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周期理論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學者對經濟周期的研究也逐漸深入,提出了很多理論和思想。隨著我國經濟融入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西方經濟學對我國的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本文對我國經濟周期理論的發展做出總結,并研究了經濟周期的特點。
關鍵詞:經濟周期理論,發展,特點
我國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主義經濟周期問題一直諱莫如深。直到改革開放后這一課題才得以展開,我國經濟周期的討論才熱烈地開展起來。改革開放,尤其是1985年以來,我國學者對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興趣大增,取得了很多成果。
1984年和1985年,我國經濟超高速增長之后,開始出現滑坡,烏家培和劉樹成等人最早把社會主義經濟增長有沒有周期波動作為一個重要課題提了出來。劉樹成首先論證了中國的經濟周期。同時,杜輝也發表了論證前蘇聯社會經濟增長的長波運動和短波運動的論文。宮著銘第一個運用經濟計量方法,為我國建立了一個供給模型,測算了波動指數,較為系統地論證了我國的經濟波動。這場始于1985年的理論大突破,為我國經濟周期理論的研究打開了一扇大門。
我國經濟周期的劃分
研究經濟周期,首先要明確我國從建國到現在經歷了幾個經濟周期。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們的劃分基本上是相同的。
施發啟(2000)用轉折點檢驗和自相關系數檢驗的方法對經過平滑的數據進行統計檢驗,得出的結果證明了我國經濟增長率確實存在周期性波動,而且周期長度主要為四到五年。根據從波谷到波谷可以將我國GDP增長率劃分為九個周期:1953—1957年,1958—1961年,1962—1968年,1969—1972年,1973—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9年。
劉樹成(2000)的劃分除了最后一個周期是1991—1998年外,其余的與施發啟完全相同。
劉恒和陳述云(2003)完全采納了上述對我國經濟周期的劃分。
有一些學者對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的經濟周期進行了劃分?;葭?1998)認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歷了四個經濟周期:1976—1981年,1981—1986年,1986—1990年,1990—1996年。黃桂田(1999)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4次經濟周期: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和1991—1999年。
由此可見,學者們對建國后經濟周期的劃分問題已經達成了共識。
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特點
周期長度極不規則,但是有逐漸變長的趨勢;周期發生頻率高。我國經濟周期的長度長短不一,長的達9年(1991—1998年),短的只有4年(1958—1961年,1973—1976年),平均長度5.2年,離差為1.7年。改革開放前,我國1955—1976年按照“谷—谷”法劃分的5輪經濟周期的平均波長為4.2年,改革開放后,我國4輪經濟周期的平均波長約為6年。
波動幅度較大,經濟周期呈現收斂趨勢。振幅最大的達到48.6%,最小的也有6.4%,平均振幅15.0%,離差為13.7%。
劉恒、陳述云(2003)認為,我國1953—1976年的5輪周期波動中,有3輪為古典型周期,即在周期的谷底,國民經濟的主要指標為負增長。從1977年到現在的4輪周期波動中,年度GDP增長率都沒有出現絕對下降,而僅僅表現為增長率的下降。這說明,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經濟周期是在相當顯著的波動過程中展開的,1978年前的波動標準差達到10.48個百分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周期的波動性開始變得平緩起來,1978年后的波動標準差為3.01個百分點。我國經濟周期已經由改革開放前的古典型轉變為改革開放后的增長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增強,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以國有企業預算約束硬化和稀缺資源在國有與非國有部門之間的優化配置為主要內容的微觀經濟主體的市場化進程,在市場化的過程中,我國經濟波動的微觀基礎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在削弱轉軌型波動的同時使成熟的市場經濟波動逐步表現出來。
從經濟周期波動的波形看,我國經濟周期實現了由非對稱性周期向對稱性周期轉變。1996年之前,我國已經實現的經濟周期大都是非對稱性的,即經濟周期中呈現出經濟增長率的緩升陡降或者陡升緩降的非對稱過程。這些非對稱性表明經濟增長速度沒有接近或者沒有穩定在自然增長率水平附近,經濟增長率變化的突發性較多,即出現過經濟增長的“”和“急剎車”等奇異行為。我國經濟實現“軟著陸”以后,在1996年至2002年的經濟周期當中,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水平的態勢,這意味著經濟周期的對稱性正在逐步恢復,預示著未來經濟周期將以穩定的增長速度進行對稱性波動。
我國經濟越來越受國際經濟的影響。實行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波動與世界經濟波動的相關性日益顯現。張兵(2006)以我國經濟周期的劃分為標準,通過計算皮爾遜相關系數和斯皮爾曼相關系數的方法,說明了中美兩國1981—1986年、1986—1990年、1990—1995年以及2001—2005年的經濟周期波動具有較強的同步性。中美經濟出現同步性的原因是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明,兩國之間日益緊密的貿易和直接投資聯系是同步性的基本傳導機制。秦宛順、靳云匯和卜永祥(2002)采用HP濾波的方法對不變價格水平的美國、日本和我國季度GDP進行處理,計算了中美和中日周期波動之間的相關系數,得出的結果表明,中美經濟周期的聯系為弱相關關系,中日經濟周期的關系為負相關。但是任志祥和宋玉華(2004)認為,由于我國經濟的開放度較低、匯率機制實質上是固定匯率、資本帳戶實行管制再加上中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內需拉動、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份額相對較小等因素,中國經濟周期與一些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經濟周期的相關性仍然較弱。中美經濟并不存在周期性的衰退和復蘇的同步性。
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
(一)投資波動
梁軍(2000)認為,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受到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影響。在這三個因素中,投資又是最直接的因素。在我國,投資是國家控制社會的經濟資源、指揮經濟活動的最重要手段。比如,1977年,投資增速開始回升,達到4.65%,1978年達到21.96%,有力地拉動了當年的經濟增長,形成了一個經濟周期的起點。隨后,投資增速下降,1979年和1980年只有4.58%和6.65%,到了1981年跌入谷底,投資出現負增長。1982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達26.64%,經濟增長加快,投資增速其后逐年回落,1983年是12.62%,直到1985年出現投資高峰,經濟回升,投資增速高達39.39%。
劉金全(2003)利用我國1992年第一季度到2001年第四季度數據,研究了我國投資波動性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聯性,得到三個基本結論:在水平值和波動成分上,經濟增長率與投資率和投資增長率之間沒有顯著的格蘭杰影響關系,但是它們的趨勢成分之間存在顯著的雙向格蘭杰影響關系,這意味著投資和產出之間仍然存在長期的均衡聯系,投資波動是誘導經濟周期的重要原因;投資率和投資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存在方向上的差別,存量水平上的投資率增加并未顯著地促進經濟增長,現階段實際產出中的投資品成分也未明顯膨脹;流量成分的投資需求增加作為GDP的統計成分形成了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投資需求仍然是擴張總需求的主要對象;投資波動具有一定程度的增長率“減損效應”和“溢出效應”,最優投資路徑應該具有一定的光滑性。如果頻繁地擴張投資或者抑制投資,都會具有一定的社會成本。
李延軍、金浩、王競和高素英(2003)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經濟波動的成因,認為從總體經濟的構成來看,第二產業主要是工業波動是造成經濟波動的主導力量,從社會需求來看,最終需求的增長以投資拉動為主,因此投資波動是引起經濟波動的最重要因素。
(二)制度沖擊
胡鞍鋼(1994)利用二階自回歸動態方程模擬政治動員的沖擊影響,其結論認為,黨代會具有很強的政治動員作用,經濟的擴張與歷次黨代會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與人代會也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杜婷、龐龍和楊燦(2006)運用經濟計量方法對制度沖擊改變我國經濟周期特征進行了檢驗,并通過市場化程度、非國有化水平和開放度三個制度沖擊變量檢驗了其與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相關性,其結論證明在我國受政治背景的影響而出臺的重大的經濟制度改革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而深遠,制度變動沖擊對經濟的周期變動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較大的決定作用。
(三)總需求沖擊
施發啟(2000)認為,在改革開放前后我國經濟波動的原因相同。改革開放前,由于物質產品短缺,我國經濟增長波動主要取決于總需求的波動??傂枨笥赏顿Y需求和消費需求構成。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一直實行高積累低消費的政策,因此總需求的波動主要取決于投資需求的波動。改革開放后,雖然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總需求波動,即總需求擴張導致經濟增長加速,但是瓶頸產業和高通貨膨脹的約束又使得經濟被迫調整,經濟增長回落。引起需求擴張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低和工業化階段還未完成,并且需求擴張呈現明顯的階段特征。
(四)我國經濟周期的特征事實
簡澤(2006)考察了1952—1999年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統計規律性,概括出我國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的特征事實:我國經濟波動具有持續性,只是到了2—3年后才表現出回歸趨勢的傾向;所有的變量都呈現出顯著的周期性波動,但波動程度存在差異,消費、資本存量、就業和一般物價水平的波動小于產出波動,而投資、政府收入、政府支出、進口、出口和貨幣供應量的波動遠遠高于產出波動;總需求的組成部分、就業和全要素生產率與產出共變,并表現出強烈的順周期性,資本存量領先于產出的變動,而是工資則滯后于產出的波動;貨幣供應量和一般價格水平是反周期的。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征事實與其基本相似,只是我國周期波動的幅度大大高于西方發達國家。
呂光明和齊鷹飛(2006)采集了23個主要宏觀經濟變量數據,運用CF濾波,分解得到他們的周期性成分,得出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征事實。資本形成、財政支出、進口、出口、價格水平和M0的波動性大于總產出的波動性;從業人數、全要數生產率、消費、國內貿易、通貨膨脹率和名義工資總額等的波動性小于總產出的波動性;勞動生產率的波動性與總產出的波動性大致相同。從業人數、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消費、資本形成、財政支出、進口、出口、國內貿易、名義工資總額、價格水平、通貨膨脹率M1是順周期的;M0和價格水平是逆周期的。
綜上所述,雖然有人反對社會主義存在經濟周期的觀點,但是經過尖銳的爭論,學者們進一步認識到:“波動是必然的,周期是不可避免的。波動是指事物運動的非直線性,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呈波浪式發展狀態前進的,否認波動,就是否認了辯證法;周期是指事物在時間上、樣態上有重復的相似性,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否認周期性就是否認了規律性?!?/p>
經濟周期是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必然出現的經濟現象,是社會生產率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與社會制度沒有必然的聯系,不會因為社會制度的更替而隨之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周期與社會主義經濟周期的不同之處是社會主義經濟周期不會像資本主義經濟周期那樣表現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社會主義再生產所要求的比例平衡也不會通過經濟危機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