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藝術史影視史學視角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影視史學屬于史學概念,并不具有歷史分科屬性。在西方史學研究中,影視史學的概念出現的比較晚,作為新的史學研究篇章,成為當前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從視覺文化屬性來看,影視史學與藝術史研究有著共同點,由此,本文在概述影視史學的基礎上,站在影視史學的角度上,對藝術史進行探析,為二者之間學術聯系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藝術史;影視史學;研究
通過對藝術史的研究,可以促使人們感同身受,呼吁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使人們的靈魂受到啟迪,升華人們的精神,而這正是藝術史的特殊性及美麗所在。從影視史學的角度出發,更加凸顯出藝術史的視覺文化屬性,培養人們對藝術史的興趣,充分的發揮藝術史感染人們情緒的作用。
一、影視史學概述
所謂影視史學,是指在表現歷史和人們對歷史的見解時,利用視覺影像和電影話語的手段,與歷史影視的研究的并不相同。在西方史學研究中,影視史學出現的比較晚,影視史學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海登•懷特1988年發表的“Historiographyandhistoriophoty”文章中,而首次將“historiophoty”翻譯成影視史學的學者為周梁楷先生,內地學界在1996年由張廣智將這一概念引進,并發表了相關的論文和專著[1]。懷特認為,書寫史學與影視史學從信息制作的方式方面看,二者是相同的,但從表現媒體來看,二者并不相同,書寫史學表現的媒體為書刊、報紙,而影視史學表現的媒體為視聽媒體。衡量影視史學時,并不能以書寫史學作為標準。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影視史學,亦或是書寫史學,均歸屬于大眾傳媒范疇,目的在于傳播信息,由此看來,影視史學是能夠表現歷史的。在影視史學的研究中,其整套的方法論體系為核心性的內容,也就是說,研究的關鍵在于通過視聽媒體如何的將歷史及對歷史的見解表現出來,由此也說明,歷史影視并非是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現階段,學者在研究影視史學的真實性等問題時,現存的歷史影視為研究的立足點,但在確立影視史學時,應將歷史影視摒棄,原因在于歷史影視并非是影視史學。
二、影視史學視角下的藝術史
藝術史的研究一直是藝術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由于藝術史與影視學的圖像語言特性相同,因此,在藝術史的研究中開始引入影視史學的概念。通常認為,現存的最早的書寫藝術史文本為《名人傳》,該書由瓦薩里所著。中世紀之后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眾多的藝術家,今天的學者們了解這些藝術家的可能主要途徑就是《名人傳》,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名人傳》的真實性及可靠性非常高[2]。然而,《名人傳》并非是完全的實錄敘事,瓦薩里在撰寫的過程中,將自身的主體意識融入其中,而且書中的描述語言隨處可見文學性。《萬世千秋》拍攝于20世紀50年代,由好萊塢進行,屬于史詩性的電影,但藝術史家在觀看電影后即可發現,《萬世千秋》的原形就是《名人傳》。實際上,不僅《名人傳》如此,歷史檔案的記錄者在記錄歷史事件時,都會或多或少的加入一些個人主觀意識。因此,無論是影視史學或書寫史學,再現歷史和表達歷史時,主觀情感都無法避免。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如果主觀意識并未對科學性產生影響,那么研究結果并不受到影響。以《萬世千秋》和《名人傳》中的米開朗基羅繪制天頂畫為例,電影中展現了兩個場景,一個是教皇不斷地催促米開朗基羅快點畫完,一個是米開朗基羅掉落腳手架,而這兩個場景《名人傳》中均有描述,不過,第二個場景出現在《名人傳》中米開朗基羅畫《最后的審判》時,盡管電影的表現與文字的記敘出現偏差,但在研究米開朗基羅天頂畫創作時,結果并不受影響,而且印象更為深刻[3]。不管是書寫史學還是影視史學,目的在于將史學的文化價值及藝術性展現出來。《關于歷史與話劇》為茅盾的著作,他在文中提到,藝術虛構歷史時,歷史的真實性不能改變,這是藝術虛構中所必須要堅持的原則,換句話說,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虛構出來的人和事在當時是可能出現和發生的,比如《萬世千秋》中展現了米開朗基羅與某位女性的情感,可能女子是導演虛構出來的,但在對米開朗基羅創作的藝術性研究時,并不會受到影響[4]。實際上,藝術史內涵的真實性復雜性極高,僵化的認為藝術史是某種形式的,或反映外界現象,那么在編纂或書寫藝術史時,反而會出現偏頗、虛假等問題。在影視史學中,藝術性蘊含了其科學性,這種科學性經過提煉和刻意營造而成,刻畫人物和社會現象時,并不會完全的照搬歷史原型,而是經過藝術性的加工,成為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和社會現象,因此,藝術史影片中,藝術史的人物和時間并非簡單再現,經過刻畫之后,賦予其藝術生命,形成藝術感染力。關于影視史學的真實性以及藝術史的藝術性,當與歷史及時代精神相符合時,既找到了二者之間聯系的關鍵點。影視史學布局時,從整體出發,并詳細的描寫局部細節,將當時歷史社會的文化及精神表現出來,而這正是影視史學最為重要的地方,因此,懷特說過,歷史影視當中,可以與客觀的歷史不完全相符,但歷史精神必須要一致。影視史學的概念出現之后,學者們重新定位了書寫史學,學者們認為,探究通史和一般史學時,影視史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在研究具有視覺文化屬性的藝術性時,研究價值更大。一直以來,主要依靠紙和筆來研究藝術史,這這方式屬于靜態的形式,而影視史學出現后,藝術史的再現以動態的方式展現出來,具有非常強大的藝術性,比如電影《紅磨坊》、《梵高傳》等,加深了人們對藝術史的印象,并促使人們感受到不同的藝術魅力。
三、結論
站在影視史學的角度來看,藝術史的再現及研究變得更加的生動,不但可以加深人們的印象,還可以促使人們更好的了解歷史,提升人們學習和研究歷史的興趣。
作者:周開婭 單位: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
參考文獻
[1]李倍雷.藝術史學與藝術學理論的學理關系[J].民族藝術研究,2015,(03):9-17.
[2]伍維曦.歷史學、藝術學與音樂史學——音樂史研究中的歷史學視閾及其與“藝術史學”的關系[J].中國音樂,2012,(01):153-162.
[3]高振平.論藝術史的影視形狀[J].學術探索,2012,(06):95-99.
[4]赫云,李倍雷.中國藝術史學的體例與結構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