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實驗影像與電影藝術的關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試圖通過對實驗影像概念及發展進行溯源,簡要討論它與電影藝術的親緣關系及相互影響。
關鍵詞:實驗影像;電影藝術;新媒體藝術
“影像藝術”英文“videoart”,其最初指60年代,藝術家采用便攜式磁帶攝影機制作的錄像作品。當代的‘影像藝術’,其技術與藝術理念發生著變革,早已超越了本義,不斷與行為、表演、裝置、互動、新媒體藝術結合,有著極強的先鋒與實驗性,其涵蓋了所有動態視頻或靜態圖像不同形式的作品。新媒體藝術家劉旭光對其界定為:“一切流動的影像都可稱為‘實驗影像’,從美術史角度看,從有研究材料,拼貼藝術以來不斷增加畫面的高度,然后走出畫面,走向空間、走向大地,行為、影像、裝置交互、互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整個是新媒體的發展過程,已成為一種主流藝術語言,影像的滲透力要強于其它藝術媒介。”影像文化已成為日常生活的物質力量,其商業和藝術價值不斷凸現,實驗影像是伴隨著電影而生,其技術原理和制作設備與電影藝術不可分割,它對電影的發展有極大影響。相比較而言,主流電影更具大眾娛樂性,注重于故事敘述;而實驗影像在藝術審美和技術表現上,更具先鋒實驗性,注重于形式創新或思想傳達,打破了傳統電影美學觀念,在影像記錄的本質特性、現實美學、傳遞方式、表現手法、媒介跨界等問題上探索得更為深刻。
一、國內實驗影像發展現狀
近年,新媒體藝術已成熱門,藝術家或是熱衷于影像本體研究,亦或熱衷于影像技術表現,再或是熱衷于影像美學觀念的繼承與革新。從國內實驗影像形態來看,它繼承發展了電影百年來各階段的藝術樣式,大致可劃分為三類:一是對百年影像觀的繼承,將實驗電影表現手法運用于創作中,強調影像技法的實驗與技術性,如早期的故意失焦、晃動、意識流、膠片刮痕、老電影風格等,無論是通過影像觀念還是技術上刻意使觀眾注意力疏立于影像的拍攝、剪輯等技巧方式;二是強調影像本體記錄性質或偏向現實美學探討,通過直接記錄傳達思想;三是強調創作者主觀感受,通過媒介形態融合,在表現形式與概念、互動與交互、藝術時空上實驗,根據創作者的視覺經驗表達藝術認識,或是對視覺可能性及媒介相互關系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創作者采用何種方法,它已成為當代青年藝術家們熱衷的個人表達形式。
二、實驗影像的發展脈絡
實驗影像與電影二者本同源,都以視覺畫面為中心,它屬電影的特殊類型,一般情況被劃為藝術電影范疇。縱觀其發展脈絡,從藝術理念、技術革新及制作方式變化來看,它有三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在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其依靠傳統膠片為媒介,可看作實驗影像的實驗電影膠片時代;第二階段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電視繁榮及便攜攝影機的普及,磁帶成為主要媒介,可看作實驗影像的磁帶時代;第三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后,作品依賴于數字技術,在媒介的表現形式與創作手法、藝術觀念的繼承與變革上都有較大變化,可看作實驗影像的數字時代。這一劃分筆者通過媒介的變化,只談相對并無絕對性,而實驗影像的發展,各藝術流派及文化理念對其產生過重大影響,特別是后現代主義思潮,其創作內容、手法、表現形式都極為寬泛,呈現出多元融合的泛藝術特征,鑒于此,筆者本文只梳理實驗影像在技術媒介變化下的發展脈絡。
1、膠片時代的實驗電影階段
二、三十年代,由于社會文化和藝術思潮的影響,實驗電影在歐洲快速發展。此時期,電影理論家積極探討電影本體問題,追問其藝術地位,大量借鑒其它藝術門類諸如戲劇、繪畫等,并與之區別。諸多先鋒藝術家有著不同主張的藝術流派相繼出現,如先鋒電影、印象主義電影、抽象電影、立體主義電影等,它們雖有不同藝術主張與創作偏向,但也有極相似的關聯:即主張反對電影敘事,提倡以純藝術、純視覺方式制作電影,提出“形式電影”、“光的電影”、“視覺音樂”等概念。早期以默片為主,畫面重要性使得它與繪畫存在本質聯系,眾多藝術家從繪畫領域引進如印象主義、抽象主義等藝術主張到創作中,其影像觀更多是把靜態畫面轉向動態畫面,換言之,早期實驗電影的表達是動態的美術。如法國立體主義電影代表人費爾南.萊熱的實驗電影《機械舞蹈》,由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面形象構成,如帽子、白色圓圈、三角形、來回擺動的球體、棱鏡分射出的光線等,畫面被處理成立體主義繪畫風格,講求視覺性和節奏感。30年代,電影中心漸由歐洲轉向好萊塢,敘事成為了主流模式,相應建立起更符合敘事的視聽語言系統,實驗電影轉向學院派和先鋒派。直到四、五十年代,卻在美國快速發展,在繼承歐洲實驗電影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手法基礎上,對影像敘事的可能性大膽探索,主要在視聽形式、敘事方式和內容本身三方面。五十年代末,如亞當斯•西特尼首創出結構主義實驗影片、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作品題材和技法上的大膽與先鋒、實驗電影大師斯坦•布拉奇治對影像敘事的謹慎及題材技法的先鋒表達等,其影像被看作是“地下電影”,漸漸形成一場聲勢浩大的美國“地下電影(undergroundfilm)”運動。此時,影像以膠片為傳播媒介,通過不同藝術流派與創作觀念的推廣,其逐漸上升為一種文化藝術理念。
2、磁帶時代的錄像藝術階段
錄像藝術的起點一般被認為是1963年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準使用索尼便攜攝像機在出租車上拍攝的紐約第五大道街景及咖啡屋影像,他結合電視屏幕組合的裝置藝術《光影教皇》,被看作是拉開了錄像藝術的序幕。此時的作品,更多融合各類流行文化和先鋒藝術觀,如電子音樂、波普藝術、激浪藝術等都能在作品中找到相應形式,錄像藝術成為一種新的表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其主題擴展到各類社會文化熱門,它不僅關注視覺畫面、技術、創作手法等傳統實驗內容,更把傳播本身看作自身創作主題,關注傳播的公共性、電視文化等問題,使得磁帶時期的錄像藝術表達上,更具有現場性、裝置、行為和互動的特征。60年代到90年代,磁帶技術和便攜攝像機的普及,影像藝術創作一方面因制作方便簡單走向個人化、私密性,另一方面它也突破了傳統實驗電影的表現,關注傳播本身,在藝術表達上與裝置、行為等藝術緊密結合,注重傳播者、傳播媒介與觀者間關系的探索。
3、數字時代的新媒體藝術階段
90年代互聯網的崛起,影像藝術進入了數字時代,它與裝置、互動技術、網絡技術、劇場和音樂演出廣泛結合,成為受時代追捧的新媒體藝術,其制作媒介依托數字技術,美學理念延續和繼承了各時期美學觀念,更繼承了影像的前衛實驗和先鋒精神。新時期藝術家是科技產物的獲利者,通過互聯網、CG等先進設備與平臺超越了傳統影像的表現,虛擬影像的強視覺沖擊,更多展現了影像藝術與先進技術的結合。可說,新媒體藝術已模糊了傳統和現代藝術媒介的界限,成為了藝術發展的先鋒,更因其媒介特性使其表現上兼具綜合、互動、擴展的特征。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新媒體影像技術,結合投影和三維技術,以動態影像展現了《清明上河圖》。隨著技術的發展,它在不斷的挖掘影像視覺表達的可能性,不斷凸現商業和藝術價值。
三、實驗影像與電影藝術的關系及影響
實驗影像的媒介從膠片、磁帶、數字技術發展到從實驗電影、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的形式,它作為藝術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思路轉變:即從美術與電影的創作、完全獨立存在的現場裝置藝術、與所有藝術門類跨界融合的綜合藝術,它的發展和形式內容不斷變革,就如同探險途中走在最前面的探索者,其宗旨在于求新、求變、求怪;反傳統、反理性、反文化,試圖建立一個打破傳統束縛的體系,總是帶來新藝術樣式和創作思潮,筆者認為這也許是它存在的意義所在,它不需要像主流電影更偏向大眾娛樂性,反而注重藝術情感和思想的表達,創作技法和內容上的大膽革新,給電影藝術帶來更多影響與變化。
1、制作觀念與創作的影響
實驗影像前衛先鋒的理念給電影制作帶來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它使電影語言向多元化演變,如拼貼、組接、解構等手法在電影敘事中常被運用,如影片《弗里達》,導演大量采用人物動態表演結合靜態圖片拼貼方式;另一方面,它使電影向邊緣擴展,如真人結合數字動畫、多屏分割等手段在電影中也是常被運用。
2、視聽風格與技巧的影響
實驗影像的視聽風格、影像技巧一向大膽,如光影、時空、敘事結構的探索,這對電影藝術同樣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90年代曾一度風迷于形式表達,諸如《羅拉快跑》、《低俗小說》、《暴雨將至》等片子采用復雜敘事結構,形式讓人耳目一新。其實早在四十年代,美國實驗電影人瑪雅•黛倫的《午后迷惘》,最早開始采用此類復雜敘事,主要展現一個女人在午睡時的五次經歷同一事件,這與90年代的多線索復雜敘事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3、觀看與傳播形式的影響
實驗影像對電影的觀看傳播也有重要影響。一方面,它使電影的觀看播放方式從單一走向多樣化,電影的傳統觀看播放是觀眾聚集影院,而如今可隨時在PC端、手機、電視、移動屏幕上觀看,且它更為便捷隨意。另一方面,它使電影的觀看播放從傳統的單向走向互動,電影的發展也更偏向不斷滿足觀眾的個人體驗需求,從而催生互動電影的研發。
四、結語
實驗影像不僅技術、設備、工藝方面進行革新,其對影像題材、主題內容、視聽風格、音響等方面也先鋒性運用,如今大量廣告、MV及電影廣泛吸收其創作觀念與表現技巧。實驗影像與電影區別在于,主流電影以故事敘事為主,傳導觀念或理念為第二目標;而實驗影像則以情緒和理念先行,敘事只是輔助手段,甚至是反對敘事。盡管如此,實驗影像和主流電影藝術是相互影響,二者有著共性特征,又有著差異性。
作者:李龍蓮 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國實驗影像發展重在對“本體”問題的研究——劉旭光訪談》,張敏捷,《ART概》2009年12月刊
[2]《實驗電影與新媒體溯源》,李四達,《電影藝術》2008年02期
[3]《當代實驗影像藝術的研究與探索》,胡玉寶,武漢科技學院報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