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課程整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王紅麗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
課程整合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課程設計領域出現的一種新趨勢。課程整合的設計思想在我國產生的現實背景之一是我國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實施。2001年我國開始實行“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地方和學校被賦予更多的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自主權,各類地方和校本課程層出不窮,課程門類細、課時壓力大、課程整體效益不高的問題開始凸顯,而課程內容的交叉重復現象也非常嚴重。近十年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迅速發展,全國各省市、區縣、學校競相以地方或校本的形式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健康課程建設方興未艾之際談論課程整合的問題是否為時尚早?毋庸置疑,心理健康課程普遍存在著與國家以及部分地方校本課程內容(課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重合的問題。以課程整合的設計思想進行心理健康課程構建,有利于課程內部的有效整合,建立與相鄰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提升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的質量,也有利于學校整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課程建設水平。
一、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模式構建視野下的心理健康課程整合
(一)整體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課程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一定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體構建視野下開展的,而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教育途徑。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構建視每一位學校教育者為兒童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和積極促進者。整體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味著協調和挖掘學校的各種資源,多維度、多層面、多角度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1],包括: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學校、社會、家庭與自我心理教育的有機結合;心理教育與班級管理,團隊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的有機結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和心育的有機結合。
(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是一種課程設計的思維方式
黃甫全教授(1997)指出,課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學校教學系統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機聯系,成為整體的過程。作為一種課程設計思想,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是挖掘學校教育教學中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相關聯的因素并進行有機聯系,整體構建學校心理健康課程。包括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整合,心理健康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內容與學生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整合等,進行合理銜接、連續過渡、互補互促,促進人的心理素質可持續發展。
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的價值所在
(一)心理健康課程整合的核心價值:有效組織學生的學習經驗
心理健康課程提供關于個體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積極認知、態度和行為技能的獲得,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體育、健康等課程相關領域的學習聯系起來,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組織自己的學習經驗,從完整的角度去統整自己關于自我、他人、社會的學習經驗,把所學應用于現實生活中。
(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是學校教育對人性化教育的回歸
兒童心理發展是學校課程設計的邏輯起點,促進兒童心理發展也是課程設計的目標之一。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是學校教育對人性化教育的回歸,使學校教育關注人、關注人的發展及其生命質量,促進人內在和諧發展。
(三)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注重課程目標的整合,三維目標中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新課程目標整合的結果,有利于在不同學科中促進兒童積極自我體驗、人生態度和良好的心理道德的發展。
(四)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有利于促進教師對兒童的理解,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建設視每一位教師為兒童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和促進者。教師了解心理健康課程內容,在教育教學中有機滲透、融合,能夠促進教師對兒童的理解,根據兒童心理需求進行教學設計,有利于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三、心理健康課程整合的設計原則
課程整合的設計關注的是不同課程間相關內容的有機聯系,不能為了減少學校課時壓力,進行簡單的幾門課程的內容和課時調整,其必然以學校教育經驗的有機融合為核心價值觀,關注有機聯系,整體構建。
(一)心理健康課程建設要作好自身課程規劃,明確自身價值
心理健康課程的建設要遵循課程設計的科學要求,作好課程規劃,深刻思考與研究心理健康課程的價值、定位、性質、原則等基本問題,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綱要要求,確定本地區或者本校課程開發的基本目標。
(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建立在相鄰學科各自價值獨立的基礎上,加強有機聯系
心理健康課程整合旨在通過了解各個學科中與心理健康課程相關聯的內容,通過多種方式建立有機聯系。課程整合的過程要保持各自學科的獨立價值。例如,心理健康課程的根本旨趣在于發展學生心理潛能,促進學生人格健康發展,品德學科則是以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的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盡管在內容上有重疊的部分,但是其課程存在的根本價值有很大不同。
(三)學校是課程整合最有力的管理者、組織者、實踐者
三級課程體制的實施使學校成為真正的課程管理者、設計者與實施者。基于辦學目標,很多學校通過對國家、地方、校本課程的梳理與系統構建,對學校課程進行大膽重構,使課程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
四、心理健康課程整合的多種模式
(一)心理健康課程內的自我整合
1.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的內部整合
進行心理健康課程設計時,要關注心理健康課程目標、內容、課程體系的有機整合。如心理健康課程目標的整合[1],從人格現代化和個性社會化的要求出發,引導青少年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和生存,促進青少年心理的和諧發展。
2.以心理健康教材建設為主導的課程內容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材的編制要研究其與相鄰學科之間交叉、重復、割裂等課程設計問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教材中含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以人教版教材為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依據新基礎教育改革所規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要求,通過大量篇幅,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2]。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自我意識、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幾個大的方面。在心理健康教材編寫中避免與這些教材中心理教育內容的簡單重復,可采用以下方式進行心理教材相關聯內容的設計。
(1)分立式。即保持同主題內容的各自存在,因教育內容設計的側重點不同,為了保持心理健康教材的完整性與主題的邏輯性,對相同主題進行設計,體現心理健康課程的體驗性、開發性、助人自助性等課程設計原則。
(2)聯立式。即同主題內容,心理健康教材要基于品德教材中已有內容進行拓展、深入的設計,在設計時要考慮相同主題在品德教材中的年級段、單元位置,盡可能將其設置于同年級的同月份開展教學,這樣便于學生對同主題內容進行內在統整。
(3)關聯式。在不同主題間可建立某種有機關聯,如品德教材的內容來源于學生生活,以主題性單元教學引導學生開展調查、實踐等活動,在心理教材設計時可考慮相關聯的同時段的教學內容的安排,把心理輔導中所學內容整合到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
(二)心理健康課程整合的學科整合模式
1.“心理—道德”心理健康課程模式的構建
在心里健康教育中是否保持價值中立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內在前提[3],心理健康課程要關注學生心理、道德的發展。“心理-道德教育”有機融合心育與德育,有助于優化學生心理機能、提升精神品質、促進人格和諧[4],是中國教育文化和教育實踐形成的一種新的本土教育形態。構建“心理—道德教育”的課程模式在心理健康課中滲透品德教育可以包括:間接性原則———采取滲透、濡染、陶冶的方式;尊重原則———為學生接受價值觀教育創造平等、融合的氛圍;主體性原則———運用價值澄清法,幫助學生澄清自己的價值觀,作出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最終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2.科際整合課程———綜合課
綜合課程是課程整合的一種形式。綜合課程是把有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內容或問題統整成一門新的學科[5]。組織以心理健康為主題來連接不同學科,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從多重視角了解、處理與心理健康相關的信息和觀點,更全面、客觀地理解知識和解決問題。
3.學科間有機融合———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入不同學科中
(1)挖掘學科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實現課程整合
學校各個學科課程都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點。如語文教學中詩歌、故事、散文等都表達了人們的喜怒哀樂,體現了人們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方式,處理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關系的態度、價值與技巧。藝術課程、藝術鑒賞與藝術實踐能夠治療人們的心靈創傷,是很好的促進兒童成長的手段。挖掘學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點,把心理健康有機融合到學科教學中,能夠提升課堂品位,促進兒童發展。
(2)關注學科教學中心理健康隱性課程的實施
學科教學中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點之外,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質量、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課堂教學氛圍、課堂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等可以作為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給予關注。民主、開放、合作、對話式的課堂教學有利于促進兒童自我意識健康地發展,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4.多途徑的整合———班會、團隊活動與心理教育整合的體會
在班會、團隊會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重要的整合方式。教師應挖掘班級中學生共同關注的心理發展問題或主題,自主開展班隊會活動,促進學生關注自身發展等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自我教育。
(三)學校教學層面實施教師協同工作整合
心理健康課程整合實施的關鍵是教師的整合———協同教學。教師針對學科教學或者教育難點開展教師教學小組、行動研究、教學計劃共享等多種教學協作研究,有利于教師更加有效地理解學生心理特點、心理健康問題,加深教師間的協作與集體反思,在各學科、各主題學習中引導學生和諧發展。心理健康課程整合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深入研究,針對不同的整合模式,需要進行有成效的實踐研究,在這個過程中,課程整合作為一種課程設計思想,關注的是兒童學習經驗的有效組織,提升學校課程對于學生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