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樹立起學好歷史的信心
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學習質量和智力發展。這就要求老師要尋找一切可能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圖片能很好的擔當這一任務,每一張圖片都會留下時代的烙印。我在教書的過程中發現每個學生對古代史都會充滿遐想,在講到宋朝繁榮時,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會有一副城市繁榮圖,但如何繁榮,一千個人有一千種設想。因此,我出示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讓學生從圖片中來了解實際情況,甚至建議學生可以直接去世博會真切感受北宋城市的繁榮,讓歷史與現實有了交融,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但由于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我們課本上的圖片給我們的教學會有些遺憾。如:縱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的中國歷史,發現書上的圖片基本上是黑白的,有些模糊不清,學生在看的過程中,興趣大打折扣。
二、有助于學生形象思維的形成,加深記憶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閉卷的中考學科,必須要記憶。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由表象和語詞兩方面來記憶,可以獲得最佳的記憶效果。什么是表象?表象是外物的呈現方式,自在之物呈現給我的東西就叫表象。例如許多人游覽了長城之后,長城的雄偉形象可以長期保留在記憶中,每一想起長城,就仿佛看見它那蜿蜒萬山叢中的雄姿。這種記憶的效果是長久的。另一種就是語詞的記憶,這是人類特有的記憶形式。語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可以起信號作用,但在實際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更喜歡表象的記憶。因此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圖文并茂,讓學生從圖片中形成歷史表象,為進一步形成歷史概念打下基礎。從而達到記憶的效果,為學好歷史進一步打下基礎。
三、有助于學生感知歷史,增加對歷史的體驗
心理學家認為,中學是學生感知能力顯著發展的階段,隨著學習動機的確立和智力活動自覺性的增強,中學生已能按教學和實踐任務的要求,持續地感知,不但能對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質特征。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不能像自然科學般重演,而要體驗歷史,只能借助資料來深化體驗,直至形成歷史圖景。
四、有助于學生形成歷史思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從學生歷史思維看,大部分學生的歷史思維雖有一定水平,但還需要較豐富的生動的直觀材料輔助。而且人們認識歷史的直接途徑就是通過史實,通過先人的記載,留下的文物、古跡來研究的。例如在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時,讓學生思考“當時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已經對德宣戰了,但為什么還出現奇怪戰爭”,按照他們的思維還沒有達到這一層次,這是我適當提醒學生可以結合歐洲地圖,了解德國與蘇聯的地理位置。學生一下子就醒悟過來了,原來拿下波蘭后,就可以進攻蘇聯了。學生更好的理解了英法對德國采用的綏靖政策。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弄清它們的方位,記住它們的名字,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歷史的思維能力,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五、有助于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青少年學生有著豐富的情感,但是因為知識和閱歷的欠缺,其情感往往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矛盾的。在歷史教科書中,選用了大量的地圖、圖片,這些歷史圖片直觀具體生動,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很容易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挖掘其內涵精神提高學生的鑒賞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情感。當然,圖片的運用不在其多,而在其精。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對可用的歷史圖片要精心的篩選,要符合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重點以及教學活動的設計。在選用圖片時,要明確以下幾點:
(一)圖片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情況。
任何歷史圖片資料都能說明、體現歷史現象,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初中生的認知能力有一個水平層次,老師選用的圖片要符合他們的年齡層次。太容易的圖片就沒有參考的價值,反之,太難的圖片又會影響其思維的提高。
(二)圖片要能拓展學生視野。
書本上的圖片首先要用好,但與此同時,在日常教學中不能以書教書,而要不斷的擴大學生的視野、學生的知識。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具備“識珠”之眼光;同時又要有“割愛”之膽略,要挖掘更深的素材、資料圖片。這些資料又離不開日常的細心積累,因此,作為教師平時應該留意自己所見到的圖畫資料,并盡可能把它收集起來,以供日后教學使用。
(三)圖片要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力。
古人云: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圖片的設計要讓學生捕捉發現重要信息,引起他們的設問、思考、解疑,要讓學生在此中掌握觀察技巧,進而形成讀圖能力,為以后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提供方法。總之,新課改讓教師們發現了自身的專業知識很有限,站好三尺講臺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歷史老師,要盡可能的運用各種學生感興趣的題材,聯系生活來駕馭課堂,突出歷史學科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體驗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杭建華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