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教育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走訪調查法、專家訪談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認為應以轉變教學觀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加強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等方面構建體育教育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體育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對于“人才培養模式”這個概念,我國很多學者都對其下過定義.筆者在對這些定義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認為所謂“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校為滿足社會對不同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為不同專業學生所構建的相關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以及如何實現和完善這一結構的方式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教育管理制度和課程評價體系,以及教育實施過程.[1]面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面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的困難與窘境,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科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體育教育專業要想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的、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關鍵是要轉變教學思路、更新陳舊落后的辦學觀念,適應當前經濟社會對高素質體育人才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特色,科學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大力改革課程的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管理,堅持文理滲透和整體優化,注重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加強學科專業的課程整合[2].構建“厚基礎、強實踐、高素質、重創新”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擺在所有體育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利用圖書館和網絡查閱了很多有關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書籍,同時查閱了與“人才培養模式”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本課題的研究、分析和討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以北京體育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吉林體育學院、通化師范學院、北華大學、白城師范學院等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以構建“創新型高素質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專題,針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所確定的目標與定位、課程的設置、課程的體系等具體問題走訪上述院校的專家、教授12人,更深刻地了解目前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以及專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和運用的建議,從而獲取了第一手資料.
1我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1.1培養規格與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的質量是檢驗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設置是否科學的試金石,它要求各高校要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科學制定各自的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熱愛體育教育事業、具備扎實體育基礎理論知識和體育專業基本功、實踐操作能力強、具有較強的人文素質、樸實敬業和創新創業精神的基礎體育教育師資[3].由于過去幾十年,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在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上一直是面向中小學校,在政策上和實際操作上實施的是對口教育,從而導致了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模式非常單一,使得畢業生的就業范圍狹窄、社會適應能力薄弱.針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與規格這一中心議題,對上述八所院校調查結果顯示,所有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均是以“培養合格的中學體育師資”為培養目標的,其結果必然造成各高校培養規格和模式大同小異,只是在文字表述上略有不同而已.如北京體育大學提出“將狹義的培養體育專才——體育師資為目標的培養模式轉變為以培養教學為本,輻射其他體育相關或相近領域的體育通才的培養模式”,即把培養目標定格在為社會體育服務的應用型、復合型體育專門人才[4].東北師范大學提出“引導和促進學生成為有見識、有能力、有責任感的自主學習者,通過各種教育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成為長期為基礎教育服務、且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中小學體育教師”.
1.2課程體系的設置
調查顯示,有一定比例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還拘泥于“以掌握競技運動技能為主”的教育模式上,課程設置針對性強,與當前社會相適應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差,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偏窄;對學生綜合能力特別是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缺乏;課程體系也局限于體育教育方面,跨學科、綜合性的課程開設不多;課程內容相互重疊、創新性不夠;必修課開設多,選修課開設少;專業課開課比例高,通識課比例低,總體來看呈現“倒三角形”,這勢必造成了基礎狹窄的狀況;術科比例偏高,理論課比例偏低,又會造成學生知識的拓展面不夠寬,創新能力低下等情況,這是所調查的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另外,在學科基礎課程設置的環節,對“中學體育教材教法”等教育類課程重視不夠,沒有很好地體現出教師教育專業的特點;特別是對教師資格證國家統一考試這一環節重視不夠.未能及時調整“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教學內容,未能著重夯實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中小學校學生學習心理和中小學校班級管理等內容.因此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既要改革課程的結構體系,又要改革課程的內容體系,使課程更好地適應社會對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
1.3實踐與創新創業能力
目前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采用的是理論教學、專業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是通過“通識必修課程、通識選修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這樣的模塊式教學形式來完成對學生進行課堂內知識的傳授和培養;通過實驗教學、畢業論文(設計)、教育見習、實習等實踐形式來完成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提高.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被調查的8所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實習時間都為8周,另有1周的教育見習,社會實踐均由團委和學生處組織,而各高校的第二課堂卻無人問津.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掌握需要有一個感知、分化、泛化和鞏固提高的過程,而專業技能的掌握和熟練運用則是一個需要較長時間的、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如果實習時間不足、實習形式單一、實習內容匱乏,將會嚴重地限制學生個性的發展和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4].
2構建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2.1根本轉變教學觀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師范大學都是按照固有方式培養學生,結果培養出來的教師有的不會教學、不懂學生、不了解基礎教育,受到基礎教育的強烈詬病.教師教育的使命和生命力就在于不斷適應基礎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和新需求.近些年,特別是免費師范生教育政策實施以來,部屬師范大學都放低了身段,不斷加大基礎教育的合作力度,不但把一線優秀教師、著名校長等“請進來”做兼職教授、開壇授課,還“走出去”在知名中小學設立實踐基地,將課堂從象牙塔搬到校外.資料顯示,在培養模式方面,各高校也在規劃中作了許多新的規定.其中有對國家政策的落實,也有自身創造性的探索.這些新模式總體看來,有兩個思路.一是“一體化”,比如“本碩一體化”和“職前職后一體化”.北師大在規劃中提出實施“本碩一體化”模式.華東師范大學在“本碩一體化”的思路和經驗基礎上,提出了提升師范生培養層級,逐步從本科師范生培養過渡到教育研究生培養的模式.這種趨勢在華中師大也有體現.東北師大在職前一體化和職后一體化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思路.二是“拔尖”,也就是通過選拔更優秀的免費師范生和非師范生,進行更為精細特殊化的培養、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來培養卓越教師、教育家的方式.比如,陜西師范大學的“卓越教師實驗班”建設,就是在這方面做出的新探索.
2.2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加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貫通與融合,全面培養學生作為高素質公民應具有的基本素養.課程體系的改革,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拓展網絡教學資源,注重課內與課外學習的結合,強化第二課堂的作用,提高通識課的效率,以更靈活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是要提升選修課的開課質量,鼓勵高職稱教師或者博士開通通識選修課程.結合網絡的迅猛的發展趨勢和大學生“追崇虛擬情境”的思想動態,刪減重復教學內容,調整課程設置,優化課程體系,將部分課堂講授轉為學術講座,盡可能多地設置社會實踐課程,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擴展通識課的課程資源,優化課程的考核方式.積極選用“網絡+”和“體育+”的課程[5],通過線上自主學習或結合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方式完成課程獲得學分,拓寬學生視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現代化高校進行創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是專業教學發展的重中之重,要讓教師更深層次地了解和掌握創新的原理和方法,具有學科前沿的知識和理論,堅持文理滲透和整體優化,注重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促進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加強學科專業的課程整合,加強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并且能夠密切關注體育學科發展及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集教學訓練與學術研究于一身,使科學研究更好地服務于教學、訓練實踐,要創造性地進行體育教學工作[6].目前,各高校都應積極采用以學生“探究式”“合作式”和“研討式”為主的教學方式,利用課堂和實踐活動把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掌握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設置問題為導向”“解決問題為根本”“擯棄結論為目的”的思維定式,讓學生能夠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完成對新知識和新技能的消化、吸收、提煉和升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另外,要在課堂上針對在實踐中所發現的問題,有目的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研討和學習,啟發學生主動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重“漁”而不只是重“魚”[5].
2.3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推進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認真總結人才培養過程中暴露出的辦學理念不同程度脫離社會實際、實踐環節相對薄弱、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以此作為著力點深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改革.為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的文件精神.許多高校建立了創新創業必修、選修和創新創業實踐“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將創新創業充分滲透到專業教育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專業課程與創業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推進創新實踐教學全程化,有效利用實踐周等教學環節,通過實行分類施教、強化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程設置中應盡可能多地開設跨學科的主修和選修課程,讓學生能夠從多維度、多方位地感知和了解他們自身的情況,了解外部的社會環境,從而為他們的未來成長打下堅實的技術和技能基礎,使之能夠享受體育給他們帶來的樂趣,[5]并通過體育比賽的成敗得失來鍛煉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在培養方案中設置相關創新創業實踐必修與選修課.比如開設“創新工程實踐”“創新教育”“大學生KAB創業基礎”等課程.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學科及技能競賽、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申請專利等,并予以量化評價,將其轉換成相應學科成績,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3結論
為了提高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緊緊圍繞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量身定做、量體裁衣;以培養目標定位為依據,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落腳點,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育思想觀念,拓寬專業口徑,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注重教育教學實踐環節,強化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就業競爭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形成一個目標明確、層次分明、操作有序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7].
參考文獻:
[1]祝家貴.深化以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5,20(7):35-37.
[2]李舟.我國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3.
[3]劉毅.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問題的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4):51-52.
[4]蔡金明.以就業為導向的地方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臺州學院學報,2009,31(6):31-33.
[5]王麗萍.高校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以南京師范大學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6):83-86.
[6]聶永剛.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24).
[7]夏貴霞,舒宗禮,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我國社會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7(4):95-98.
作者:林勇 潘樹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