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理想中學校音樂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這是一所普通中學,有高中、初中二十個左右班級,學生千余人。
這里有四位專職音樂教師,男女各二。他們都是從音樂專業學校中培育出來的,也具有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基礎。他們的志愿只想一生從事教育事業,并有不斷“充電”的習慣,四個人擰成一股繩,配合得非常默契。
四位教師的鋼琴視奏能力及演奏水平均還不錯,也有一定的中外音樂欣賞能力和理論修養,每人都會歌唱一些藝術性較高的中外歌曲,且感情很深邃,風味較濃郁。他們也能演奏一兩件中西樂器,如提琴、長笛、黑管或二胡、琵琶、箏、揚琴、笛、嗩吶等等。因為各有一專多能的音樂復合特點,故四人常常舉辦音樂會,節目有獨唱、重唱、獨奏、重奏(中西曲目均有),不過多以著名的中外小品為主,易于誘導學生進入音樂藝術的門庭,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浸潤。他們認識到教師的“現身說法”極其重要。
這樣的音樂教師陣營,是校長在聘請教師時心中的一個譜,并不是漫無目的,而是有所選擇,或經過一定時間的考驗后,把合乎條件的盡量續聘。為了教學,不講人情關系,因為辦好教育的核心是師資水平。
除了這四位音樂專業教師外,其他學科的教師中,也有對音樂藝術的特殊愛好及修養的。有的擅于古琴,有的擅于京劇、昆曲或其他地方戲及曲藝(如彈詞、大鼓等等),他們也是學校中搞音樂活動的積極分子,如參加合唱隊、器樂合奏或在音樂會中參加獨唱、獨奏等節目,有的也會在平時對學生進行音樂單項的輔導。實際上,他們也是業余的“音樂教師”,因為琴棋書畫的業余愛好,本身是幾千年來我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在自娛又娛人的過程中來實生活。
學校里有兩大間相連的音樂教室,中間用活動的木板或能隔音的厚幕布相隔,便于必要時兩房打通能容納多一倍師生聽課或聽音樂。因為這里是全校的音樂活動的中心。在平時,則可以兩間房分開進行小型音樂活動,如一間在進行合唱,另一間在進行器樂合奏;或者一間在作音樂講座,另一間則在舉辦音樂欣賞活動。總之,相當靈活。
音樂教室里有能高低活動的五線譜黑板。但不用粉筆,而由教師用按鈕操作或書寫,黑板上就會顯示出音符及文字,五線譜也可任意縮小或放大。所以,稱之為黑板、實際上是極其靈便的電子屏幕。
兩間音樂教室里都各有一架鋼琴,除此,在校內還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又有隔音設備的幾間琴房,平時供學生練習鋼琴用。并有可供四重奏或絲竹樂練習的琴房多間。這些大小不一的琴房也可兼作小型音樂欣賞室,故每一室均備有各種音響設備,如CD機、VCD機、多媒體等等。
在音樂教室及大小琴房里,掛滿了印刷精美的音樂圖片及示意表。如中外音樂家掛圖、中外樂器簡圖、中外名曲曲目簡表、中外基本音樂理論簡明圖解、中外音樂發展歷史簡表------,這些圖片經常更換,使學生不斷地從中獲取知識,以及得到最新中外音樂動態的信息。
大小琴房及音樂教室中均備有常用的中西樂器,以及各樂器的練習曲集及入門指導書籍。VCD中也有指導如何入門的各種技巧手法及誘人入門的簡短樂曲片斷。供學生們自學,必要時也可請教老師指點,或由老師請校長擅長于此的人士作指導。
另有一間“音響資料室”,儲藏著中外樂曲的CD、VCD、DVD、磁帶等等,科學地編了號,并由專人管理(由師生輪流),供師生借去欣賞聆聽,且備有樂曲的簡單介紹及欣賞指南(大部分是音樂教師自己編寫,以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這些資料大多由學校選購來,也有一部分是歷屆校友從國內外來贈送學校,也有家長們捐贈的。熱門的名曲備有好幾種版本(如同一樂曲移植到不同樂器中演奏,或同一樂曲由不同指揮家、表演藝術家等演唱、演奏),至于音樂書籍及樂譜,那更豐富多彩,且備有復印機供學生復印(只收成費)。音響資料室還兼任全校“背景音樂”的播放工作,使全校師生在16小時內始終能聽到優美的中外音樂的小品,短小精悍,輪番播放,讓學生在“一生、二熟、三愛、四迷”的過程中,得到美的滋潤。同時,在長期的接觸音樂之中,又無形中得到了音準感、節奏感、音色感、調性感的滲透,更重要的是“樂感”的無形感知。因為熏陶的力量是無窮的,“耳濡目染,不學而能”,正是藝術教學的良好途徑及方法。當然,在某些學科需靜靜地給學生思考時,教師也可在這一學科教室內外暫時關閉“背景音樂”的播放。
音樂教室里的一角,有幾個櫥窗,里面陳列著中西樂器,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短笛、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圓號、小號、長號、大號以及定音鼓等等,這是學校為師生管弦樂隊的所需而購置的。另一教室的一角,則陳列著古琴、箏、揚琴、琵琶、柳琴、阮、二胡、中胡、簫、笛、嗩吶、管子、鑼鼓等等,這是學校為民族管弦樂隊的需要而購置的。這些樂器有一部分也是校友或社會上熱心人士所捐贈。至于學生自備的樂器,也大多集中在音樂教室里代為保管。至于琴弦、膜片,或其他消耗零件,則由校方供應,某些樂器不慎損壞,簡單的由樂器修理小組在勞技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修理,復雜的則送至特約的樂器修理專業單位修理,他們也每月一次定期到學校里來,為鋼琴調律及整音,所以,這里的鋼琴的音律都是相當準的。
這個學校所以有這些場地和設備,也是校長重視美育所致(還包括繪畫、雕塑、工藝、體育、戲劇等等學校的設備),因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具、教師、教材、教法又是四者不能缺其一的。雖然,學校經費并不寬裕,校長就采取“急需先購、逐步增添”的策略,同時千方百計爭取社會資助。這樣,慘淡經營,積少成多,才有現在這樣規模。但校長并不到此滿足,他還想擴大管弦樂隊及逐步建立銅管樂隊,他還提倡勞技與藝術課的合作,自己動手修理樂器及制造樂器,所以,這里某些樂器(如二胡、揚琴、月琴、箏、琵琶、轉調笛等等)都在師生動手又動腦,模仿加創造中,一件一件地制造出來了(還包括畫具、體育用具等等)。
這個學校的音樂教學方式,充分注意到美育的特點及性能,又充分注意到藝術教學的熏陶性及感染性。因此,它并不按班級集體聽課的傳統方式,而是突出“以欣賞為先導,以活動為中心”的形式來進行。即使唱歌、演奏、音樂基本常識,仍是在“美感”的前提下進行技術訓練。且允許學生能“各選其好、各擇其美”,教師則“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因場地、設備、器材、教師、時間的有限,學校里各班級的音樂課時是錯開交叉的,只有每天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里,才有全校性的音樂活動及體、美、勞活動。這時候,就是全校的合唱、合奏及共同音樂活動時間(如舉辦小型演唱會及比賽),至于大型音樂會則放在雙休日或晚間,地點則在大禮堂。
雖然,音樂課是不考試的,也不嚴格計算課時出勤率,但大部分學生還是興致勃勃地爭先恐后地來到音樂活動場地,來獲取美的享受。所以,一到音樂課,學生們就會各選其好,各擇其美地進行欣賞活動或樂器演奏,或參加合唱、重唱、獨唱、獨奏。只要參加過幾次音樂活動,便會姜太公釣魚直勾子,愿者樂意地自覺參加,并且“乘興而至,乘興而去,明日再來”。音樂教室好如一塊磁鐵,把學生愛美之心緊緊地吸引過來。因為都是“乘興而至”,所以學習特別起勁,進步也極快,這正是心理學中指出的:“凡經過美感的、動過情的、感興趣的印象最深,進步最快”,并且易于促使個性的發展。
當然,也有個別學生因種種原因(如只重視知識課或為數理化爭高分等等)對音樂課不感興趣或不重視,那也不必勉強,并要相信他們會在同伴的影響下,逐步地來參加音樂活動,因愛好音樂藝術本身是人類共有的本性。不過教師仍應再檢查教材及教法中是否尚有不合乎美育本意的成分,設法予以改進。如歌唱教材中是否尚有少情缺意,只有標語口號或概念語言充斥、形容詞堆砌的歌詞,音調無個性特色的千歌一味、百歌一格的共性化因素;如器樂曲教學中只著重于技術而缺乏能引導美感的情況;如只一味灌輸不結合實用的音樂基本常識等等。
因此,合唱曲、獨唱曲、重唱曲、齊唱曲,音樂教師都把關很嚴,除了篇幅較短外,歌詞都是充滿了感情、意境、形象,曲調個性也很鮮明,且大多是專詞專曲的通譜歌曲(盡量避免一曲二詞)。這樣,在能打動唱者內心情感,引起共鳴的音樂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身心上有所感染,情感上有所觸發,去憎恨誰、熱愛誰。即使是政治上很強的、歌頌黨和祖國的,也應該用情感來打動人,而不是以概念來說服人。如朱踐耳的《唱支山歌給黨聽》,句句是情,且塊塊有對比,層層有新意,起伏也很明鮮。這完全是根據音樂藝術的功能而確定,即音樂是表現人們感情的藝術,“以美誘人,以情感人”是它的特性。另一方面“(音)樂者(快)樂也”,它是通過娛樂來潛移默化地感化人的靈魂的。
除感情外,美和形象化的音樂也是引人入勝的契機,如合唱訓練,教師總是以多聲部時值較長的和弦輕聲歌唱開始,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和聲的美(包括樂器),也不一定先從二部合唱再三部、四部分合唱的機械式理解秩序漸進。一開始,也可選用法國佛蘭德作曲家拉索(1532—1594)的《回聲》(八部合唱),這是似難而易的合唱曲,因為生活的聯想(田野回聲),又形象生動,起伏跌宕自然,對比明鮮,使學生興趣盎然,似乎在合唱聲中,大家都進入密林,大有宛臨其境的感覺。這對鍛煉學生想像力很有裨益。
各種聲樂曲,在教材的安排上基本上是中西皆有,且曲曲風味迥異,盡量避免共性化、類型化的音調,以更多的獲取樂曲的個性美。因為藝術是講究“與眾不同”的,同時也可讓學生在感性上懂得中外古今有別,東南西北有殊,收放藏露有異,從而開闊了聽域,增長了知識。對選擇民歌作教材,更應該是曲曲經過詞曲上的加工或改編,并配上多聲部伴奏或改編成合唱曲,但需努力保留民歌的樸實和獨特風韻的要素。應看到民歌風格的多樣性與原始的粗劣性共存,往往有的民歌未經加工難以引起學生們美感。
未經考驗的新創作歌曲一般不作教材,特別是中國人寫西洋風味的歌曲更需慎重對待。對于外國經典性名曲,也要選擇適合學生程度的,填詞或譯詞要非常美,富有詩意并口語化,更要有耐思和“藏一半,露一半”的含蓄性,直來直去,總不是佳作。
所以,四位音樂教師的演唱會,其樂曲及伴奏、歌詞,都是藝術性相當高的中外傳世名曲,短小精悍、耐人尋味、百聽不厭。應該看到這些歌曲是有誘導性的,發人美感,又有誘有學唱的魅力,學生在動聽、動情、感化人后,紛紛要求復印曲譜,借聽音響資料,以及有迫切地請教師作輔導的要求。
在器樂的學習上,音樂教師共同地感到過去注意技巧多,注意樂感及情感的表現少;運用西洋教材多,運用中國民族風味的少。因此,在鋼琴、小提琴、大提琴、長笛、黑管等等西洋樂器的學習上,選用中西兼有的教材,并根據程度,曲曲均配有伴奏,盡量做到曲曲有輕重、快慢、疏密、明暗、高低、漸突的變化及對比,使之有表現感情的因素。在中國樂器的學習中,盡量選用有轉調功能的樂器,在教材中也插入西洋樂曲,讓學生懂得“樂器是工具”的道理。至于傳統樂曲,大部分都有“初、中、高”不同程度的演奏譜,如絲竹曲名曲《三六》,就有“一引、一合頭、一插花、一尾聲”組成的濃縮《小三六》,然后加入“一引、二合頭、二插花、一尾聲”的《中三六》,最后才是《三六》全曲(均可獨立演出)。對琵琶傳統名曲《十面埋伏》,也可以“號角”、“排陣”、“鏖戰”、“楚歌”、“結尾”分割,并稍加適合程度的整理,到最后才演奏十幾段的原曲(這種根據不同程度的名曲教材,在西洋音樂中很普遍,如莫扎特的《星光燦爛》鋼琴變奏曲,初學者用簡單的“Easy譜”,然后進入稍深的《小星星》,最后才給12次變奏的莫扎特原作譜)。
幾人一組,自由結合的獨奏(有鋼琴伴奏)、弦樂重奏、木管樂重奏、民樂小組奏,是每天都會在大小琴房中活動的,學生完全有自由選擇更換樂器及樂曲,以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及“多面手”的培育。因為教師們明確,我們是在培養音樂愛好者,而不一定將來個個都成音樂家。并明確能歌能奏的特色學生只不過是素質教育組成中的極少部分。全面的素質培育是智、德、體、美、勞(技)、創、群及世界觀的綜合。
音樂欣賞課的規模有大、有中、有小,也有個別聆聽。學生自由參加,大型欣賞講座則把兩個音樂教室中間的板壁移向墻邊。所謂講座也只是以聽樂為主,教師插入講解,以幫助理解。欣賞是音樂教學的最重要項目,目的在給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潤和美的知識。同時,在感性上能辨別音樂上的正邪、高下、雅俗良莠、古今、中外等等。使進入社會及接觸社會時,有一種音樂上的免疫力,不致被社會上低俗、庸俗音樂所俘虜,甚或去趨靡爭痂,在精神上受到腐蝕。因為庸俗下流的藝術同樣有潛移默化的熏染功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于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鑼鼓小組在這個學校里有十幾個,因音量很大,都被“封鎖”在裝有隔音設施的小房間內或偏僻之處,使不致影響學校寧靜的環境及鄰近的居民。鑼鼓的音色組合及不同節奏的組合非常豐富,是節奏訓練的良好教材,但都已實行“科學化了”了,即鑼鼓譜均有每項樂器的節奏音符及強弱、漸突、快慢標記,同時又不廢除傳統的“鑼鼓經”。學生都饒有興趣地參加,凡經過鑼鼓練習的人,當他們視奏器樂合奏譜時,反應特別靈敏。不過不大會有長期只在鑼鼓隊里“棲身”的人。
鑒于我國音樂基本知識(樂理)百年來只把世界音樂共性的東西灌輸給學生,而缺少中國民族的個性部分,因此,四位音樂教師的教習都會實行“世界共性加中國民族個性”,并且是結合唱奏實際、化整為零地隨需隨學,而不是系統地集中講解,或讓學生像學數學口訣一樣,死記硬背,弄得枯燥乏味。不過在一定時間里,也有幾次集體參加的系統講座,比較靈活。所謂共性與個性,例如中國調式并不限于大小調,而有宮、商、角、徽、羽五種調式;音階也有移宮式的中國五聲音階及含降si的燕樂七聲音階;含升fa的(傳統)七聲音階,不設導音的自然七聲音階;在轉調技巧上,有中西共有的向宮音上下四五度的移宮,向宮音上下大二度的移宮,至于三度、六度的轉調在中國極為稀見而西洋比比皆是;另如在節拍上,中國尚有“強弱弱弱”、“強弱弱強”、“強強弱強”等四拍子;“強弱強”、“強強弱”三拍子;“弱強”二拍子;每拍均強的“一拍子”;無固定節拍的“散拍子”;有“散唱正伴”的“雙重節拍組合”------。并且舉了大量實例來展示,使學生的知識更全面。至于對極少數學生要求學習作曲法、和聲學的,則在個別輔導時也給予中國風味的旋法及和聲的內容,不過教師在這方面要有不斷學習及研究作前提。
音樂課還常常與戲劇、戲曲、曲藝、詩歌朗誦、舞蹈、武術、藝術體操相結合,并與這些藝術學科的指導教師合作。在“隨需隨學,急需急學”情況下,音樂教師也會在教學中得到一些知識,有些則需要從校外臨時請一些擅于此項的能手來幫助。不過在平時欣賞活動中,也安排一些戲曲、曲藝、舞蹈的內容。在具體活動中,隨著學生的興趣,讓他們邊唱邊演,邊唱邊舞,并可作為音樂會的節目組成內容和形式的一部分。
雖然以培育音樂愛好者為目的,但絕對不能忽略對學生進行美育的根本任務。至于有希望及可能使個別可以培育成未來的音樂家的,要鼓勵扶持,并能得到家長支持,給予時間、物質條件以及在社會上請音樂專家予以指導,但也要防止“只鉆音樂,不論其他”的傾向。因為要在音樂上得特殊的成就,還必須有其他學科的基礎和修養,猶如金字塔,基礎底座越大,其尖端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