩定了,遇到快樂的事情喜形于色,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垂頭喪氣。所以,教師可以多設置一些符合學生實際經歷的習作題目,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同類型素材去進行習作寫作,例如設定主題題目為“說說心里話”、“我最難過的事”等等,教師通過習作的閱讀了解學生的內心,正確對待學生的心理變化并予以疏導。所以說,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能夠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師要將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學任務放在工作開展的首要位置,因為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小學生未來良好發展及健康成長的重要前提,且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基礎,教師必須要提高對小學生心理輔導的重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其學科優勢,端正小學生的學習態度,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養成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馬玉梅 單位:張家川縣張川鎮學區東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