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校體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人的身體和心理有密切的關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心理不健康則會導致身體異常甚至患病。因此,我們要使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實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合理的心理治療,從而保障學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發展。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我國大學生中的大多數都屬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約占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據天津市的統計,在該市5萬名大學生中,約有16%以上的學生分別患有恐怖癥、焦慮癥、疑病癥、強迫癥、抑郁癥和情感危險。《人民日報》1989年8月15日報道杭州市《大學生心理衛生問題和對策研究》的結果,2961名大學生中,16.79%的學生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趨勢。從我院對400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調查結果來看。我院學生18%的有心理障礙,69.8%有心理問題。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為大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據北京市16所大學的調查,因心理疾病休學、退學人數分別占因病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應特別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標準有一理性認識
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水平有一正確的認識,從而能針對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表現在:
2.1正常的認識能力
正常的認識能力如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記憶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穩定又能隨任務而轉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認識能力首先表現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正常與否可參考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但是,不能認為學習不好的人其認識能力都不正常,因為這里同經驗和基礎知識有關。
2,2就情緒的整體而言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反應適度心理健康的人積極情緒如愉快、滿意、高興、欣慰、歡樂等占優勢,身心處于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如果經常籠罩于消極情緒中,憂愁、焦慮、苦悶、恐懼、悲傷而不能自拔,悶悶不樂,行動無力,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同樣,情緒穩定和反應適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
2.3優良的意志品質
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目的,并有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其行為表現出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堅韌能表現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誘惑,遵紀守法,勇于克服壞習慣,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優人之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謂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5.1人格結構要素無明顯的缺陷與偏差。
2.5.2具有清醒而正確的自我意識,不會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2.5.3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2.5.4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個大學生無端懷疑別的同學在譏笑他,不管別人怎樣的解釋,他總是固執己見,就是人格上的一種偏執,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2.6合理的行為
心理健康與否,總要直接間接地表現在行為上。因此,合理的行為就是健康心理的體現。
以上標準,應視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間有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關系。學生可針對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加強自身修養,以期達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3.1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發展,為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堅定的物質基礎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有機體,人腦是人體的一部分。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正常發展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通過體育運動,促使身體正常、健康地發展,為心理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
3.2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為推動心理發展的一種動力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滿足所學習的運動項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較短的反應潛伏期、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和運動速度知覺。又如,籃球比賽中的帶球上籃,由于要了解隊員位置,要求有較大的注意范圍,既要帶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幾乎任何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偷快、同情等多樣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
3.3推動自我意識的發展
體育運動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自己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的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
體育運動還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較正確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培養和提高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使自己成為更符合社會需要,更能適應社會的人。
3.4體育運動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4.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學校體育教育應制定相應的教育措施
4.1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重視程度還不夠,因而造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各級領導、組織必須慎重對待并加以研究,以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并使他們能保持健康的發展。其中,要制訂符合我國情況的指標體系,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計,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在高校開展心理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使之更好的適應環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詢活動目前在社會上已有開展,有些高校也已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咨詢活動,但是尚不普及,這就使得許多學生有問題只能悶在心里,長此下去,就極容易造成學生心理障礙。我院曾嘗試性的舉辦了兩次心理健康講座,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效果很好。
4.3采取有效方式,加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從根本上促進和發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學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已經或正在形成,此時對他們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對于他們形成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能支配學生的行為規范,進而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4.4加強體育課和豐富各種課外文娛活動,使學生有健康的身體,為健康的心理提供穩固的物質基礎。
通過加強對學生體育活動的鍛煉,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積極作用。由于體育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身體運動而實現的,所以,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加強體育課和學生的群體活動,并配以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使他們通過體育鍛煉,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From: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基礎部
2\體育課怎樣運用心理活動規律提高學生積極性
張燕
體育課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進行各種身體練習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既要通過體育活動增強學生體質,也耍發展學生的智力,使學生掌握“三基”和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
我們知道:任何運動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只要求學生作機械的模仿練習,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掌握學生心理活動規律,啟發和培養他們的正確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注意,啟發他們積極思維,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下面,我想就在體育課中如何運用一些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規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個問題,談談自己膚淺的認識。
一、利用學生的直接興趣激發正確的學習動機:
動機是激勵一個人去活動的心理原因,對學習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積極性的核心。在體育活動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多樣的,但歸納起來,可分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兩種,直接動機是與體育活動直接相聯系的動機,它是以自己直接感興趣的東西作為學習的動力。例如:他們看到,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正在作各種活潑的游戲,一場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賽在進行著時,會使他們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學習要求,即直接的學習動機。但是,這種動機是不會持久的,一旦在滿足了暫時的需要之后,就會消失。譬如:一個饑餓的人吃飽了以后,
對食物的興趣就消失了。而間接動機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會的需要所產生的,是以達到一定的目的作為其學習動機的。例如:冬季,學生在室外上體育課時,有的學生看到天氣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來活動,也有一些同學由于懂得了鍛煉身體的好處,懂得德、智、體三者的辯證關系,因此,他們能克服天氣寒冷的困難而努力上好課了。由此可見,間接動機對于提高和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直接動機有更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善于把學生從對直接感興趣的學習動機,引導到間接動機上來。
在教學中,除了要向學生講明學習的目的,還要要求學生把鍛煉身體同實現“四化”的宏偉目標聯系起來,使他們懂得身體好與學習好的辯證關系,啟發他們為實現“四化”而鍛煉身體,掌握知識的重要性,樹立他們從“要我學習”變為“我要學習”的正確學習態度,還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教法,啟發和引導他們。
但是,正如我們在實踐中看到的那樣,我們還應注意根據他們不同年齡的特征,分別采用一些與他們生理特點、心理特點相符合的教法,來啟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二、學生興趣與注意力的培養和運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過程,是對事物的感覺、思維的反映。例如:學生注意老師指揮學生做操而發出的口令,就是學生對刺激物的反映。
注意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在體育活動中,如果心不西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學的內容,就會出現錯誤或傷害事故。
注意分被動與主動兩種,被動注意是屬于本能的,沒有自覺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條件刺激或個人愛好所產生。例如:上體育課時,新奇的道具,顯目的標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學生們的被動注意,而主動注意則由意志去指揮,帶有強制的意思,往往學生對某些事物并不感興趣,只是由于某種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學對長跑這個教材并不感興趣。但由于“長跑”是“達標”的一項指標,而“達標”又是評“三好”學生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當“三好”學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長跑”課了。
在教學中,運用注意規律,組織和保持學生注意的時候,要向學生講明鍛煉身體的意義,每節課、每個動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動作的關鍵和難點,盡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學生注意的因素,把學個從被動注意引導問主動注意上來。例如:教縱箱分腿騰越時,先可在縱箱的遠端貼上膠布一條,作為明顯的標志,引起學生的被動注意,經過多次練習,學生有了肌肉感覺,知道了手必須撐到箱的遠端,才能完成好這個動作。因此,引起了他們的主動注意。
在教學中,還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來引起學生注意。例如:教學生“前滾翻”時,可通過提示學生低頭、團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學生對時間與空間關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興趣是個人對事物所持的選擇態度,它是屬于感情和情緒的狀態,興趣是產生注意的源泉,二者關系密切,互為因果。
我們對某一事物發生興趣的時候,就會集中注意,專心專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興趣,(但有時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興趣。)若經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對該事物的興趣。例如:當學生聽到自由體操那種悅耳動聽的伴奏音樂時,引起了他們對表演的注意。當看到運動員那種優美、驚險的動作時,便逐漸對體操發生了興趣。
在體育活動中,有興趣與無興趣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對于感興趣的活動,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學習時主動積極,即使碰到困難,也會努力去克服,產生愉快的情緒。而沒有興趣,會使學生情緒低落,感到厭倦。
教師還應善于利用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直接興趣,啟發學生積極練習一些他們認為枯燥無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對足球和競賽的興趣,先讓他們進行足球比賽,從中抓住他們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進攻和防守的機會感到苦惱時,再講明學習基本技術的必要性,進行正確示范,這樣,就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這個教材的積極性。
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師的目光暗示,表揚、鼓勵與批評,及時糾正錯誤,正確的示范,生動形象的講解,游戲、競賽、直觀教具等。
總之,教師要善于靈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種教法和組織措施,把課上得生動活潑。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才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3\體育與健康教育融為一體是體育專業改革的方向
李祥梁俊雄湛江師范學院
新中國建立以來,耕耘在體育教學第一線的專家、學者們,一直致力于學校體育的改革,從學校體育目標、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到教學組織形式等各個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可否認,我國整個體育教舉體系,仍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原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同志于1983年曾尖銳指出:“我們抓了三十多年的學生體質健康,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得很好。”時至今天,又過去了15年,可每年高考體檢的及格率尚不足30%,一些常見疾病如近視眼、沙眼和肥胖癥等,不但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仍在上升。究其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其中與過去近50年來,在學校體育中片面理解“增強體質”,不抓健康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錯誤地理解體質就是表面的“體壯如牛”,把“體質”與“健康”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通常說的“體質”是指“在遺傳性與獲得性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心理因素的綜合狀況和相對穩定的特征”。而健康,則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健壯,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動效能狀態”。體質是人體的質量,是人類賴以健康生活的物質基礎;健康是人們體質狀況的外部表現。體質與健康是同時存在的一對孿生兄弟,那一方面出了問題,就不是一位健壯的人。正如現實生活中,不會把一位“體壯如牛”的精神病患者,視為健壯的人,也不會把一位“骨頭架子”的人,說成是健康的人。因此,在研究確定學校體育本質功能時,始終強調“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
遺憾的是,在過去近50年來的學校體育中,不論是培養體育師資的體育專業,還是大、中小學的體育教學,從教育目標到課程標準,從教學的指導思想到具體的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基本上是表面(或口頭上)強調以“增強體質”為中心,實質是在推行“自然體育”和以傳授競技運動技術的“三基教學”為中心。因而不能自覺、主動地以促進健康為先導、增強體質為目標地去組織、安排每堂、每學期,甚至每學段的體育教學。甚至認為只要出來參加上體育課,學好“三基”,體質就會自然增強,酷似230多年前“自然體育”的翻版。因為“自然體育”,最基本特征是順應人們的愛好去運動,只講運動教學,把運動如何增強人的體質完全信托給自然。與此同時,對于學校健康教育與體育的關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是不是體育教師責無旁貸的工作等不僅沒有從認識上加以匡正,相反在具體操作上,學校體育仍是一味偏重追求競技運動的技術、規格、規則的教學。比如大中小學跳遠教材,本是要培養、發展學生的彈跳素質與跳遠能力的,可在教學過程中,不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均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花在踏跳是否“犯規”上。考核時,照搬競技的規則,只要犯規,就沒有成績。實質是把跳遠競技成績與鍛煉身體及所獲得的實際跳躍能力視為一物。
針對上述體育教學上存在的根本弊端,80年代末開始,我們進行了諸如擴大體育專業培養口徑,辦成體育衛生主輔修的專業改革;九年義務教育“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改革試驗等,雖較之過去有所突破,但始終沒有解決體育與體質、健康的關系。特別是在具體操作上,仍停留在生物學科只當作運動學科的自然科學基礎,而未能把它看作是開展生理性健康教育的必需,同時,仍然忽視心理健康與社會環境健康的教育。尤其在辦學指導思想上仍未把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明確定位為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在內容、形式上還只停留在由體育教師開設體育運動知識、技術技能課,其他教師主講衛生健康知識課。
為此,1994年至1998年,借助世界銀行貸款“師范教育發展”項目的資助,又進行了“體育與健康教育融為一體”的體育專業改革試驗。在思想上確定學校體育的本質功能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明確提出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全面負責中等學校學生的體質與健康教育工作的師資;在制定課程方案與確定各學科課程標準時,突出解決一個“融”字,即在課程方案中首先融進健康教育系列課程,如學校衛生學、學校健康教育等;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把過去以傳授競技運動項目技術為中心,改為傳授鍛煉身體的科學方法與手段為中心,突出融進相應的健康教育知識,如把過去的體操競技項目改為保健體操、氣功改為保健氣功等。同時,還把健康知識融于運動人體學科之中,將過去的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等,定位為人體解剖、人體生理、體育保健、體育健康測量與評價等。總之,盡量把鍛煉身體的方法手段、人體生物學科知識與健康系列知識等有機地融在一起。按照以上的指導思想與改革方案,我們于1996年、1997年連續招收了兩屆試驗班,預期目標要求:一是在職業思想上讓學生明確自己是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執行者,并把抓好學生體質健康教育視為其終身奮斗目標;二是在掌握的知識、技能方面,能較系統地掌握傳授科學鍛煉身體和開展健康教育的知識、方法與手段;三是使學生將來不但能勝任目前正在我國中小學進行的九年義務教育的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體育實踐課和健康教育課,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能自覺地把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科學有機地融于一體;四是把體育專業辦成體育與健康教育融為一體的新型專業,使改革后的專業所培養出來的體育師資,能正確理解和掌握學校體育工作就是為了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并在實際工作中,能自覺地把兩者融合在一起,做到一才多用。
此項改革在1998年國家教委師范司組織對湛江師范學院的世界銀行貸款“師范教育發展”項目“體育與健康教育融為一體”的體育專業改革課題鑒定時,被鑒定委員會認為是:該課題選題新穎,屬國內首創;課題設計嚴謹,研究思路清晰;運用研究方法恰當;對體育教育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深信在教育主管部門支持下,此項改革實驗可望獲得成功。屆時將會有一批新型體育教師補充到學校中去,為消除“學生體質健康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得很好”的現象,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