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英語教學理念之反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反思之一:外語已從一種工具變為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
現在世界上說英語的人越來越多。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澳洲人、新西蘭人、還有一部分南非人、愛爾蘭人等等,都以英語為母語。在某些國家里,英語雖不是本國語,但是作為第二語言使用,甚至竟成為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這些國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菲律賓、尼日利亞、肯尼亞、烏干達等等。
作為國際交往的語言,英語的作用很大。在聯合國,英語是幾種通用語言之一,而且使用得最多。在國際航空、航海和體育界,英語是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在國際貿易中,英語也是最重要的媒介,連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業都要用它。在科技界,英語又是國際性語言。
說英語的人遍及五大洲。
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的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全球化趨勢將在二十一世紀更為凸顯。世界已進入中國,中國已走向世界。人類彼此間的交往隨著國際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方便,越來越頻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須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如果說當今生活在這個“地球村”大家庭的人們有什么共同語言的話,那么“英語”是理所當然的。外語學習、外語教學特別是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正如不少已經考入大學的學子們所說,他們在整個大學的學習過程中百分之七十的精力不是用在自己的專業上而是在外語上。
誠然,語言的本質是工具,但人類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外語已從一種工具變為一種思想,一種知識庫。沒有掌握外語猶如缺乏一種思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知識源泉一樣。多學一種外國語,等于在本來沒有窗的墻上開了一排窗,你可以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風光。十九世紀德國語文學家,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洪堡特說過:“學會一門外語或許意味著在迄今為止的世界觀領域中獲得一個新的出發點。”這話是否說得過頭,可以討論;但語言既是思想的外殼和載體,同時又確有思想模具作用的事實也毋庸置問。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會一門外語,不但是多了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甚至還多了一個頭腦!
從學習者的認知角度來看,因為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認識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種語言也即掌握了一種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而學習另外一種語言就意味著學習另外一種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在當前人們津津樂道于素質教育的話題時,我們更應當看到,外語教學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必然產生重大影響。
當前世界發達國家紛紛涌入中國開辦各種各樣的外語培訓學校,打出各種各樣的誘人廣告鼓勵中國學生到國外去留學,這決不是簡單的“培養外語人才”幾個字所能解釋清楚的。
令人不安的是,有相當一部分從事外語教學實踐的外語教師對語言理論和外語教學理論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冷漠和無知。這對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對提高我國外語教學的整體水平是極其不利的。
反思之二: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位大學畢業生到一家公司求職,公司主管問他懂什么語言,他一本正經地回答道,“IknowEnglish,JapaneseandCplusplus”。顯然語言的定義在現代網絡時代有了變化,它的內涵由于電腦技術的高速發展而擴大了。下面是一封用E-mail在互聯網上發送的英文信。
ok,redden
ugotmyreplynow.kadyismyenglishname,buti''''mnotsureifiwillcontinuetouseitinthefuture.iusedtobecalledcelia,
asceliahasasimilarsoundto...myfriendsplayedtricksonme,ichangeditatlast.
thankuforbringingme‘braveheart’,butidon''''thavetimetoseeitthisweek,cuziwenttoabarbequeintheforestparkandifeelextremelyexhaustednow.
herearemyphonenumbers:hometel:62151540andmygrandma''''stel:64083518.ifucan''''tfindmeinoneofthetwonumbers,trytheotherone.
wishupleasantdreams.
CUL(Seeyoulater)
只要是英文教師都會發現這封英文信中有許多不符合英文語法和詞法之處,但這恰恰是現代網絡通訊中常出現的英文chart方法,它體現了網絡交流簡單、明了、快捷以及用符號和縮寫字母表達意思的特點,是現代人快節奏生活的寫照,更是當今青年們在網上交流的“時髦”英語,這些年輕人大多是大學里的高才生,英語并非“三腳貓”,或許這也就是現代英語變化的方向,你能說這種英語是錯的嗎?
對于網絡,1994年美國的調查表明有一半的孩子認為上網是很cool的事情,到1997年持同樣看法的百分點高達八十八。對此,五十出頭的加拿大社會學家、《網絡一代的成長》一書的作者坦普斯特這么說:“伴隨著數字化媒體成長起來的網絡一代,將會改變未來人類社會的觀念。現在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以廣播模式為主的世界,但是這些網絡新一代的孩子們的生活、學習、娛樂、工作將會使社會的環境更開放、互動和理性。他們在孩子時所掌握的東西將會影響到一輩子的生活狀態。他們才是21世紀的主人。”
蘭達·圖恩以前是一個小學教師,她談起了一段讓她畢生難忘的經歷:“一次,我與孩子們決定搞一次野餐,但是怕下雨。當我跑到窗口看天氣的時候,沒想到孩子們早已登上了國家氣象局的網站。”蘭達·圖恩說,“這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是從來沒有過的。”是的,當我們的英語教師還在用一支粉筆、一本書在課堂上一遍又一遍教學生讀單詞的時候,當我們的英語教師還在費力地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當我們的英語教師還在吃力地翻看字典編寫教案的時候,他們中多數人沒見過“金山詞霸”能如此輕松的查找英文單詞,自動給出發音,中英文對照的例句及同義詞和反義詞;他們中多數人沒見過“Word”能如此奇妙的編輯文章,它可以自動查出你的英文拼寫錯誤和語法錯誤,幫助你自動修改錯誤。在你寫完一篇英文作文之后,可以自動為你計算字數,自動顯示你的作文等級;他們中多數人沒見過“聽霸”中如此豐富的英語聽力教學功能,它能讓學生聽道地的名人演說,觀看原版好萊塢電影片段,進行有趣的聽力游戲,在電腦上和老外面對面練習英語對話;我們的英文教師中更有相當一批人沒見過國際互聯網上如此眾多的英語教學網站和如此豐富的英語教學資料。你想寫論文嗎?你想查找教案實例嗎?你想了解英語教學新動向嗎?你想知道英語課堂教學游戲嗎?這些都可以輕松地在國際互聯網上找到。
可以想見,信息時代的到來對我國的外語教師提出了怎樣的挑戰。國際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使得網絡英語成為現代英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英語教師觀念落后,知識老化,教學手段陳舊是擺在教育戰線面前的嚴峻現實。
反思之三:外語學習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
談起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們的英語教師都有深切的體會。中國城市的孩子們常常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直到大學,學習英語的時間近十年,而最終大多數收效甚微。原因到底是什么?可能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語在中國只能算是foreignlanguage(外語)而不是secondlanguage(第二語言)。這是長期以來,一直被我國中、小學教師所忽視的一個問題。
那么,第二語言與外語究竟有什么區別?它們是同一概念不同風格的用語,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它對英語教學的效果會產生怎樣的作用?
其實,我們知道,second1anguage與firstlanguage相對,而foreign1anguage和non-nativelanguage是與mothertongue和native1anguage相對的。
firstlanguage和mothertongue和native1anguage的共同特點是:(1)最早習得的語言,常常是在家庭環境中習;(2)熟練程度高。語言直覺強。
secondlanguage,foreignlanguage和non-nativelanguage的共同特點是:(1)是一種雙語現象;(2)在掌握的時間順序上次于第一語言;(3)熟練程度一般不如第一語言;(4)習得方式一般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學。
在我國,除了少數民族學習漢語和漢族入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時可以把對方的語言稱作第二語言外,中國人在中國境內學習的其它國家的語言一般情況下都應稱作外語。
首先,在語言環境方面,第二語言與外語有著根本的差別。第二語言學習者一般都有一個比較自然的語言環境。周圍有眾多的該語言的本族語使用者。由于種種原因,他們之間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聯系。同時,由于該語言可能是“官方語言的一種(如英語、法語在加拿大,英語在印度等),新聞媒介、官方文件、廣告等等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比較真實和自然的語言環境,而“外語”學習者一般來說則很難有這樣的語言環境。
其次,從語言輸入來看,第二語言學習者一方面有自然的語言環境,另一方面,如果他通過課堂教學學習該語言,教師的語言程度、同學的語言程度等都給他提供了較理想的“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input),其中包括“針對外國人的談話”(foreignertalk),“教師語”(teachertalk)、“同伴語”(peertalk)等;而外語學習者則不同,他一般不可能得到foreignertalk之類的輸入,由于外語教師語言水平總體上不能與第二語言教師相比,teacherta1k的質量和數量都不如第二語言教學課堂,peertalk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例如,交際教學法在國外提出多年,我們應當如何看?關于這,除學術理論上的解剖和辯論外,還有個可行性問題。幾年前,北京外國語學院辦過一個中學教師進修班,用交際法教學。在結業時,一位中學教師對授課老師說,“你的方法好是好,可是回到原校,我們決不能用同樣的方法教自己的學生,原因是覺得自己的英語水平不高”。PeterMedgyes也說,用交際法,“教師們必須有非凡的才能:是多面手,又懂得高技術,有神仙般的魔力,同時又是個有血有肉的凡人”。據他看,匈牙利的英語教師,由于語言能力有缺陷,已經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學生們除教材內容外還有什么別的需要。(Medgyes,Peter“QueriesfromaCommunicativeTeacher”,inELTJournal40/2(1986):107)
再者,第二語言學習者和外語學習考在影響學習過程的情感因素方面也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第二語言學習環境中,由于第二語言在本語言社團的特殊地位,學習者往往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動機。如由于英語在印度和一些非洲國家是一種影響擇業和晉升的重要因素,學習者的工具性學習動機就很強;再如,在美國和德國,這些國家的語言成為移民和客籍工人減少種族歧視、爭取同等社會待遇和機會的工具,因此他們學習這些語言有著強烈的綜行性動機。所有這些人與中國學生在本國學習外語有根本的差別。這并不是說中國學生缺乏學習外語的動機,但中國學生很少會有對外語學習有更大促進作用的綜合性動機,而且就整體而言,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工具性動機也不十分明確。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外語教學的一個嚴重的缺陷。就情感因素的其它方面而言,如態度、個人性格等,由于語言學習環境的制約,其潛在的對外語學習過程的促進作用也受到極大的限制。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第二語言、外語與母語之間的關系的不同,母語知識對另一種語言知識的習得的影響也不一樣。大家知道,母語交際能力在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會發生正負遷移現象。在歐美國家,由于學習者所要學習的第二語言一般都是與他們母語有著同源關系的語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語言特征使得他們語言能力的正遷移遠遠超過負遷移。與此根本不同的是,中國學生由于所學外語一般是與母語分屬不同語系,文化傳統、語言特征,包括語音、語法和文字系統迥然相異,他們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遠遠超過歐美學生。
最后,由于以上種種原因,第二語言和外語學習者所能掌握的語言熟練程度就大不一樣。第二語言學習者往往能達到nativelike(與本族語者相似)的程度,特別是在言語表達方面,而外語學習者就很難達到相同的程度。
這樣看來,外語教學有著與第二語言教學完全不同的自身的特點,中國學生學習外語更有其特殊的地方。我們要問:盡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越來越多,英語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然而我們的學生中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是對外語感興趣的,有強烈的自我動力的;他們盡管一周有4--6節的外語課,總數加起來,不過4--5個小時,這點時間的外語接觸夠嗎?在45分鐘的英語課上,老師用外語授課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學生能開口說外語的時間又有多少?有多少學生的家庭有外語環境,有多少學生父母懂外語,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或被動接觸外語的機會又有多少?學生在初、高中階段6年中只學習12本英語教材,而他們課外英語閱讀量又有多少?我們盡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外語教學觀摩課,在這些觀摩課上英語教師和學生配合的天衣無縫,聽說讀寫的操練樣樣俱全,加上朗誦,短劇,多媒體演示,教學者為之興奮,聽課者為之激動。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語教學中,這樣的課又有多少呢?這本帳,從事英語教學的一線教師心中應該是明白的,說到底,我們中、小學的英語教學至今大多數仍隨著升學考試指揮棒在轉,跳不出“應試教育”的模式。
中國學生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不泛姣姣者,那么他們學好外語的秘訣是什么呢?從近年來上海外國語大學附中的畢業生情況來看,他們外語基本功非常扎實,進入大學后與普通中學的學生相比,其整體外語能力遠勝于普通中學的畢業生。雖然外語附中對外語教學有著特殊的要求,課時較多,但學生的其它各門功課成績不但沒因為在外語上化的時間多而受到影響,反而超過了其它重點中學的學生,前幾年上海外國語大學附中曾出了一批上海市文理科高考總分的狀元。這當然是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但其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深思。這種外語好,其它功課也差不了;其它功課好,外語卻不一定好的現象,更值得我們去探討。
反思之四:外語教學必須“以人為本”
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已成為現代國際教育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各個教育領域,人們越來越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人們意識到,對學習的最終結果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習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習主體的個性特征。
在外語教學中,在理論上“無懈可擊”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在真正廣泛運用時卻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須研究學習主體,研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質教育上尋根求源。
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習者之間存在著差異。學習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師任意捏成其它的東西。他們各自有獨特的性格、動機和學習風格,所有這些特征都會影響學習者在課堂上的表現。
現在,我們的外語教師終于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外語教學中考慮的重點不再應該是“我們該教些什么?讓我們設計一個大綱、一套教材來教這些內容”,而應該是:(1)促進外語習得的條件是什么?(2)我們如何在外語教學課堂中創造這些條件?
教師的職責一是教給學生知識,二是教給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知識,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是“魚”,二是“漁”,授之于魚,不如教之于漁,外語教學的過程中,“漁”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這遠比簡單地“授之于魚”要重要的多,對學生也有用的多。
反思之五: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文學,可以視為從文化中升華出來的理想的結晶,它象黑暗中的燈火一樣引導人們摸索前進。
一個人,一個民族對文學的親疏態度,是衡量其文化素質的最高一段標尺。
當然,這里所說的文學,是指通常意義上的“純文學”,即閃爍著理想光芒的文學。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詞匯是文化信息的濃縮。對外語詞義的準確理解,需要對外族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識的獲得,一是通過對該族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學習,二是通過對該族語言文學作品的研讀,三是通過對該族文化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的了解。而通過讀原版英文經典著作,是達到這三條的捷徑。
凡是學習過許國章英語的人決不會忘記,在傳統外語教學中,文學占有相當的比重。60年代至70年代,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特殊用途英語)興起并很快成為一種普遍趨勢。有人曾責問,學習Dickens和Shelley等人的作品,對閱讀科技文獻何用之有?70年代后期,文學內容幾乎從外語課中消失。80年代,人們對文學又有了新的興趣。文學在外語教學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與傳統外語教學有了根本的不同。傳統外語教學中的文學教學本身就是一種目的,現在人們更加注重文學教學的作為一種達到某一目的的方法的功能。這一目的就是掌握某一語言的使用技能,然而卻缺少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考慮。學習人文科學可以使人對社會和人生能有正確的認識。
文學教學對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至少有這樣三個方面的作用:(1)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可以為學習者提供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語言輸入;(2)文學作品中集中反映了一個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軌跡,通過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文化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3)經典文學作品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從更高層次上提升人的文化素質,乃至整體素質。日本從1985年開始,就籌劃實施了一項“四合一”人才培養計劃,即在赤膽忠心,報效國家具有健康體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學、經貿、外語于一身。十年來,日本已在培養“四合一”人才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在“豐田”、“東芝”、“三菱”、“松下”、“三洋”等這些馳名全球的跨國公司里,都擁有半數的“四合一”人才,他們個個以通才的能力和風貌,打入各個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反思之六:“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是外語學習者成功之首要因素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學習者的情感控制。近幾十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動機和態度等對外語學習的效果乃至成敗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如何將素質教育理論引入外語教學是當前外語教學戰線的一大課題。外語學習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據《文匯報》載(1993,11,19):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對全市十個區1480名初中預備半和三個縣的1622名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測試和統計分析,發現學習困難學生中有57.8%是屬于動力型困難的學生,其具體表現在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動機和態度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外語教師的教學重點是放在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和考試形式上呢,還是將教學注重點轉移到學生的性格、興趣、情緒等方面的培養和控制?這是,現代教育思想轉變的重大原則問題。事實證明,認為自己“民主、開放、平靜、友好、體貼、樂于助人、聰明、富于邏輯性和快樂”的人,一般來說,其學習外語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與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極大的學習者。另外,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學習者會出現焦慮沮喪煩躁不安等情況,外語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注意對外語學習者情感因素的培養和控制。
外語學習區別于嬰兒學習母語過程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情感”。一般來說,嬰兒學習母語是一個自然的社會過程,學習語言是學習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而外語學習則涉及到角色轉換等諸多的社會心理因素,有時甚至涉及到個人尊嚴、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問題。
對某外族文化抱有好感、向往其生活方式、渴望了解其歷史、文化及社會知識,這是一種十分有利于學習該文化的語言的因素。相反,對某外族文化抱有輕蔑、仇視或厭惡的態度就很難令人想象持這種態度的人能認真地去學習該文化的語言。如果對某一語言抱有好感,對該語言的結構和表達法感到新奇,那么對這樣的學習者來說學習該門外語是一個不斷發現新鮮事物的過程,學習對他來說是一種樂趣,是一種探索;相反,把外語想象得過難,覺得外語表達法別扭,持這樣的態度的學習者必然會對外語學習畏之如虎,學習的效果毫無疑問會受其影響。學習者對學習材料是否有興趣、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是否有興趣,這些都會影響學習者的情緒和學習效果。教師的個性也是學生改變對外語學習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的熱情、活潑、博學多才會對學生和學習內容產生積極的影響。
國外有些研究者根據這些個人因素對外語習得過程影響的方式和程度,通過實驗和對比,描述了“理想的外語學習者”(thegoodlanguagelearner)的一些基本特征是:
(1)能夠適應學習環境中的團體活力(groupdynamics),克服負焦慮和干擾因素。
(2)尋找各種機會使用目的語。
(3)利用所提供的機會練習傾聽針對他輸出的目的語并作出反應,即注意意義而非形式。
(4)通過學習技巧來補充與目的語社團成員直接交往的不足。
(5)至少在語法學習的初始階段,是個少年或成年而非小孩。
(6)具備足夠的分析技巧和接受、區分和貯存外語的特征,并監測錯誤。
(7)具備學習外語的強烈“整體”動機并具有強烈的“任務”動機。
(8)愿意冒險,勇于實踐。
(9)能夠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
從以上九條來看,一個成功的外語學習者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發展,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這一點是和我們當前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理論不謀而合的。
反思之七:語法在中國外語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容忽視
傳統外語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方法是語法翻譯法和聽說法。語法規則的講解和操練成了傳統外語教學的主要內容。隨著交際教學法的興起,語法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有所削弱。到了80年代,有的語言學者公開排斥語法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反對在任何教學階段控制語法教學項目的做法。他們認為,只要在課堂上提供有意義的交際,語法就會被學習者自動習得。受此觀點影響,80年代有一段時期,語法教學曾一度在部分外語課堂消失了。然而,物極必反,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反思,人們終于意識到了削弱甚至取消語法課的弊端,因而又重新思考語法在語言交際以及在外語課堂中的地位與作用。
人類學習任何知識,都企圖在所接觸的事物發展中發現秩序,尋找規律。尋求秩序是人類的一個天性。人的大腦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后,原有的知識系統必然發生重組(restructuring)。學習外語與學習其它任何知識一樣,整個過程是一個發現規律、尋求規律,并對原有規律進行重組的過程。詞義、句法規則和語用知識的重組,無一不在影響著學習者整個外語知識系統的發展和完善。重組過程中,某種知識發展成為一種技巧,又逐漸成為一種常規(routine)。通過實踐,技巧和常規形成了一種自動的(automatic)過程,成為一種能力(proficiency)。
Widdowson(1992)在一次演講中指出,語言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是綜合的,記憶中的詞塊(lexicalchunks);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語法規則。語法在語言中起的是調節性的作用,但是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學語法是不可能真正學會一種語言的。
當然,目前人們重新強調外語教學中語法教學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復到傳統的語法教學模式中去。人們現在更多地強調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語法意識(grammarawareness),但不贊成通過機械的句型操練達到這一目的。外語教學理論研究者們的任務是尋求和設計一些有效的培養學習者語法意識的途徑和方法。他們主要想通過一些由意義的交際活動,使學習者在實踐中感受到語法規則的作用并逐步掌握這些規則。
事實上是,正因為英語教學在中國是屬于foreignlanguage的范疇,大多數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后并沒有多少聽說英語的機會,他們十分缺少環境英語的反復刺激,所以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仍然非常注重語法教學,這一現象越到高年級越普遍,越是畢業班越普遍。那些學習“許國章英語”和“薄冰、章振邦語法”出身的學生,英語功底扎實,閱讀能力強,表面上看他們聽說能力差一點,但實際上他們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語交際環境,如出國深造半年到一年,絕大多數都能說一口標準、漂亮的英語,很快過了語言交際關。
反思之八: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掌握標準問題
外語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目的有多種多樣,語言掌握標準和使用標準就不應該是完全一致的。有些學習者的語言可以用本族語者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對其余的學習者就不一定。
中、小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在語音、語言點和句型教學上往往是無所不用其極,最求最完美的效果,其動機固然可敬,但實際卻是事倍功半。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當提供兩種反饋,一是讓學習者接觸正確的說法,使其自覺改正自己的錯誤;二是直接指出其錯誤,加以改正,這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語法意識”。
比如寫了東西,最好是請老師和專家看看,請英美籍教師看看。可是,在我們國內,要這樣做是有很多困難的。你要練習口語,苦于找不到對話者,寫英語找不到讀者,更難找到修改者和評論者。其實只要多寫寫,自己多改改,不請教別人也能進步。英語小說家SomersetMaugham說,他一輩子只請別人批改作業兩回,其中一回是請臨時聘用的女秘書批改的。美國黎天睦(TimothyLight)教授說,他在香港曾每周出題讓一個中國人寫短文一篇,但是不改。這人倒也聽話,他寫啊寫啊一直寫了一整年,這以后黎天睦拿他的作業來一看,英語居然寫通了。黎天睦說,德國完形心理學家愛談頓悟(insight),他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許多人學習外語最感頭疼的是發音不準,教師為了糾正學生的英語發音錯誤,反復朗讀更正,設計選擇題加以訓練,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正象很多在上海生活了幾十年的外地人一樣,他們鄉音難改,說起上海話或普通話來,人們一聽便知道他是何方人氏。近年來,人們甚至以會說“廣東普通話”為時髦。其實,外國腔的外語不僅是有其生存環境和條件,而且有生存的必要。因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時有些學習外語和使用外語的人往往有意要突出自己的外國腔,以表明或強調自己的身份和特征。在錯誤分析中,研究者們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本族語人不但對過分的外國腔反感,過分地道的外語更加令他們反感!也許過分地道在他們看來是過于裝腔作勢。
我們的外語教學將過多的精力放在了語音、語言點上,無形之中將學生學習外語的注意力引導到語言知識上,而不是語言能力上,其結果必然是“高分低能”。語言學者對學習外語者“錯誤”的本質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其中一些頗有價值的發現包括:
(1)“錯誤”對語言交際中相互理解的影響并沒有外語學習者想象的那么嚴重。當然,錯誤數目的增多,可理解性也就相應減小;
(2)語言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聽話者理解說話者的意圖,這比說話者表達中的“錯誤”有時更為重要。
(3)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詞匯方面的錯誤比語法來更可能影響交際。語音上的錯誤,除非十分嚴重,對交際的影響最小。
(4)語法中,“整體”(global)錯誤比“局部”(local)錯誤更影響交際。整體錯誤指影響某個句子總體組織結構的錯誤,如誤用連詞、主要詞組語序顛倒等;局部錯誤指其影響僅限于小范圍內成分的錯誤,如某一詞尾的省略或某一冠詞的誤用等;
(5)說話者話語的的流利程度,比說話中的錯誤更容易引起聽話者理解上的困難。
(6)一般來說,錯誤引起的“反感”(irritation)主要取決于交際的效果,即對方是否聽懂了你的意思,而不是某種獨立的錯誤。
以上六條對錯誤的分析,是否能對我們外語教學的指導思想和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掌握標準有所啟發呢?
反思之九:現代英語之變化
當我們的英語教師們仍在課堂上反反復復教學生“Howareyou?”之時,他們不知道現代英語中“Howareyoudoing?”更為流行。當我們的學生與外國人交談時,如果還用“Notatall”來回答別人的感謝;如果還用“amotorcar”而不用“acar”;或者還堅持說“Ishouldliketoknow”而不說“Iwouldliketoknow”那么他們的英語未免太過時了。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同樣英語作為人們最廣泛的交際用語之一,更是隨著高科技的迅猛發展而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如果我們的英語教師故步自封,不求進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語言知識很快陳舊落伍,誤人子弟,而且會被時代所淘汰。
“ChangingEnglishinthechangingworld”現代英語的變化,特別是口語方面的變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更因為國際互聯網的形成,人們之間的交際變得越來越簡捷。說話簡單快捷,是現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現代英語在這方面的變化表現為“一字多用”。如,“e-mail”,我們可以說,“Pleasesendmeane-mail.”,但更直接的說法是“Pleasee-mailme.”。如,“quiet”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現在常常用“morequiet;mostquiet”而不用“quieter;quietest”。
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英語詞匯急劇增加,并且我們發現,現代英語詞匯有相當一部分是取得新義的舊詞,如,“input”(輸入電子計算機的數據),“store”(電子計算機的儲存器),“drive”(計算機驅動器)等。
三、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也許是美國對世界政治、經濟影響日益強大的原因,美國英語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們以使用美語和發美國音為時髦。現代英國人非但接受了“baby-sitter,teenager,know-how,gimmick”這些新鮮有用的詞,而且還往往以“fix”代替“mend”,以“scrab”代替“blackleg”,以“date”代替“engagement”,以“baggage”代替“luggage”。
四、口語不斷侵入書面語。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有正式、非正式、書面語,口語,方言,俚語之分,然而當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1、早先說過去分詞一定用“much”來修飾,不能用“very”可是現在“Iamveryinterested(verysurprised,veryupset)”是極其常見的。
2、早先說“wrong”這一類形容詞不能用“very”來修飾,可是現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廣播已經說“Ican’tgoverywrong(orveryastray)ifIdoit.”了。
3、早先說“like”不能做連詞,但是現在有不少人已把它當“as”那樣使用,如“Hecan’tdoitlikeyoucan.”。
4、早先說“dueto”只能用于形容詞表語,如“Theaccidentwasduetocarelessdriving.”。如果用于句首的狀語,如“Duetoheartfailure,hedied.”便認為不對。可是連當今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第二在演講時也采用這種說法。
5、“Sortof,kindof”作副詞或狀語,如“Isortof(orkindof)feltfaint.”。
6、“that”作副詞,如“It’snotthatgood.”。
7、在人名前加上某種頭銜,如“Centre-forward(足球中鋒)JohnSmith,ActressFloraRobson,TrainerVicncentO’Brien,CambridgeProfessorSmith”。早先這種同位結構只見于報刊,口語里是不說的,可是現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廣播里也有了。
8、大量片語性動詞出現了,如“tobuildupsomebody(提高某人聲望),thewingsoftheaircrafthadicedup,towalkouton(背棄)somebody”。
如果我們的英語教師不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堅持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現代英語發展的現狀和趨勢,那么,我們所教出來的學生一旦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他們會發現他們所學的英語是多么bookish(書呆子氣)。
反思之十:英語教師急需更新觀念,學會使用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
21世紀即將到來。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到,21世紀是高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尤其是電腦信息網絡高速發展的大趨勢。世界已經變小了,由于電腦信息網絡高速公路的全球連網和普及,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交際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21世紀教與學不進入英特網是不可想象的。而另一方面英特網將使人類教育進入了“電子教育”時代。
學校是培養“跨世紀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基地。“跨世紀人才”是指懂得外語和電腦操作的人。“復合型人才”是指懂外語,會使用電腦,又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人們又通俗地將“懂外語、會電腦、能開車”稱之為通往21世紀的三張必不可缺的門票。
使用電腦進行“智能化、無紙化、一體化”辦公已經勢在必行,美國微軟公司開發的辦公自動化操作系統包含有中文版的Word(文字處理),Excel(電子表格),PowerPoint(電子幻燈),E-mail(電子郵件),Internet(國際網絡)等辦公自動化軟件,為電腦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鋪平了道路。
讓我們試想這樣一堂英語課吧,這樣的課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不足為奇,在中國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的高級科研報告和學術講座上,在某些大學和一些市、區重點中學的電化教室里都已經可以經常見到。
教師提著自己的手提電腦走進教室,接上教室內的電子黑板(實際上是電子投影儀),打開電腦,教學內容通過電子幻燈一幅幅展現在學生面前。如當教到英文單詞Paris時,教師在電子黑板上打出一幅世界地圖,引導學生從歐洲找到法國,然后再找到法國的首都巴黎,電子黑板上馬上展現出巴黎的城市風光和著名的艾菲爾鐵塔、塞納河。教師輕點一下Paris時,電腦自動給出標準的英文發音。教師輕點一下解說,電腦就娓娓動聽地用標準的英文進行解說。如果你要進一步為學生介紹巴黎,盡可以通過電腦從歷史,人文,科學,文化藝術各個方面讓電腦為你在學生面前展開一幅幅精美的盧浮宮畫卷,展現二戰時諾曼第登陸的戰斗場景。可以想象這樣一堂聲圖并茂的形象的英語教學課,學生必定對巴黎發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從地理位置,城市風貌,歷史文化各個方面了解了巴黎,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學會了Paris一個單詞。
英語學習離不開詞典這個重要的輔助工具。當今中外較有影響的光盤詞典不下幾十種,如《金山詞霸》,《Webster’sNewWorldCollegeDictionary》、《TheOxfordThesaurus》`《超級萊思恩光碟字典》和《Roboword動態英漢詞典》等。將這些電子字典介紹給學生,等于向他們提供了最好的英文教師。學生可以在電腦上隨時查詢學習中遇到的生詞和問題,所有這些電子詞典都具有查詢方便,快捷并能拷貝到你所需要的文件中。有的字典還提供發音指導和測驗功能,幫助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記住更多的單詞。
電腦的普及和使用,使得每個學生的知識源發生了質的變化。原來學生的知識主要是來源于課堂、教師、書本,而電腦將學生和世界信息知識庫連接了起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教師和學生如果將電腦與Internet連網的話,坐在家中的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上海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或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里漫游。可以在家中欣賞世界各地的風光;聆聽邱吉爾的著名演說片段;觀看世界的珍禽異獸,奇花異草;聽著導游的解說到埃及金字塔和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去旅游觀光;通過前蘇聯的間諜衛星照片去俯視倫敦的街區和中國的萬里長城;可以隨時了解世界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和體育等各個方面的最新消息。
教師和學生同在浩瀚的英語世界海洋里漫游,真是趣味無窮!這樣強烈的文字、圖象和音響效果,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習成為學生自我的需要和樂趣。用電腦作為教學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減輕教師勞動強度,更增加教學的拓展性、科學性和嚴謹性。電腦為教師和學生打開了世界世紀之門,提供了最新的信息和知識,為隨時掌握世界最新信息創造了先決條件,課堂教學再也不會枯燥無味了。
嚴格講,21世紀是從孩子到老人,人人都應會用電腦的時代。然而中國人用電腦碰到的最大的困難是對英文、漢語拼音和打字不熟悉,特別是那些年齡較大的老教師,幾十年用筆備課教學的習慣已難以改變。
每一位想學會用電腦進行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教學的教師必定要克服以下幾個難關,才能走上用電腦代替鋼筆和教鞭的坦途。
1、懂英語。盡管電腦商已經推出了各種中文版的軟件,但由于電腦源于西方,即使是中文版的軟件中實際上英文仍無處不在。各種英文的指令和提示,在網絡上查詢信息以及各種電子讀物均是英文的居多,不懂英語的人在使用電腦的熟練程度上和對電腦的利用率上會大打折扣。當然如果你能充分電腦中的電子自動翻譯軟件,這種狀況會大大改觀。
2、掌握漢語拼音。使用電腦教學必然要輸入漢字,使用五筆型等各種字型碼輸入當然又快又好,但要記憶掌握大量的字根和拆字的方法。對于進行非專業文字輸入的人來說,用漢語拼音要方便的多。目前Word中使用的標準智能全拼完全能適應一般工作人員漢字輸入的需要,完全能趕上人們的寫作思維速度。目前在中、小學教師中普遍進行的標準普通話達標測試,規定每個教師必須在2002年取得普通話達標合格證書,更為教師使用拼音輸入提供了更為切實的保證。
3、會英文打字。由于電腦是通過鍵盤來輸入信息,而電腦鍵盤和打字機鍵盤完全一樣,所以熟悉打字和鍵盤操作又是使用電腦必不可缺的技能。雖然目前已經有了通過電子書寫板手寫輸入和通過話筒進行語音輸入的方法,但仍在完善和初級階段。鍵盤輸入仍是電腦信息輸入的主要手段。
4、改變寫作思維習慣。習慣了用筆辦公的人,一開始改用電腦寫東西會變得毫無思路。實際上這種不習慣只是暫時現象,只要堅持下去,很快就會由不習慣到習慣。手中的動作就會和思路連為一體,享受到用電腦的無窮樂趣和方便,從此與電腦結下不解之緣,欲罷而不能。
從以上四點來看,學習使用電腦,掌握多媒體電化教學技術,登上國際互聯網,英語教師是得天獨厚,占盡天時地利,英語教師理當是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能的先行者。
試想不久的將來,英語教師的備課資料均儲存在小小的磁盤和光碟中。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利用多媒體電腦技術相互交流,“自學”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而教師只是學生的指導者和輔導者,有時僅需要告訴學生幾個網上地址,學生和教師就可以通過國際互聯網絡在世界最好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資料館里漫游,詢查資料,聽世界上最好的教師講課。隨著電腦多媒體技術的廣泛使用必將引起學習方式,學習內容以及教育理念的根本變革,傳統落后的教學思想、體制、方法和手段,必將被淘汰。電腦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和電子網絡化將給21世紀的教育帶來翻天復地的變化。
主要參考書目:“公務員之家有”版權所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束定芳莊智象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語言問題探索》王宗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語言學和語言的應用》王宗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國民素質憂思錄》解思忠作家出版社
《90年代美國基礎教育》陳玉琨鐘海青江文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我們從素質教育那里期望什么----素質教育研究之一、二》石歐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按照“三面向”改革中國教育》劉吉1998年9月4日《文匯報》
《酷愛上網的美國孩子們》1998年8月31日《電腦報》
《英語教師用電腦》王旭東楊浦區教育學院教師240進修課程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