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道德教育理論與師德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內爾•諾丁斯(Nel•Noddings)創立,此理論一經提出對教育界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從關懷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是一種實踐的行為,以及關懷圈層理論三方面闡述內爾•諾丁斯教授關懷道德教育理論核心觀點。諾丁斯教授將關懷視為其關懷道德理論內核,其對我國當前學校師德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與借鑒作用。
關鍵詞: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師德建設啟示
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由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哲學家,后現代女性主義課程學家的杰出代表,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內爾•諾丁斯創立。諾丁斯的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強調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對學生體驗和感受的重視,教師的榜樣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并提出道德教育的四種方法:榜樣、對話、實踐和證實。學會關懷成為全球教育共同關注的主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并以文件報告的形式宣傳開來。諾丁斯教授的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在我國具有現實意義與價值,特別是在第3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發表《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標準。做“四有”教師已經成為當代教師的基本素養。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對“四有”教師的培養及當代師德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概述
(一)關懷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關系
由于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我國學者看來,關懷是一種美德,但諾丁斯教授卻將關懷看成一種包容性、相互性和實踐性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際交往關系。關懷存在于關懷者與被關懷者之間的關系之中,它始于關懷者,結束于被關懷者。關懷關系的形成首先需要被關懷者有某種需要,接著關懷者辨認出對方的需要,并做出相應的關懷反應。最后被關懷者向關懷者的關懷行為表示認可和接納,這樣的關懷關系才是有效的,并維持和鞏固下去,形成良性循環。關懷關系并不是單向的,并非簡單的一方施予,促使另一方接受的關系。在道德關懷理論系統中關懷需要雙方付出,關懷關系中的雙方也都會有收獲。諾丁斯教授認為關懷關系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征,一是全情全身心地投入,即關懷者要全身心地、開放的、無條件地關注被關懷者,二是反饋,積極地回應反饋關懷者給予的投入。接受關懷方的意識特征是對關懷方的關懷做出接受、認可和回應??傊?,關懷是一種需要投入,同時需要回應的人與人相互作用影響的關系。
(二)關懷圈層理論
內爾•諾丁斯教授認為關懷的雙方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通過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用構成遠近不同的同心圓,“我”是這些圓圈的圓心。在靠近圓的內圈,我們是因為愛產生關懷,比如對親人、愛人與朋友等。關懷圍繞著內圈不斷延伸拓展,擴展至很多領域,不同的人給予多種多樣形式的關懷構成關懷圈:關懷的對象從自身出發,輻射到自己至親至愛的人,進而擴展到關懷到自己有關系或者進一步上升到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隨著思維認識程度的提升,關懷非人類的生命,關懷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關懷環境,等等。每個人周圍都存在這樣的關懷圈層,關懷圈層隨著自身社會實踐的不斷拓展而逐步擴大。諾丁斯的關懷圈層理論在其道德關懷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關懷是一種實踐性鮮明的行為
諾丁斯教授特別強調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實踐。正如前文所述,她從長期的道德教育的實踐中總結提煉認為道德教育組成的四個部分:榜樣、對話、實踐和證實。榜樣是關心的關鍵因素,學校教師無需告誡學生關心,只需與學生建立一種關心的關系,這是關懷發生的前提,進而學校教師才有機會演示如何關心。對話允許學校中的師生表達各自心聲,拉進心與心的距離,從而通過相互了解,使建立充滿關心的人際關系成為可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關懷實踐,促使人與人有機會練習關心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有機會發展必需的個性態度。而證實過程有助于人們獲得一個理解人本質的視野和機會。諾丁斯教授提出的德育是由四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部分組成的。諾丁斯教授認為關懷道德不僅是認識上的更是具有鮮明實踐性的,在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建立起緊密聯系。
二、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對師德建設的啟示
(一)組建關懷型師生關系———良好師德建設的氛圍保障
諾丁斯教授認為關懷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具體而言關懷始于教師的關懷行為,結束于學生的被關懷感受。學校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在學校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構建師生間平等尊重的關懷關系。為此,學校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下,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不足與缺點,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在素質教育大力發展的今天,學校教師再也不能以學業成績判定學生,應該認識到當代“90后”、“00后”學生存在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學校教師充分尊重每個學生學習與求知的權利。學校教師關懷的首要環節是認清并接受學生角色,通過自身言語與行為教育學生,而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學生身上。學校教師與學生呈現主體間的平等關系,尤其是我國實行獨生子女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現在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的一代,在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當代學生呈現出鮮明個性。他們在學校思維活躍,主動參與課程討論與活動,這是積極方面。但同時“90后”、“00后”部分學生師道尊嚴觀念淡薄,缺乏對教師足夠的尊重,敢于挑戰教師權威,師生關系存在不和諧的因素。為了改變師生關系不和諧因素,諾丁斯的關懷道德理論給我們帶來啟示。在關懷型師生關系的氛圍下,學生尊重教師,教師關懷學生。為人師表的教師設身處地理解學生處境,保護學生的情感,寬容學生的缺點。在21世紀的今天,民主平等、尊重學生成了師德的基本內涵,關懷型師生關系促使教師對師生關系有了全新理解,教師需要將學生看做是具有獨立人格、思想的“人”,以平等的姿態努力經營好師生關系。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付出與用心,尊敬教師的情感才能油然而生??梢哉f,營造關懷型師生關系成為良好師德建設的氛圍保障,對學生與教師的成長發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構建教師廣博知識體系———良好師德建設的智力支持
諾丁斯關懷圈層理論內涵豐富,包含內容廣泛,作為個體需要關懷的內容是一個宏博的知識體系群,既有人類的身體健康知識、心理健康知識,又有人際交往知識、職業知識、社會生活知識等。有學者曾將教師傳授學生的知識比喻為“水”,恰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所言。曾經學校教師教授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自身要有“一碗水”。當代信息科技飛速發展,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工具的廣泛普及使得學生具體信息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反觀當代教育領域,教師要教授給學生“一滴水”的知識,教師自己必須儲備“一條河”的知識,博古通今,觸類旁通方能得到學生的認可與贊許。這對當代教師提出巨大挑戰。在諾丁斯道德關懷圈層理論指導下,學校教師要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著眼于學校未來的發展,真正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職責與使命。這就要求學校教師不僅精通所教授學科的內容,還要知曉社會生活、適應環境等基本知識,成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才。學校教師良好師德的構建離不開教師廣博知識體系的支撐,這就要求教師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活到老學到老成為對當代學校教師的基本要求,唯有不斷提升不斷擴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才能讓自身變成充實各類知識“河”,將源源不斷的新知識傳授給學生。
(三)發揮教師榜樣作用———良好師德建設的助推器
在諾丁斯道德關懷理論體系中關懷是實踐性鮮明的行為。為此,現代學校教師不僅要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同時必須與時俱進,在科學文化素養、職業道德素養及心理素養等方面有所提升。由于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更注重情感體驗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情感、態度直接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對學生開展德育工作,教師的德育言語行為直接關系到德育工作的成效。古語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闭嬲陌駱邮且越處煴救说年P懷行為去感染、熏陶學生并鼓勵學生把受教育者放在廣闊的生活世界去實踐、體驗。當教師始終以樹立榜樣為自身行為及道德實踐準則時,將助推良好師德的建設。
三、結語
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內涵非常豐富,其現實意義與實踐指導價值較大。關懷道德教育理論不僅僅用于指導學校德育教育過程,對于良好師德建設亦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啟示我們,教師良好師德建設需要建立關懷型師生關系,構建自身廣博的知識體系,參與道德實踐成為榜樣。廣大教師可以從諾丁斯關懷道德理論中汲取養分,努力提升自身修養,立志成為所倡導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
參考文獻:
[1]賴麗.關懷道德教育理論及其對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科教文匯,2008(20):4.
[2]侯晶晶,朱小蔓.諾丁斯以關懷為核心的適德教育理論及其啟示[J].教育研究,2004(3):36-37.
[3]董赟.諾丁斯關心理論及其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6):41.
[4]何藝,檀傳寶.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與關懷教育思想[J].倫理學研究,2004(1):82.
[5]陳方.女性主義視野下的道德教育[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7.
[6]唐卓.諾丁斯關心理論對我國大學德育工作的啟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7]張軍,唐卓.關心理論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實踐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2):110-112.
[8]倪偉,方紅.學會關心———諾丁斯的關心理論及其對高校德育的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1(5):137.
[9]龔超,陳莉.“關心貫穿我們生命最本質的部分”———諾丁斯關心道德教育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8(2).
作者:羅劍,趙順英 單位:嘉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