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組織教法教學體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組織教法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為了上好體育課,我們應把工夫多花在組織教法上,談談我在體育教學中粗淺的做法和體會。
一、固定法
傳統的體育教學,隊伍的調動和隊形的變換相對比較頻繁,花費的時間多不說,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的密度。針對這一難題,在教學實踐中,我采用了場地、隊形、器材三固定的做法。
1.場地固定。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學生的上課效果,而相對熟悉的場地環境,有幫助學生穩定情緒的作用。因此,在經過縝密的分析之后,我把場地的使用方法做了詳盡的規劃:短跑哪兒是終點、耐久跑在哪兒起跑,包括跳繩、拔河、投球的位置都有明確的確定。上課時只需告訴學生練習的內容,學生自然而然就知道練習的位置。這樣做,既減少了非鍛煉的時間,又增加了練習的時間。
2.隊形固定。教學隊形的變換和運用取決于教學任務的需求。開課之初,我便把各項運動練習時的隊形固定了下來。比如開課站4列橫隊,徒手操呈體操隊形,而教蹲踞式起跑和30米直道加速跑,則讓學生分布在跑道兩側,采用單或雙行站立隊形,這樣教師在中間講解示范,學生聽得到,看得見。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現在,上課時我只告訴學生練習內容,一個口令,學生就會主動站好隊形,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使練習的內容銜接緊湊,增強了學習效果。
3.器材安放固定。我們上體育課難免有數量多、體積大的器材,器材安放固定可以減少浪費時間,增加學生鍛煉的時間。如跳箱、墊子,實心球等擺放的位置不固定,今天上課一個位置,明天一個位置,學生不適應,教師上課時把時間都浪費在調動隊列隊形上,增加非鍛煉的時間。所以器材擺放是否固定,直接影響上課的質量。
二、課的組織新穎多變,保證上課的質量
課的組織新穎多變,將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練習欲望強,練習時間就多,保證了上課的質量。一般性的體育教學,一開始往往是隊列練習。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但結果卻事與愿違。這種單一的形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能不能把音樂、舞蹈、游戲放在課的開始呢?我大膽地做了一些嘗試。如我在四年級體育課時就把音樂、舞蹈(或健身操)安排在課的開始。由于音樂伴奏,學生比平時顯得很興奮,積極性很高,音樂伴奏做操使學生全身心放開了活動,而且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通過實踐,我發現只要組織新穎,方法得當,一點點小的改變,就能消除學生課間所帶來的各種不良情緒,使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或如開始部分采用踩人影、撓腳尖等游戲學生分散練習,時間可長可短,也能吸引住學生。還有隊列配音樂練習等等。只要組織不拘一格,教法得當就能提高上課的質量。
三、運用“放”和“收”的練習,提高上課積極性,增加練習的時間
體育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中有不少內容是分散、自由練習的,這就涉及“放”和“收”的問題。如何“放開”?根據教學內容、教學進程及動作技能掌握程度,場地、器材、環境等教學因素適合放開時應放開,以充分利用場地及器材的復合、輪流和循環運用,讓活動范圍放開,練習組合形式放開,個人的練習選擇與自由度、情感體驗、情緒宣泄放開,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個體興趣愛好,培養和發揮特長,充分體現教者與學生之問的互動,培養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真正確立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所謂“收”,是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和疑難問題,教師進行必要的歸納和糾正,去粗取精,為偽存真,從而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術技能準確、系統、完整。收的根據主要有兩個:一是體育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和基本要素;二是教材中教學重點、難點,學生困惑難解指出。
四、一種器材多用,增加練習的密度
上體育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身體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內容不能單一。過去,一節體育課往往需要準備好幾種器材,光是收發這些器材就會占用學生不少時間。為了使課常氣氛活躍,減少非鍛煉時間,我一直在思索和探究有沒有“一種器材,多種用途”的鍛煉方法。通過實踐,我發現,實心球本是推拋等力量性器材,還可以用來做多種練習。比如,兩個學生間相互傳遞,可做準備活動。等距離排開,可練習腿部力量。此外,傳球接力或跨下傳球等也是不錯競賽性的游戲。
五、培養學生獨立鍛煉能力,減少非鍛煉時間
培養學生的能力是多科教學的目的,體育也是如此。在體育教學中,除了提高學生的活動能力外,獨立鍛煉能力的培養也不容忽視。常規的體育教學,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這節課上什么內容,通過什么手段,有什么要求,達到什么目的,都有明確的規定,這是十分必要的。但也正是因為這些規定,造成了學生本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活動能力,如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本來懂得了一些體育基本知識,掌握了一般的鍛煉手段,卻從來沒有機會獨立運用。鑒于這種情況,我做了如下嘗試:每節課開始前,先簡明扼要地講一下本課的任務,然后讓學生自己用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做準備活動、項目內容、整理活動等。通過觀察,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按先前所講的技術要領認真完成,唯一不同的是,完成的先后順序和手段有一定的差異。課后,我及時肯定了學生的正確做法,再把不當之處加以說明:跑跳主要是活動哪些部位,該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有幾種辦法可以達到目的等,并鼓勵學生課下運用所學知識加強鍛煉。這種既教“法”又教“理”的教學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通過潛移黙化的傳授,學生掌握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日漸豐富,獨立鍛煉的能力大大提高。增強學生體質主要在于多練、會練,我一方面努力研究在一節課中如何增加練習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非練習時間,另一方面就需要通過培養學生獨立鍛煉能力練習這個措施,使學生在課余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以上所舉只是自己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一些粗淺的體會和做法,還有許多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望各位同行多提寶貴意見。
作者:譚學斌單位:遼寧省大連市開發區松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