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大規模人口流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負擔,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這些問題主要是由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應加強多方面的建設,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
“留守兒童”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就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大部分處于0-14歲,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中的一人或者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的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如人意處,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一)在心理方面
自卑心理嚴重,沒有歸屬感、缺乏安全感留守的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從小缺少父母關愛的人最容易產生這種感覺,他們常常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別人的欺負和冷落,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不信任。而個體早期的這種信任感和安全感的缺乏,會隨著個體的發展逐漸產生一種孤獨、無助的性格,難以與人相處,因而容易產生心理異常,特別是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
(二)在性格方面
孤僻內向,不善交際、缺乏主觀的交流欲望這類孩子往往會缺乏自信心、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善于與人交往,朋友圈較小,性格相對比較內向,有什么事情都憋在心理自己承受,不會與別人分享自己的苦與樂。承受了不該在他們這個年齡承受的東西。而父母雙親都在家的孩子的自信心顯著高于單親及雙親外出打工的孩子,單親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自信心顯著高于雙親外出打工的孩子”。
(三)在學習方面
學習熱情不高,厭學逃學現象嚴重孩子是生性好動,自制力差的一個群體。父母外出打工,在家時間極短。由于缺乏監管,留守兒童自制力不強,缺乏學習的興趣。在學校里,大多數的留守兒童基礎比較差,成績不好,而絕大部分老師都是喜歡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他們關注較多,對成績差的學生則采取責罵、置之不理的態度。留守兒童經常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和關愛,會覺得備受冷落和打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學習的熱情就會逐漸地降低,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出現厭學逃學的現象。農民工外出務工現已成為我國社會的一個現實,并在一定時期內都將是一種常態,因此留守兒童的存在也將成為一個現實,需要我們正視。這一群體逐漸表現出來的各種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都表明了他們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衡和價值觀的開始扭曲,因此對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緩。各級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機構,社會的每一份子都有責任行動起來,盡自己的力量填補這一弱勢群體關愛上的空白,了解他們的心理訴求,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對策
(一)政府方面
①、加快推行戶籍、入學制度改革,協調城鄉教育,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可以與父母一起生活、學習。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在經濟發達、民工集中的地區,實行民工“市民待遇”,讓夫妻雙方均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在農民工集中地區,鼓勵、扶持專門對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社會辦學,適當降低辦學條件的“門檻”,并切切實實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傾斜。②、政府可依據各地特色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吸引農民工“回流”,讓更多的父母愿意回家。引導返鄉農民工從事現代化、特色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活動,鼓勵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以增加產品附加值;發展規模農業、設施農業等新興農業,實現小農戶與大產業、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有效銜接,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使回流農民工可以就地就近就業。③、政府制定相關措施,各級教育部門成立關愛留守兒童愛心小組,大力開展一系列活動,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切實的幫助。
(二)學校方面
①、建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檔案,檔案應包含留守兒童心理測評記錄得分情況。檔案要反映留守兒童父母在何地打工,實時更新的聯絡方式,監護人的情況和聯絡方式,還要包括兒童在學校的全部成長記錄。另外也可以有針對性的設計一些調查問卷,通過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內心所想,檢測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得分情況,以便在出現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時能夠有效解決。留守兒童檔案做到專人管理檔案,及時更新信息。②、學校應安排專人對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關注。在學生間建立留守學生信息反饋渠道,雖然留守兒童可能會不愿意與老師家長交談,可能會選擇向同齡人傾訴。心理思想健康的他們和留守兒童接觸時間長,交流比較順暢,同齡人間的交談大多無所拘束,因此從他們中間可以一定程度獲得留守兒童的信息,這樣一批學生將成為留守兒童和老師家長之間的紐帶,協助老師家長更多的了解留守兒童,幫助留守兒童。對留守兒童較多的班級的班主任,學校要格外注意安排有足夠耐心和愛心,并且經驗豐富的老師擔任,并且對這些老師的代管工作提供條件。③、開通校家合作渠道。父母要多回家探望孩子、加強親子間的溝通和交流。父母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與學校的溝通。與孩子溝通掌握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更要多了解他們的成長情況,父母不僅為孩子提供物質保障,更應該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不但加強與子女的直接溝通,還要加強與子女的老師和監護人的溝通,保持經常性聯系,就孩子的各種問題多探討,多研究,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外界環境,不論是電話還是書信形式,都要經常和孩子溝通,保證對信息了如指掌。此外,離家父母也要多和孩子的監護人聯系,督促他們多關心孩子的內心,從他們第三方的角度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及時掌握孩子狀態,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葉敬忠.關注留守兒童[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王開玉.不一樣的童年一中國農民工子女調查報告[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3]王東宇.影響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5.
[4]段玉香.初中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應付方式及其與人格特質、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D].2007.
[5]王丹妮.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13.
[6]程培霞,達朝錦,曹楓林等.農村留守與非留守兒童心理虐待與忽視及情緒和行為問題對比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
作者:涂小艷 單位:長江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