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疫情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結合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 要] 當前,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趨勢,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日益成為重要的信息傳遞載體。席卷全球的疫情爆發以來,數字平臺構建了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網絡支撐體系,促進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教學環境加快了智慧校園的建設步伐。
[關鍵詞] 疫情時代;信息技術;教學;融合
伴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我國高度重視教育的信息化發展,無論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還是《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無論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還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都強調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1]。“雙新”背景下,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體現了時代的發展要求,疫情時代,云端教學以其靈活的交互方式、科學的評估系統、共享的教育資源成為教育教學的主要媒介,對教育本質的深度挖掘、教學方法的調整轉換、課改的升級轉型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信息化技術助力校園疫情防控戰
云端教學是伴隨著疫情的突襲而加快推廣的,在特殊的條件下,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疫情防控的要求,疫情倒逼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催生了云端教學和線上防控。學校要保證“停課不停學”,就要大力推廣互聯網+教育模式,健全管理體制,創設信息環境,優化基礎設施,創新教學方式。當地面課堂變成了空中課堂,當線下教學變成了線上聯動,學校開始直面新的管理課題,教師開始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學生開始適應新的學習方法。為打贏疫情防控之戰,信息化風暴席卷而來,釘釘、騰訊會議、慕課、云空間、各類微信群、各種二維碼成為新興教具,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全覆蓋式的線上教育教學,給所有人帶來新的思考。
二、信息化教學優勢在實踐中日益凸顯
與傳統教學相比,云端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能滿足學校管理者、教學實施者、受教育者的大部分需求,在全民防疫背景下,在居家備考的特殊時期,互聯網+教育的傳遞展現出無比快捷的優越性。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網絡資源時時可學,處處可用。云端教學具有的數字化、集群化、多元化、交互化等優勢,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一)空中課堂支持彈性互動,對話交流
空中課堂加大了課堂的容量,使知識信息獲取和傳授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多媒體網絡技術讓黑板的外延不斷擴大,粉筆的演算與推導被鼠標的點擊與選擇替代;面對面授課變成了空中課堂的翻轉;教學媒介由書本、筆記、試卷拓展為演示圖、表格、視頻、音樂等;教學覆蓋面從一名教師面對一個教學班拓展為一名教師可以面對整個學年;一個學生個體回答問題拓展為所有學生都可以在公屏上回復;傳統的師生對話交流拓展為家長可以參與教育話題;教育管理人員的實地巡查轉換為網上巡課和實時監督。當多渠道、多感官、多元化的課堂教學呈現出勃勃生機,師生家長共同收獲著教育信息化的福利。
(二)云端教學實現信息共建,資源共享
云端教學不但可以實時聽課,還具有回放功能,使得聽課打破時間的框架,不受章節的限制。沒有及時聽課的學生,以及需要鞏固加強的學生,可以通過課堂回放完成知識的重構。教師利用數字化平臺群發學案,將制作的課件上傳到群文件中,供學生下載,提供大量相關資源鏈接,由學生根據需要自選。多維度教學數據采集方便快捷,在線情況統計、師生互動狀態、課后作業完成情況、測評結果分析比較等數據的采集助力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制定更科學的課程實施方案,在知識拓展、作業批改、考試測評、綜合實踐評價諸方面進行智能分析和動態監管,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同時方便學生和家長上傳優質教學資源,資源共享,更能實現校際交互,共聯共建。
(三)數字化平臺保障家校攜手,聯防聯控
學校通過微信和釘釘平臺對全校教職工、學生及家長進行健康信息監測和行程軌跡的統計,從實時動態到體溫打卡,從健康碼掃描到大數據行程監控,高效地完成了聯防聯控,將“五有一網格”落實到位。此外、班主任對于網絡班級的管理、家長對孩子的督促與守護也得以有序進行。家長會、防疫培訓、學法指導、心理健康指導、社會責任感宣講、親子關系培訓、名師講座成為家校攜手的橋梁和紐帶。尤其是充滿活力的課間操直播課和實時在線的答疑課,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普遍歡迎。廣大教師還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為醫護人員子女送去線上的關懷,守護白衣天使的大后方。
三、構建智慧校園信息化學習鏈條
數字化進程的推進需要經歷一個漸進的過程,囿于現實條件,學校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尚不夠完善,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完全的信息化教學也呈現出一些共性的問題,如網絡平臺承載的壓力劇增、教師備課的工作量過大、學生自我管理的自覺性不強、長時間網課對視力的沖擊、分層遞進的課堂教學生態難以平衡、終端網速或流量的限制等。面對全球防疫的新情況,面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學校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動力量,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育人模式,重構課程體系,改變教學方法,做好硬件與軟件建設。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科技的普及和應用,校園信息化建設正向“智慧校園”邁進[2]。
(一)集聚優質教育資源,完善網絡平臺
在基礎設施方面,學校集聚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改進和完善網絡平臺,融合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尋求更多的技術支持,升級改造網絡設備;加強各類應用的匯聚、調配與貫通;加大信息的整合與共享力度,提升標準化技術水平,為師生利用網絡資源、共享教育資源提供條件,為和諧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發揮網絡輔助作用,轉變教學方式
在智能化管理方面,學校將教學與生活、求知與防疫、成長與健康有機融合,發揮網絡精準高效的輔助作用,營造富有時代氣息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教學互動與課下指導、作業評改與網上閱卷、班級管理與課堂管理、教學評價與綜合實踐評價更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學校堅持以育人為中心,以技術為支撐,善用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教育服務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其全面而有個性化的發展。
(三)加強教師職業認同,提升信息素養
在教師培訓方面,學校加強教師的職業認同和自我提升意識,讓與時俱進的信念與終身學習的理念伴隨職業發展的整個過程;通過集體指導、互助互學等方式,加強廣大教師的互聯網教學技術技能培訓,讓經驗與能力在探究與實踐中生成。鼓勵教師確立專業發展的新興趨向,建立個人題庫,成立教研協作體,錄制精品共享課。要求班主任為學生建立電子成長檔案,通過網絡技術分析快速診斷薄弱知識點,為學生推送對應的學習資源,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
四、優勢互補的現代學習環境為學子保駕護航
疫情轉為常態化防控階段,師生回歸校園里,重返課堂。悅耳的鈴聲、熟悉的課桌椅、教師親切的笑容、學生的自信表情都是校園里最動人的教育符號。傳統教學對班集體凝聚力的加強,對師生和諧關系的促進是不容忽視的。線上教育與線下的教育結合才是最符合當下背景的教學模式。靈活、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技術是教學的一種有益補充,數字化教學與傳統課堂優勢互補,將成為解決現有教育教學問題的一個突破點。在教育信息化落地過程中,一方面教師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循循善誘,傳道授業,捕捉課堂的教育契機,讓學生在點撥和激勵中思考和悟創,另一方面信息化技術有效擴充信息傳遞的容量,促進教育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率,強化教學效果。兩者協同構建一個儀式感強、信息量大、知識豐富、評價形式多樣的現代學習環境。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聚焦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戰略任務,明確要求現代學校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3]。在“雙新”改革的洪流中,現代學校要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
[2]丁蕾蕾.智慧校園環境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索與實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1(2):10.
[3]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Z].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
作者: 孫奇峰 單位: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