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程地理教學創新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當前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文章分析了地理新課程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作用,提出了通過地理課程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新思路。
關鍵詞新課程地理教育創新思維培養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的學生不再僅僅需要具備邏輯思維的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也不再僅僅需要具備科學知識能力、社會評價能力、生活審美能力,還要有獨特的創新能力。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具有獨特的優勢,它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時代性強的特點,更能激發學生質疑、探究、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不僅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養成學生超越自我,勇于創新的品格。
一、新課程地理教學對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作用
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方面,不同的課程所起的作用不同。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地理學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積極的作用。
(一)地理學的不確定性,尤其是新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進行創造性思維的開放性的素材。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遇到的大致是精確領域和模糊領域兩類問題情境。解決精確領域的問題往往只需要運用人類已掌握的具體的數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在模糊領域的問題情境中,比如地理課程中涉及的:溫室效應對氣候有怎樣的影響?再過幾十年后,如果常規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等都用盡了,人類會怎么辦?三峽電站建成后,將會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什么作用?……要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就要收集有關的資料,進行思維、歸納、猜想、想象。而這也正是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必然途徑。
(二)地理學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大腦生理潛能。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它們具有高級智力功能。左半球控制右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側重于理論思維;右半球則控制著左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著重于形象思維。人的右腦是一個亟待開發的智力世界。地球教材、教具及野外實物中有著大量的圖像、模型、實體,以逼真的形象和方式經常作用于學生的感覺,促進其形象思維的發展,對開發學生右腦潛能具有極高的價值。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及野外觀察活動中學生接觸到的豐富多彩的地理現象,對他們進行啟發、引導、以增強感受力、培養觀察力、提高記憶力、豐富想象力,發展思維力,激發創造力,從而促進其生理潛能的開發[1]。
(三)地理學能做到以美啟真,完善智力,激發創造。美感不僅能引發愉悅感、強烈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強大動力。還因其形象性特征有利于人們形成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互補互促的整體思維,有利于完善智力結構并激活創造能力。即“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性條件”(羅杰斯)。所以,美能激活創造[2]。地理學科本身就其研究對象來說,蘊涵著豐富的自然美、人文美等諸多的美育內容,它是大美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新課程從審美化的角度把握教學內容,實施教學,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條件。
二、新課程下地理教學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一)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保障。新課改地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應該認識到,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就必須改變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變“接受型教育”為“創新型教育”,變學生的“適應型學習”為“創造型學習”[3]。創新型素質教育的實施意味著教師由知識的占有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成為教學資源,其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引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信息的優化選擇為主,教師的權威將不再建立在學生的被動與無知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教師借助學生的積極參與促進其充分發展的能力之上。開展創新教育要求教師要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打開學生心靈大腦的“閥門”,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5]。
(二)激發地理學習興趣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由于機體需要而產生的穩定的內驅力,是構成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入門和獲得成功之間的“牽引力”與“粘合劑”。如果我們地理教師善于寓教于樂,使教學活潑生動,那么,不僅大大有益于提高當前地理教學效果,而且可能在學生心中埋下終生為之探索的種子。另外創設情境也是激發學生思維的好方法。所謂創設情境,就是教師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造一種有所感的境界。教師可通過一些形象風趣的地理載體把學生引入到一定的創新意境中去,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地理景觀特征,借以豐富地理知識。例如:在講到我國大陸西北部氣溫日變化劇烈的特色時,借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論句,來形容地理特征,使學生對溫帶大陸性氣候有了形象的了解。
(三)地理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教師要注意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同時要整合和優化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要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5]。
1、開展課堂討論,營造創新氛圍。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是教師最大的過失”。地理討論式教學是一種開放式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去。以若干人為一組進行討論,可以克服學生的膽怯心理,使學生通過自己思考,自由地、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集思廣益,更為重要的是為每位學生提供了發言機會,有利于調動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錘煉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學生營造創新的氛圍。
2、強化問題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創新從問題開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豹?]。我國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典型表現為兩類:其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其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題。因此,針對第一類學生教師要適當結合探究式教學,創設民主、和諧、平等和寬松的氛圍與情境,盡量多地給學生提供問的機會,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見解或由某一內容聯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問題;對第二類學生多采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置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鼓勵發散思維、反向思維,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3、革新教學手段,培養創新能力。教學手段為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服務。突出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要積極使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教學網絡。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廣泛開展參與式、問題式、討論式等強化學生能動性的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網絡本身的便捷性、開放性、交互性、虛擬性以及豐富、鮮明而形象的信息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多種選擇,能使學生自主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總之,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區域性、空間性、直觀性都很突出的學科,形象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學科發展十分重要。地理學科美育的發展有利于革除長期以來傳統教學中重抽象輕形象,重應試輕應用、重沿襲輕創新的弊端,為地理科學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培養大批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在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貫徹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喻榮春.論地理教學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南昌高專學報,2005;(3)
2.黃京鴻.地理學科美育的價值.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2;(1~2)
3.閻立欽.創新教育——面向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王增昌,王敏勤.培養能力藝術.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5.陳國新.培養學生地理創新能力[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0;(5)
6.李勤.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河南教育,2005;(3)
7.石歐,劉麗群.課程改革中的若干問題.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