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體育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提高民族的素質,實施素質教導,我校一貫認真貫徹部頒的體育教學大綱(下稱《大綱》)[1]。為提高學生的健身知識、意識、能力與體質健康水準,我校于1989年還加入福建師大陳智壽教授的《體育課程整體改革的探索》(下稱《探索》)[2]課題組進行追蹤實驗,該課題取得很好的成效,獲國家教委2009年全國師范院校基礎教導改革實驗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我校的實驗也取得顯著的成績[3]。教導部制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4](下稱《標準》)已在全國展開實驗,寧德市為提高實驗成效,成立了“體育與健康教導研究會”,也組織骨干教師赴全國課改實驗區———廈門市考察。我校是省級課改基地,對《標準》也作了一年多的實驗,發現不少問題,為促進《標準》在貫徹“健康第一”理念上更具科學性、可行性、實效性,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1《標準》的主要長處
《標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內容與方法等方面突出了目標,與《大綱》相比較有明顯的優勢。
(1)教學內容與目標一致。
《大綱》學段目標(任務),對人的發展之要求是全面的,但過于抽象難以檢驗。年級也有目標,但與學段目標脫節[5]。配置的教材在達成學段目標上起什么作用不明確,即為何而教、為何而學不清晰。同時教材十分詳細,甚至連輔助練習也插入其中。這樣,是否達到學習目標無法檢驗,大家只能用教了多少內容與學生把握的情況來說明執行《大綱》的程度。由于教材定得過死,運動設備差的學校,難以貫徹《大綱》。
《標準》分5個學習領域,各領域只有目標,沒有詳細的教學內容,各校因地制宜選擇內容去達成目標。這樣,為何而教,為何而學明確,也大大地增加教學的靈活性。
(2)教學方法與目標一致。
《大綱》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模式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按教師的規定去練習———教師改正學生的錯誤與總結,不管學生體質健康與能力的差異,在運動技術與規格上追求大家一個樣,在運動行為上一切聽從教師的指揮。這限制了學生個性、創造思維與能力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能動性也受到限制。
《標準》要求教師依據目標,啟發學生獨立思索、獨立設計、獨立練習,學生個人或小組能解決的問題,寫作論文讓學生想法去解決。這樣,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3)考核的內容和方法與目標一致。
《大綱》重運動成績與技術的評價,這與學段目標相脫節[5]。這樣,運動能力好者輕易拿到優良成績,運動能力差者雖很努力能否及格還難說,這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與學習的積極性。
《標準》在考核內容上,既有技能、體能、學習態度、心理與行為的評價,又有終結性與過程性的評價;方法上,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又有學生自評與互評。
2疑慮
《標準》如何體現達到“健康第一”的理念,筆者認為:第一,學生具有科學加強體質健康的知識、意識與能力,而對健康問題上的歪理邪說具有批判性與抗拒力,不至于上當受騙;第二,學生運用《標準》之所學知識與技能,促進體質健康———身體形態、生理功能、運動素質與能力、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全面發展與加強。兩者缺一,都難以全面評價是否達到“健康第一”的目標。《標準》是新事物,筆者對其內涵理解不深,實驗一年多來,產生以下疑慮。
(1)眾多目標,主次怎么分?
《標準》的目標有4個層次:第一,課程目標,即執行《標準》要達到的總目標;第二,學習領域目標,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5個領域,各個領域又有多方面的目標,如“運動技能”領域有“獲得運動基礎知識”、“學習與應用技能”、“安全地進行體育運動”和“獲得野外活動的基本技能”4個方面的目標;第三,各領域各方面的水平目標,從1至6,共計75個目標;第四,水平目標之下,還有“能夠”做什么的詳細目標,其數量更多。這個目標體系的好處,在于把課程目標層層分解,步步詳細,最后達成課程目標。然而,執行起來有以下問題:首先,無法判定目標的主次,可能會造成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其二,目標多數是定性的,達成目標的程度難以正確判定;其三,沒有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全面發展與加強的目標,所以筆者實驗《標準》一年多了,不知道學生的體質健康是否得到全面發展與加強。
(2)各個學習領域如何配置教學內容?
《標準》是根據5個學習領域的第3與第4層次的目標,自行配置教學內容去達成的,例如,在體育運動中加強自尊與自信(水平4),為達此目標,選用的教學內容為:走過體操凳,鉆過跨欄架,跳過跳箱蓋,滾過體操墊(練習順序自定)。用這4個練習,可以提高自尊與自信心,用其他練習行嗎?肯定可以!那么,用這4個練習去達成“運動參與”、“社會適應”的目標行嗎?或用這4個練習去發展平衡、應激能力與神經系統靈活行嗎?用這4個練習,以巡回鍛煉法連續運動10~25min,脈率控制在120~140次/min,以提高心肺功能、耐力和減肥行嗎?當然都可以!這樣一來,今天用這4個練習達成某一目標,明天、后天及以后只用這4個練習去達成各種各樣的目標,能說不行嗎?所以,如何處理5個學習領域的目標關系與教材配置,顯得混亂。
(3)修完《標準》學生具有終身體育能力嗎?所謂終身體育能力,筆者認為:一輩子能用加強體質健康的手段去改善自己體質健康狀態的能力。其手段有身體鍛煉、營養、衛生(含環境)、作息、自然力應用、心理調控與優生,任何手段發生問題,都會危害體質健康[6]。除了把握上述手段的基本知識外,還要把握人體解剖與生理常識、體質測量與評價方法及國家對人民體質健康的保障體系與法規等。這樣,在不同時期與環境中,才能針對實際去改善自己體質健康狀態,碰到在健康問題上的反科學、反社會、反人性的歪理邪說,具有批判力與抗拒力,不至于上當受騙。《標準》“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雖然也有衛生與營養等知識,但又偏向于運動中的衛生與營養,比起《探索》的知識面狹窄得多。這樣,學生修完《標準》,能具有終身體育能力嗎?碰到健康問題上的歪理邪說能抗拒嗎?
(4)通過《標準》的身體練習學生的體質健康能加強嗎?運用身體練習來鍛煉身體,必須根據體質健康發展規律、個體差異與環境條件等去選擇身體練習,并按鍛煉的原則與方法持之以恒地鍛煉,才有效果。如提高心肺功能,或提高某個運動素質,或提高某方面的心理素質,都要長期針對目標進行鍛煉,才能產生鍛煉效果的累積。《標準》是按5個學習領域的第3與第4層次的目標去選擇身體練習,這會出現今天學甲練習,明天學乙練習,后天學丁練習……這樣的運動,不能產生鍛煉效果的積累,難以達到加強體質健康的目標[5]。
3建議
(1)目標應注重于獲得“健康第一”的基本知識與實踐。加強體質健康,涉及生活與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如何保護生命、提高生命質量應有基本的途徑與方法。《大綱》在學段的3個任務,體現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目標,很好!問題在于年級目標與教材配置和學段目標脫節。假如能解決這個脫節問題,有定量與定性的指標檢驗目標達成的程度,既體現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又貫徹了教導目標,這應該是《標準》所要解決的。
《標準》的目標過多、過細、過雜,如“觀看現場體育比賽與表演”、“觀看電視體育比賽與表演”,這對加強體質健康能起什么作用?這是“健康第一”所必須的嗎?因此筆者認為,《標準》的目標應注重于獲得“健康第一”的基本知識與實踐。知識必須通過實踐才能獲得健康的效益與能力。
(2)學習領域應有載體。《大綱》把教材過于詳細化,《標準》卻又無教材化。在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時怎樣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是需要我們很好研究的。《標準》的5個學習領域,只有“運動技能”與“身體健康”有載體,“運動參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領域的目標實際要在“運動技能”與“身體健康”的教學過程中去達成,把它們單獨配置教學內容達成單一的目標的做法,非常勉強,也給教學造成混亂。學習領域可否只用2個,即健康基本知識學習領域與健身運動文化學習領域?過去運用運動文化時,是按競技運動的結構配置教材,如跑,分為起跑、疾跑、途中跑、終點沖刺與輔助練習等教材,這使教材競技化,與健身的需要有所脫節。現在能否按健身的目標來配置教材?也以跑為例,分為提高生活能力的跑,提高敏捷、應激能力與神經系統靈活性的跑,提高心肺功能、耐力與減肥的跑……這樣,既因地制宜靈活選擇教學內容,又與“健康第一”直接掛鉤,學能致用。“運動參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目標,不直接地單一配置教學內容,其目標通過“健康基本知識學習領域”與“健身運動文化學習領域”的教學過程去達成。這樣做,或許更能符合中國體育教學的實際,也好操作。
(3)健康教導的內容應拓寬保護生命、提高生命質量空間,僅靠“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難以實現。應依據“教導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提高人民體質為目標來設計《標準》的教學內容。日本的《保健體育》有許多可借鑒之處。
體質健康的測量與評價方法應納入教學內容,每年給學生測量與評價一次,使學生了解自己體質健康發展狀態與努力結果,為學生自我健身提供依據,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決策依據。《探索》在這方面的做法,很受學生與家長的歡迎。但測量與評價結果,作為對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觀察值,不作為考核成績,因為它有遺傳因素,也避免弄虛作假現象的出現。
(4)運動課中應增加身體鍛煉的環節,運動教學與身體鍛煉的性質、目標、原則、方法、運動頻度依據不同,用運動教學代替身體鍛煉,難以達到加強體質的目標[5]。所以身體鍛煉要作為獨立環節,使鍛煉符合身體健康發展規律與學生身體健康存在的差異等,以提高鍛煉的效率。《探索》課題組在上運動課時,把運動教學與身體鍛煉區別開。運動教學是傳授運動文化,但要引向為身體鍛煉服務,它是身體鍛煉的重要文化基礎,另外抽出10~25min進行專門性的身體鍛煉。小學生沒有獨立科學鍛煉的能力,我們在全面鍛煉的同時,采用群體目標,組織群體鍛煉。群體目標的制定依據本省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的最新成果,把處在突增期的指標作為重點目標,目的是既不因時機未到造成拔苗助長,但又不誤過增進健康加強體質的黃金季節;依據本校體質健康測量的群體統計與評價結果把發展差的指標作為重點,目的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我們每學年體育課的鍛煉目標,都要依據上述兩個方面的狀況進行綜合調動,做到年齡與性別不同,鍛煉的目標也不同,然后依據目標,從已把握的運動教材中因地制宜選擇鍛煉素材,按鍛煉的原則與方法以及兒童的心理特點組織鍛煉。《探索》能取得顯著的效果,把身體鍛煉作為獨立環節是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