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支架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支架式教學模式利用概念框架來做學生學習的腳手架,通過腳手架作支撐來輔助學生學習,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框架指導。支架式教學模式是在建構主義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指導下形成和發展的,能夠將學生的智力由一個發展區拓展到另一個發展區,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給學生的數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支架式教學由設置學習主題搭建框架、創設情境設計節點、采用問題引導探索、鼓勵合作協商討論、科學評價肯定學生等環節組成。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可以解決小學數學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諸如教學缺乏目的性、趣味性、主體性和評價性等。同時,還能夠加強對建構主義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學習和應用,使得教學更具科學性。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缺乏目的性
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重視知識的推理過程和推理結果。鑒于數學本身的特點,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進行科學的設計,為學生創設好每一步學習的步驟,形成系統化的教學習慣。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從學生的現實情況出發,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來為學生設計教學計劃。但是,本文經過調查現實中數學教師的教學設計情況發現,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缺乏條理性,教學步驟缺失,使得教學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系統學習。教師沒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特點,為學生設置適宜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步驟,導致學生的數學課堂顯得混亂,缺乏系統支撐。這就需要數學教師積極思考,查找適宜的數學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使教學擁有細致的教學目的和布置,推動學生不斷向前。
(二)教學缺乏趣味性
小學數學作為一門蘊含數學符號的學科,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耽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推進,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趣味,使學生能夠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理解數學,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探索。但是,本文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沒有將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放在第一位,使得學生無法在數學課堂中獲得享受,加深了學生對數學學習單一的印象,導致整個課堂顯得死氣沉沉;還有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趣味教學時,沒能有效滲透趣味元素,給學生展示數學學習的多樣風采,最終導致學生的數學動力缺失,不肯與教師一同探索數學世界。在面臨這些問題時,我對數學教學進行了探索,發現圍繞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指導,能夠取得更優的效果,可以使數學課堂重新煥發光彩。
(三)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
小學數學是一門需要學生實踐的學科,學生只有對知識進行了實踐,對理論部分進行了檢驗,才能夠算得上是理解了數學知識,吸收了數學知識。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指導時,要尊重學生,動用學生的力量,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可以獨立思考和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完成對知識的轉化。但是,本文在調查中發現,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存在錯誤的教學理念,沒有看到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沒能優化教學,節省更多的教學時間來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還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表現不滿,干涉了學生的學習,這些都加劇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矛盾,影響了學生的長遠學習。教師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看到學生的積極意義,通過調動學生實踐來完成對學生的綜合培養。
(四)評價檢測不到位
小學數學是一門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成就感的學科,教師的評價和檢驗就是對學生的肯定,是對學生的進一步培養。學生只有得到了教師的評價,完成了學習的檢測,才可以從學習中“清醒”過來,發現自己學習的不足。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可以從學生的當前表現說起,也可以從學生的最近表現說起,使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檢測時,可以將檢測放在課堂上,實時檢查學生,也可以將檢測放在課下,為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但是,我們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過低,打擊了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產生了壓抑的學習狀態,耽誤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有部分教師在組織學生檢測時,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而是一股腦兒地將檢測拋給學生,導致學生應接不暇,效果也不佳。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檢測進行思考,對有效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
二、相關教學理論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是在多種學者、教育家的探索下發展而來的一種教學理論,突出學習者在課堂中的中心位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主張學生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下進行學習思考、構建、實踐的一種學習過程,其不同于傳統教學,更加尊重學習者本身,更加提倡知識的靈活運用,而不是死記硬背。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時,可以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引領學生主動對數學知識進行構建,使學生能夠完成教師所設置的學習目標。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角度來看,教學更加明顯的特點是引導學生,是為了彰顯學生的特性、實現彈性教學而采用的方式。教師應用建構主義理論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可以解決教學缺乏目的性、主體性等問題,讓學生能夠獲得科學的指導,對學生進行批判性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成長特點。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展開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存在不同的兩種水平,其中一種是學生目前的水平,即學生在完成教師設置的學習任務時所擁有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潛在的發展水平,是學生能夠在教學引導下獲得的學習能力,是可以后天提高的。這兩個水平之間存在的差異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師使用最近發展區理論來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可以動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來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學生盡快從最近發展區中脫離出來,進入到下一階段的成長。在最近發展區理論領域下,教師減少了對學生的直接指導,更加關注對學生的側面指導和硬性指導,使學生順利通過“最近發展區”,打破學生學習的局限。
三、支架式教學設計
(一)依照學生的發展要求為學生搭建支架
教師在開展支架式教學時,可以依照學生的發展要求為學生搭建支架,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支架式教學的實質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支架來使學生獲得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圍繞某一教學主題來搭建學生學習的支架,以學生的發展要求為依托,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促進支架的完善。同時,教師還要考慮到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指導,完成對學生智力的提升,使學生能夠建立數學思維,學會用數學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完成問題的探索,得出問題的答案。
(二)依照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情境
教師在開展支架式教學時,要結合課本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指導,以避免學生脫離數學學習的實際。教師可以圍繞教學中的某一支點來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在情境氛圍下,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揣摩數學學習的真諦。教師在為學生進行情境設計時,可以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利用不同教學手段,多角度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教師還應靈活對學生進行指導,在面臨不同的學習內容時,教師可以適當增加或減少對學生的引導,避免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三)組織學生進行問題探索
教師在開展支架式教學時,重點是對學生問題的設置,這既考查了教師對課本知識的熟悉程度,又考查了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探索能力。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問題探索時,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篩選適宜的問題,加強問題提問的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問題教導時,要注意引領學生探索,鼓勵學生進行分析,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分析中,掌握知識的前后連貫性,幫助學生對數學現象進行定義,展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新發現。
(四)鼓勵學生協助探討,形成思維凝聚力
教師在開展支架式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協助討論,讓學生之間形成凝聚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學生在討論中,能夠減少對學習的抵觸性,可以對數學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或結果進行表達,提出自己的意見。同時,學生在面臨不同意見時,能夠借助集體的力量對意見進行梳理,完成對復雜數學現象的學習和理解,完成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這樣一來,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協助探討,幫助學生形成了數學思維上的凝聚力。
(五)及時評價,肯定學生價值
教師在開展支架式教學時,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評價,肯定學生學習的價值,增強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在開展評價時,要圍繞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小組協作中的作用、是否有效完成了對所學知識建構等的情況展開,使得評價更具系統性和科學性,減少對學生的認同傷害,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夠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打開學生的數學天窗。教師的評價可以讓學生看到自身在數學探索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優勢,發現自己的學習價值。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研究小學數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建構主義理論和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指導下,設置學習主題搭建框架、創設情境設計節點、采用問題引導探索、鼓勵合作協商討論、科學評價肯定學生,推動了教師對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理解和應用,為學生創設了優良的學習環境,為數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
參考文獻:
[1]黃佳韻.基于支架式教學的小學數學幾何概念教學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2]張妍.小學數學“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大學,2016.
[3]仲蓉香.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
[4]陸娟.捕捉“生成”魅力,詮釋課堂精彩———小學數學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應用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19(37).
作者:劉菊霜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磚墻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