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增強師德建設的實踐措施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增強師德建設的實踐措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增強師德建設的實踐措施

      高校傳承文化的前提是高校教書育人功能的實現。在努力營造境界高尚、底蘊深厚、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文化氛圍,積極發揮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的過程中,對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需求日益凸顯。文化傳承需要教師具備優秀的個人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情操,需要為學生正確生活和學習態度的養成提供示范。高校教師思想品德和職業情操的養成對于營建境界高尚、底蘊深厚、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文化氛圍具有引領作用。因此,加強高校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宣傳高校師德楷模的先進事跡,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是實現高校傳承創新文化的必然選擇。

      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先決條件。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當從我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高度出發制定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格,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在此過程中,高校教師承載著重要使命,要培養出一大批創新型人才必須在師資配備上給予足夠的支持。良好的師資隊伍不僅體現在師資數量上,更體現在師資的質量上。培養師德素養已經成為高校教師全面發展的先決條件,只有具備了正確的教育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才能結合自身專業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發揮教師的教育和引導作用。提高高校教師的道德水平,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已經成為關乎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環節。

      高校師德建設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教師總體素質得到了極大提高,專業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在總體上都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大部分教師都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理論素養,能表現出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師者風范。當然,在市場經濟改革的大潮中,國民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都受到了巨大沖擊,高校教師作為與國外思想、文化接觸最緊密的群體,不可避免的也會受到西方許多極端思潮與現實的影響,高校教師在自我道德養成和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中面臨著沖擊和挑戰。

      1.高校師德建設面臨的問題。首先,職業信念缺乏。高校教師能在自己崗位上做到默默奉獻和愛崗敬業,必須將教育視為一項有職業理想和堅強的職業信念做支撐的崇高事業。當前許多高校教師在黨的領導下,能夠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并以較高的政治覺悟在工作中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但是,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影響下,如功利主義、個人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對高校教師特別是部分年輕教師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這些教師在平時工作中較少關注自身政治素養的提升,忽視政治理論的學習與政治能力的培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核心價值觀缺乏認識和信心,以至于表現出對現實工作與生活的迷茫,在對待教育教學、學術科研、教育管理工作上更是輕視,并將這種觀念與情緒帶給學生、同事。其次,德行素養滑坡。高校教師以培養人才和傳承文化為事業的終極目標,其工作對象是正在不斷形成自身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大學生。高校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傳遞或科學研究的生產,更多是在教與學、研究與創造過程中以自身的言行品性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即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然而,許多高校教師并未對自身肩負的靈魂塑造、指引未來的使命有足夠認識,而是將教育工作停留在知識傳遞的表層。具體表現為,部分高校工作者在人才價值的觀念和判斷標準上僅僅關注教師的專業素質,而忽視政治素養;只關注技能水平,而忽視道德品性;只重視成果和學歷,而忽視行為規范。正是對教育工作內涵的不當認識,導致在學校各項政策的具體落實中,部分教師言行散漫、工作態度敷衍;部分教師為加大學術成果而弄虛作假、一稿多投等;更有甚者為貪圖經濟利益,以權謀私、以教謀私。這不僅不利于正常教學工作的開展,還制造出自私功利的校園氣氛。再次,教書育人意識淡漠。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大學功能發生偏移和轉型,高校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開始強調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大學使命。然而,在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的市場價值理念影響下,一些教師開始將經濟效益較低的教書工作視為次要的謀生工作,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社會兼職中。彌漫在各高校中科研至上的教育評價思潮,使教師們不得不為發文章、爭課題拼命努力,為學生的知識傳遞、教學交流則被視為一項無價值、無潛力的教書匠工作。許多大學出現了資深教授們不愿意上課,青年講師們無心備課的尷尬局面,大學開始丟失了其最基本的教書育人、文化傳承功能。制度上的不足反映的是對高等教育的不當認識,如何重拾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育人的本職是當前師德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2.高校師德問題的歸因分析。首先,高校薪酬體系不完善,教師內部收入懸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給國民帶來了物質的飛躍,各個行業的物質利益分配格局出現重大變化,也因此引發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巨大反差,人們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道德評價都發生了一定變化,人們在不完善的體制下容易變得功利和投機。不可避免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給部分高校教師的價值觀染上功利色彩。[1]同時,高校內部收入差距巨大,部分教師利用其專家稱號從其他行業上謀取利益而不顧及教師本職工作;而高校教師薪資增長緩慢,現實的經濟壓力使得衷于本職的教師開始無心向教。其次,高校對師德建設不夠重視,常常重才輕德。許多高校管理人員為了高校的發展速度而不顧及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采取一系列與利益掛鉤的培養和選拔的競爭機制,如職稱評定、基金申報、評獎評優等。這種培養機制將教師科研能力作為唯一的培養目標,教師的學歷學位、科研項目、論文數量成了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在這樣的制度導向下,教師開始一味提升自身科研水平而不再關注師風師德的培養。正是由于制度和管理上忽視了師德素養的加強,高校有限的例行開會與政策文件學習無法系統且行之有效的提升師風師德。最后,高校的師德評價機制不健全,激勵制度不完善。許多高校因為對師德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長期處于重視教學、科研等硬指標,忽視師德、師風等軟指標。[2]由于學校內部缺乏統一的師德評價標準和體系,更缺少對師德建設的獎勵制度,難以對師德進行合理的考評和促進。而無效片面的考評體系不但會失去考評本身的意義,反而會助長部分教師降低自身道德規范的惡習。許多青年教師剛踏上崗位時是滿腔熱情,但隨著周圍一些“干多干少都一樣”“道德水平無法衡量”的消極氛圍影響,積極性受挫并開始變得功利、懶散,這些都不利于師德建設的良性發展。

      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實踐對策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我國教育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作為知識傳播、文化引領、學術創造、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的重要基地。學生的價值觀需要教師的適當引領,高尚的師德是學生最具體和深遠的教育,對社會有著最廣泛和直接的影響。

      1.高校師德建設應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理念。教師是高校師德建設的主體,以教師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是確保教師得到全面發展的關鍵。有效合理的師德建設必須是以教師為中心,為教師的和諧發展創造物質和精神條件,使教師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能有機結合。具體而言,教師的全面和諧發展意味著教師師德建設必須與專業建設相結合。一方面,應該培養教師的學術理想。明確的專業和學術目標可以有效的促進教師對個人價值、社會價值不斷的反思和自我完善,即將教師的個人層面價值觀與社會層面價值觀結合發展。學校應積極幫助教師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在教師的職業規劃中可以合理的納入師德建設。另一方面,教師的發展方式應注重教師道德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共同包容發展。如何立足于當前教師的思想實際,將教學、科研與教師的職業道德緊密結合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主要課題。師德建設不是一句空談,它并非幾次例行會議或是政治學習可以建立的,而是應該在團隊的協同探究中、科研的交流中、教學的互動中共同發展。師德建設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不斷更新的。師德建設應將專業發展活動作為有效載體,通過專業活動,教師們可以進行批判與建設性的反思,相互促進并實現學術、專業和道德的共進。[3]

      2.高校師德建設應以制度建設為根本保障。師德建設的制度建設主要可以分為師德工作規范、師德評價體系、師德教育機制以及師德獎勵機制幾個方面。首先,師德工作規范應考慮教學、科研、管理以及服務這些方面的師德工作目標和要求,通過設立規章制度來促進師德建設工作的規范化與制度化。師德規范應能體現廣大教師的意志與人文關懷,應從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身心發展以及物質生活等實際利益訴求出發,增強師德建設的實效性。其次,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有利于教師在專業、品性以及敬業精神方面的良性發展。師德建設并非一朝之功,因此應以發展性評價為主要評價模式;評價標準應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評價指標必須是詳實公正、能客觀反映教師工作特色的,且是可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標準;評價的結果必須有合理的獎懲機制相對應,從而確保制度的良性循環。再次,有效的師德信息采集機制與監督體系是高校了解教師思想動態的必要途徑。師德信息的收集與監督可以是高校以外的家長、社會人士、企業政府等外部機構對學校教師的公眾行為進行監督,也可以是高校的教師、學生等進行教學、學術等各方面規范的內部監督和問責。因此,通過校園網絡媒體、社會輿論、教代會以及工會等各種渠道的信息收集工作應該進行系統的組織和運行。相應的,根據監督和評價結果而采取的獎懲機制應該通過優勞優酬的績效分配進行獎勵發放,通過鼓勵示范人物來激發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而對于師德有待提高的教師以及新教師,高校應建立一體化的師德教育機制,通過與職業發展相適應的教師培訓、道德教育,使教師對自身的學術、專業、道德等方面進行集中的交流、思考,通過教師相互間的交流和反思,將專業和師德有機結合,從而促進教師良好師德與規范的培養。

      3.高校師德建設應以師德文化建設為有效途徑。高尚師德的培養需要教師自身在教學實踐中持之以恒的自律和修煉,更需要德育文化環境的熏陶和影響,這是教師內心的規范認識不斷內生外化的過程。首先,高校應營造“愛崗敬業與教書育人”的和諧氛圍。敬業與愛生是教師職業的基本前提,而教書與育人是教師師德的本質內容。教師對學生尊嚴、需要和價值的認可與關懷,是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是育人的基本需要。其次,應營造“刻苦鉆研與嚴謹篤學”的學術氛圍。科學研究、文化創新是高校教師有別于其他職業的基本職責。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技能以及發現問題與分析問題的創新精神是高校教師別具一格的職業魅力,教師在進行學術研究產生的氛圍是促進教師學術道德與學生創新動力的重要條件。高校應建立起學術自由的制度規范,鼓勵教師形成自身的學術思想,尊重教師的學術自主權利。再次,應營造“民主與和諧”的管理工作氣氛。現代大學制度要求“黨委領導、校長治校、教授治學、民主管理”,只有通過民主的管理、決策和監督,才能有效的遏制校內任何不良風氣的苗頭。通過校務公開和教代會、職代會制度,可以很好的推動教師積極參與學校民主辦學的活動中。教師積極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有利于教師的發展與學校發展緊緊聯系,從而形成教師對學校與職業的歸屬感和向心力。最后,應營造“尊重教師和關愛人才”的人文氣氛。對人才勞動與創造的尊重是調動教師積極性、創造性的最佳途徑;而對教師在工作上充分的信任、在生活上細致的關心、在思想上不斷的支持都能讓教師在教育事業中感受到人文關懷,從而在教學和科研活動中關懷學生、同事,體現出應有的師德風范。

      作者:王瑜陳靜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亚洲国产女人aaa毛片在线| 亚洲欧洲第一a在线观看|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亚洲一区精品伊人久久伊人|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色大网站WWW永久网站|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入口无毒网址你懂的| 国产99在线|亚洲|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性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人网站18禁|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亚洲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GV天堂无码男同在线观看| 亚洲乱人伦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天堂无| 日韩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亚洲一级片免费看|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香蕉网| 亚洲av永久无码制服河南实里|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首页 |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亚洲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高清www777|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