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生物學科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本文論述了高中階段生物學科素養的培養目標,并結合案例探討了如何將生物學科素養教育落實于課堂教學,達成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科素養培養目標課堂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研究范圍直指各種生命現象與生命運動規律,同時它也是各門自然科學中最有待于人類繼續挖掘的知識寶庫。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將高中生物學課程的性質定位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1]。生物學科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生物學教育的根本立足點。
1高中生物學科素養教育的目標
1.1經歷探究的學習方式,建立科學的思維邏輯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學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學科理念,探究學習更能體現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學校教育在完成知識教育的基礎之上,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提供基礎條件。而生物學作為自然科學中最為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自身的一門科學,學生需要更多的機會進行自主地知識挖掘與探究。這將有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思維邏輯運用于各種生活問題的解決,并利用科學的思維完成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的轉化。
一、生物學科高效課堂的影響因素
1.課堂教學價值取向對生物學科高效課堂的影響
從目前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高考改革與課程改革是同步進行的,在某些方面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從近幾年的高考生物試題來看,以科學素養考查為主要目標的試題,諸如實驗設計與分析,信息的獲取、處理、轉換與表達等類型的試題,已成為高考的主要題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素養提高為核心任務的教學,同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和水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還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分析思考其原理(科學),探討其應用(社會),這樣不僅能很好地體現當前教學改革中對科學、技術、社會的關注,使學生掌握學習相關內容的方法與途徑,還能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這對于培養應試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因此,生物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處理好全面發展學生素養與提高學生應試能力的關系。
2.教學方法對生物學科高效課堂的影響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方法有很多,如討論法、自學輔導法、探究法等,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多種新的教學方法更加廣泛地出現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這對生物學科高效課堂的建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優點和缺點,都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不能解決另一些問題,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于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因此,要建立生物學科高效課堂,就必須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與組合。比如要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引導學生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時,可以使用引導發現法;要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要進行多向信息交流,可以使用討論法;對于較簡單的學習內容,可以使用自學輔導法;在以知識接受為主要目標的課堂上,應該使用講解法。但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都應該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這種參與應以思維的參與為核心標準。某些研究課看似熱鬧非凡,學生個個參與,但學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參與,思維活動停留在淺層次上,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不會有效的。反之,有些課堂學生看似沒有太多形式上的參與,但卻在積極地進行思考,這樣的教學是高效的。因此,生物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和組合。
3.教學手段對生物學科高效課堂的影響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生物學知識現狀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自于普通初級中學,學生使用的是統一教材,教師按照統一教材實施教學。中考模式決定了初級中學生物學課程的邊沿地位。對剛進入學前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結論是對生物學科喜歡的人數僅占5%,對微博、微信、游戲的喜歡程度遠遠超過對文化課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語文、數學學科很重要,但沒有一個學生認為生物學科重要。光合作用是生物學的一個最基本的知識點,小學、初中都要涉及到,但到了高中入學,一個班41個學生,沒有一個學生能完整回答出光合作用的過程。試想,如果這種程度去面對對世界充滿新奇、喜歡花花草草、滿頭腦都是“為什么”的幼兒,將會是一個多么可怕的結果。學前教育專業的老師倍感肩之沉重。
二、在生物學教學中應該做到的工作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以后大多數要成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把他們培養成合格人才,需要我們作出更多的努力。
1.在教學中注重將知識點與“現象”相結合。幼兒師范學校生物學教材內容是按生物的分類系統進行編排的。我們教師在教學備課時,不能就課本講知識,應當對與知識點相關的事物和現象進行認識和了解,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把生物學原理和生物現象結合,讓學生在新知識的學習中,解釋現象,揭開奧秘,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如,在傳授“種子的類型”這一章節,就可以引入“轉基因大豆”這個社會話題,通過認識了解轉基因大豆及產品對人類的影響,引導學生對社會事物進行科學判斷。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老師有針對性地對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的生物學解釋,更能讓學生對社會實際有正確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傳授了專業知識,也增強了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
2.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使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植物分類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我們不妨讓學生走入校園、走進植物園,讓學生在現實中認識和辨別植物,為他們以后成為幼兒教師幫助幼兒認識身邊的植物打下基礎。校園的美化、校園植物角的建立、校園植物的分類掛牌,都可以讓我們的學生直接參與;人們比較普遍的把“二球懸鈴木”稱之為“法國梧桐”,我們要在實踐中把這種錯誤稱謂糾正過來。通過對“植物光合作用”的進一步認識,用科學的原理認真到保護植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學習了植物學后,讓學生做“如何添置植物美化幼兒園環境”這個作業時,引導學生從植物的各個器官的特點分析選出適合幼兒環境的植物,使學生在有趣的、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中去進一步學習和鞏固知識,也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不是枯燥的原理、無趣的結構。生物學知識包圍在我們周邊與我們息息相關,還有好多生命現象需要我們去解釋,還有很多生命奧秘需要我們去揭開。
一、關于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整合的幾點思考
(一)教師應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應用,不斷加深對信息技術的認識我認為,要想實現信息技術和生物學科的“整合”,教師首先要對信息技術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至少每一位教師要能熟練使用電腦,平時要經常主動上網搜集各種與生物學科相關的信息資料來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資源,并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經常動手制作PPT、FLASH、AUTHWARE等,還要積極學習和掌握電腦的多種應用手段,在不斷嘗試中將其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二)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理解“整合”實際上是一種課堂教學中呈現出來的狀態,或是效果,每一節課都有具體的任務,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在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面前,教學不能退居于后,成為次要部分,無論如何,教學都是首要內容,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獲得的學習結果,都是第一位的東西。利用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去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是必要的,但信息技術從屬于課堂教學的地位也是必然的。若信息技術能在教學過程最需要的時刻發揮作用,非常自然真實地成為教學過程中一個環節、一個步驟、一段過程……,這樣狀態下的課堂教學,就成為一種整合狀態,它所達到的效果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效果,此刻很難說是教學還是信息技術在起決定性作用,因為它們之間不分彼此,已經完全融為一體,也就整合在一起了。
(三)信息技術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1.將微觀世界或宏觀現象通過視頻、動畫、聲音、圖片等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揭示事物本質,使抽象事物具體化。同時運用信息技術還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聽、看等多種感官,如用形象生動的圖像信號吸引學生的視覺,用音響適中、悅耳精煉的語言信號吸引學生的聽覺,特別是電教媒體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傳遞中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能直觀地看到宏觀世界、微觀世界、遠方或過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無限的延伸和擴展。2.關注全體、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變學生對學習的倦怠心理,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生做題時,可以運用PPT打出不同難度的題,教師通過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其中,這樣既關注了全體,又達到了分層教學,同時也照顧了學困生的自尊心,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二、在實踐中發現的一些問題
在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整合的實踐過程中,我有過困惑,總結過經驗教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利用教材中環保教育資源
在生物教材中,涉及環境保護的內容有很多。教材中還有很多其他內容也具有環保教育價值,如何恰當地利用教材中的環保素材,傳授給學生環保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滲透環保意識,對于廣大教師來說是一個十分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教師能夠積極利用教材中的環保教育資源,對于環保教育乃至整個生物教學活動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在學習了“光合作用”以后,學生了解到綠色植物對于控制大氣中氧氣的濃度、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調節氣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借此給學生介紹:當前地球植物覆蓋正在急劇減少,被稱為“地球之肺”的熱帶雨林僅僅在過去的四十年間就已經消失了一半;與日本百分之六十的森林覆蓋率相比,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遠遠低于百分之二十的警戒線等內容。結合剛學習的知識,學生對于綠色植物的減少所帶來的環境危害會認識得更加清晰,會有效地樹立學生保護綠色植物的理念。
二、密切聯系日常生活來加強環保意識的滲透
生物學科是一門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尤其是生物學科中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更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發生著直接的聯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素材都可以作為我們進行生物環保教育的資源。因此,教師在進行環保教育的時候,可以嘗試著把它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從關注身邊的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滲透環保理念。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節約用水、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事都可以讓我們為環保事業作出貢獻。這樣,把環保教育用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不但會讓環境保護變得更加具體實用,同時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環保實踐能力,為“綠色之美”能夠在生活中實現發揮出力量。
三、結合社會熱點滲透環保教育
環保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在生活中,一些事件一旦涉及環境保護問題,很容易會演變成社會熱點問題,這些與環保有關的社會熱點對于我們的環保教育工作者來說也是十分有價值的教育素材。教師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可以圍繞著教學內容,結合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有效的環保滲透。例如,在給學講到“食物鏈”的知識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食物鏈在環境保護中的意義,筆者就給學生舉了一系列的例子,最典型就是“水俁病”。人以動物和植物為食,那么人與自然因依靠食物鏈而有了聯系,動物和植物又是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物質而生長的,當環境里有了汞污染,通過一些微生物的作用汞變成了有機汞,水里的魚類吃了這些微生物,有機汞就在魚體內富集,附近的人們吃了這些魚,有機汞進入人體神經細胞,引起蓄積中毒就會患上水俁病,這嚴重損害了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也給整個生態環境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對于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學生并不陌生,而結合“食物鏈”的知識進行環保教育,可以讓學生學會利用食物鏈的知識更專業的分析環境污染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影響,既加深了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理解,也強化了環保在學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