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藝術設計專業倫理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倫理學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同樣,設計倫理學更是現代設計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元素。完美的設計,真正能為使用者提供服務的優秀設計,從倫理學角度看應是合乎邏輯的。這一點,現代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都應該認識到,并努力做到。如,德國有一種專為無家可歸的人設計的袋子,不僅實用,而且美觀時尚,同樣適用于其他人群。在相關部門的推廣下,很多人開始喜歡這樣的袋子,他們購買一個袋子自己使用的同時,也會買一個給一位需要救助的無家可歸者使用。這樣的袋子在兩個陌生人之間建立起了某種情感的聯系。這樣的設計合情合理,是一項優秀的設計。老年人是弱勢群體的一部分。老年人上樓梯時較為吃力,為了讓老年人可以不再因上樓感到吃力,同時又為他們的安全著想,設計師KimBo-kyung和BaekEun-ha為老年人打造了一款小鳥形態的扶手輔助器。小鳥蜿蜒的背部很像拐杖的扶手,老年人可以扶著借力上樓,同時可以把手中的購物袋掛在它身上。殘疾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弱勢群體。觸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第一步,眼睛的觀察只能獲得表面的視覺效果,而觸摸則是人類能夠接觸到事物本質的關鍵。觸摸是盲人接觸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盲文就是基于這一點被創造出來的。來自尼日利亞的創意設計師在各種日常生活用具的設計中嵌入了盲文,讓盲人朋友通過這些盲文說明區分相似物品。不論是衛生紙,還是花瓶、杯子,這些生活用具上都留有盲文說明,這樣貼心的設計會讓盲人朋友的生活更加方便。又如,設計師MiguelNeiva為盲人朋友設計了彩色鉛筆。設計者制作了一套盲文碼,印刻在不同的彩色鉛筆上,讓盲人能感受到不同的顏色,體現出對盲人群體的一種關愛態度。同時,MiguelNeiva也希望健康的人通過這種方式體驗盲人的辛苦,從心底關愛周圍的殘疾朋友。當這樣的設計倫理學概念被灌注到學生的設計思維之中時,將會使學生的設計上升到新高度。設計倫理學不僅是藝術設計專業中必將被關注的問題,也必定會成為設計新生代的創新思維激發點。
二、設計倫理學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開設
如今國內各大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包括基礎課程部分和專業課程部分。設計倫理學作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應當掌握的專業知識點,也應當被設置在專業課程之中。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處,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設計倫理學問題。美國文化學家拉里•A.薩莫瓦爾、理查德•波特、愛德溫•麥克丹尼爾合著了《跨文化交際》一書,他們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內涵十分寬泛,既包括精神性文化,也包括物質性文化。從一種物質化的創造行為看來,設計不僅是一種自覺的創造活動,也是自覺地運用藝術形式創造一種審美文化的活動。設計活動在物質和藝術之間,在經濟和藝術之間,在技術和審美之間,在現實領域和精神領域之間尋找中介邏輯,并通過具體實踐性的活動架設它們之間的橋梁。對于設計日新月異的現狀,用后評估(POE)顯得更為重要。如對建筑的評價,國外對居住建筑的評價開展得比較早,評估機構經常研究一些社會供給型的住宅。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如約旦、巴西,政府和研究人員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影響使用者滿意度的因素主要有:空間是否足以供家庭成員活動,房間和使用的材料是否便于清理和維護,視線和聲音是否受鄰居的干擾,內部形式是否令人感到愉快,以及建筑外觀能否滿足業主個性的需要,能否吸引人。由此可見,僅僅把設計產品的功能看做可乘、可坐、可看,具有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則過于簡單。當代設計已經改變了這種簡單的評價標準,功能性是一個多層面的復雜價值系統,一件產品除了具有使用性功能以外,還具有認知功能、象征功能以及審美功能等,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一件產品的物質性以及文化性的特征。產品從而更加符合使用者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從這些角度、層面出發,弱勢群體需要的設計更值得設計者付出更多的思考。讓設計更加完善,更多地為大眾服務,這便成為現當代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及教師需要更多關注的關鍵。
作者:韓萍毅單位:河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