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非藝術類院校美術通識課程具體問題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國的高等學校教育,甚至整個從中小學教育開始的教育體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對國家建設有用”的“實用性”專業教育為主,培養的是學生的專業技能,而非真實健全的“社會人”。學校和學生普遍看不到藝術通識類課程對專業學習和今后的就業有什么實質性幫助,學生即便對藝術類知識內容感興趣,也不會選擇投入時間精力去學習?,F如今,國家開始對藝術通識課程這種以往被認為邊緣、無用,甚至“玩物喪志”的學科重視起來。例如我校為從醫學院更名大學所努力做的學科建設工作中,根據國家要求必須具備人文社科類學院,并且學院中要包含藝術類學科,還要在全校范圍內開設藝術通識課程。學校在短時期內根據國家要求開展藝術通識課程教學活動,難免顯得生硬吃力。我在近幾年的美術通識課程教學實踐中體會到下面幾個問題。
首先:課時安排少,課程內容無法展開,考察實踐類課程更加無法開展。非藝術類專業高校學生的專業類必修課程,專業相關的選修課,以及其他國家規定需要完成的課程所占去的課時比例已經相當大,藝術鑒賞類通識課程能夠開設的課時就非常少,以我校為例,僅有一部分大一、大二年級學生有選擇藝術鑒賞課的機會,每學期僅有9次課,并且每學期的學習內容是沒有接續性的。如此少的課時量導致每個階段的課程內容都很難展開、深入,而學生可能感興趣的參觀、考察等課程形式則更無機會成行,實踐課也幾乎無法開設。其二,部分高校教師認為藝術欣賞無法傳授,鑒賞能力不可培養,或者即使掌握一部分也是對專業學習與往后的發展“無用”的,并以自己的觀念影響學生不選修藝術鑒賞類課程。以我的實際經歷來講,我校一些醫藥專業,領導教師有時會要求學生集體避免選修藝術通識類課程,或者避免選修一切人文社科類課程,因為“與專業無關”、“浪費時間”、“虛無縹緲”、“學不會”……有些學生受此類觀念影響而有了一定的自我心理暗示,對藝術通識類課程的學習持消極態度。當學生自行打消了自己對藝術可能具有的興趣,失去了探索與感受的動力,藝術通識課程教學的開展難度就更大了。
二、非藝術專業院校美術通識課程內容的選擇與拿捏是個難題
大部分美術鑒賞類課程教師都會注意到,由于我國學生在中小學期間的美術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缺失,非藝術類高校學生對美術,甚至所有藝術形式的了解近乎空白,所以高校的美術通識類課程教學內容要設定得十分基礎。一般課程內容的設置有兩種:一種以中外美術史為主要內容,按照時間主線來講授中外美術史;第二種則是按照美術作品的風格、類型,它們所代表的藝術觀念和相關的藝術問題進行專題性質的講授。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淺拿捏問題上,其實非常微妙。雖說現今高校學生美術鑒賞的基礎很薄弱,但他們畢竟生活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平時會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到一定的相關資訊與知識,產生過或多或少的知識結構變化以及情感變化,不能夠過于低估他們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由于美術鑒賞類的課程課時量通常都被安排得十分少,所以按照美術史時間主線講授的教師內容往往局限在古代、古典的經典代表性美術作品,忽視了現當代藝術。這點除了課時量不足的原因,也可能包括教師本身對這方面內容的不重視、避免,甚至無心去關注,另一方面即使教師本身十分了解這一塊內容,但他們可能會認為這類觀念化的內容學生理解不了。不過筆者認為,學生在藝術方面的“靈性”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學生目前理解不了此類藝術作品,也要多多介紹給他們,先行作為一種偏“機械”的知識積累,也作為一種啟發式教學內容了解,當學生的見識增長后,積淀水平達到了,也許就會理解這類藝術作品,產生共鳴,甚至產生獨到審美見解。所以,我認為理想狀態下美術鑒賞類課程不僅僅應該介紹作品的作者、它的名稱、創作的時間地點、背景,制作材料,創作所使用的技法,它所歸屬的風格、流派等,還應當注重挖掘作品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與情感,研究和揭示作者創作的目的,意圖表現的內在價值,即使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至少我們在朝著培養學生形成有機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具有獨立自主的審美能力,以及健全人格的方向努力著。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美術鑒賞類課程與美術史課程,以及與單純的美術考古之間的區別。鑒賞類課程應該更多地觀照美術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與內在價值,也就是美術作品被制作的“目的”,理解了作者創作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與價值,也便于理解作者選擇的外在表達形式。
三、當今高校美術通識課程的教學手段與方法豐富卻也產生一定的限制
在沒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時候,美術教師總是想盡辦法把藝術作品的實物、復制品、圖片等帶入課堂進行直觀教學。即使找不到直觀的教學材料,教師也能夠通過有魅力的語言描述引領學生進入美術的世界。自有了幻燈片以后,教學就直觀和方便了很多,通過展示美術作品的圖像進行教學?,F如今多媒體教學正廣泛應用,我們的美術通識課程中,不僅可以利用圖像資料還能運用影音資料,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但產生的一大限制問題是,教師似乎離開多媒體就無法講好一堂美術鑒賞課了。這點也許并不值得我們恐慌,因為教學硬件條件只會越來越豐富。我們也應該更加大膽地嘗試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與調整。盡可能地引領學生走出校園,多參觀畫廊、美術館、博物館,甚至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接受更加直觀的美術熏陶,將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主體,多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促使學生主動進行相關學習與思考。
四、結語
學校教育太過功利,太過注重“實用”技能的培養,就難以培養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個體。高等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將學生朝著知識結構完整,有良好思維習慣以及健全人格的方向進行培養,而不僅僅是具有良好的專業技術和學術水平。更何況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以及良好的思維習慣,人文關懷理念與健全人格還能夠促進專業技術與學術水平的提升。美術通識課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這個不僅僅指專業領域,還有教學領域,不斷探索適合非藝術類院校學生學習美術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拓展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與自主探索的積極性。朝著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具有獨立的審美意識的方向不屑努力。
作者:李元雪 單位:河南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