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電子商務對貿易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關鍵詞:
Abstract:
Keywords:
隨著國際電子商務的發展,人類貿易活動的基礎,將不再是對產品的擁有量,而是對技術和知識的擁有量,國際電子商務利用電子信息技術解決向題,創造商機和發掘利潤空間,對于以全球為市場,以世界各國之間商品和勞務交換為特征的國際貿易而言,則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它使復雜的國際貿易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同時國際電子商務應用在國際貿易中.使其優勢更加充分體現。
一、國際電子商務的興起
國際電子商務在20年前商貿界開始積極推行電子數據交換的時候就產生了,電子數據交換(簡稱EDI)最早起源于60年代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為企業內部制定了電子數據交換標準進行企業內部管理。到70年代,美國汽車等行業制定了行業EDI標準。80年代以后,將其應用于貿易后,被稱為無紙貿易,將國際貿易中買賣雙方的商業文件以標準格式進行傳輸,大大地提高了單據處理速度,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和競爭力。90年代以來,在因特網上出現了日益廣泛的經濟貿易活動——通過因特網實現查詢、采購、產品介紹、廣告、訂購、電子支付等一系列的網上交易活動,隨著這些網上交易活動的飛速發展,作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國際電子商務才應運而生,并迅速演繹為一場波及全球的商海新潮。
二、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
電子商務的出現給各國的國際貿易帶來了新的機遇,使國際貿易活動全球化、智能化、無紙化和簡易化,實現了劃時代的深刻變革。它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減少交易中間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
在傳統的貿易方式下,產品需經過國內商、國外商、批發商、零售商等諸多中間環節,才能實現從生產廠商到國外消費者的轉移,營銷鏈長,費用高。電子商務則借助于一只鼠標,買賣雙方即可通過網絡直接接觸,無需貿易中介的參與,減少了交易的中間環節,參與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較低的網絡通信和管理費用就可獲得、存儲、交換和處理信息,降低了交易成本;Internet是全球性開放網絡,有利于交易雙方獲得完整信息,減少了交易的不確定性,降低了市場上的搜尋成本;在互聯網上直接進行交易,還可節省傳統業務中人員往返、住宿、交易設施投入等許多費用。
2.減少大量紙面單證,簡化了交易手續
在傳統的貿易方式下,需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來形成、修改、傳遞紙面文件。據統計資料表明,一筆國際業務中至少有46種不同的單證,連同正副本共有360份以上,每年國際貿易產生的紙面文件要以“億”計。電子商務使用電子單證代替傳統的紙面單證,減少了單證的重復錄入,簡化了業務流程,使貿易雙方的交易更為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據一些使用EDI技術的公司的統計,用EDI處理單證的費用是使用書面形式費用的1/10,使文件傳遞速度提高了81%,文件處理成本降低了38%,因差錯造成的損失減少了40%。
3.縮短交單結匯時間,加快資金周轉,節省了利息開支
現在網絡技術實現了商業用戶間標準格式文件(如合同、提單等)及時傳送和交換,買賣雙方足不出戶就可在網上直接辦理訂購、談判、簽約、備貨、領證、報關、報檢、租船定艙、交稅、保險、支付結算、退稅等各項外貿業務手續,顯著縮短了交易時間,從而帶動了金融、海關、商檢、運輸、保險、稅務等有關部門工作效率的提高。如果按傳統方式進行交易,企業的業務員必然要奔忙于上述各有關部門間辦理各種手續,花費時間較長。據統計,在新加坡,按傳統方式報關至少需要3天以上,而實施EDI后,只需30分鐘即可報關完畢。
4.電子商務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良好條件
信息革命把生產企業和消費者帶入了一個網絡經濟、數字化生存的世界。交互式網絡模式為國際貿易提供了一種信息完備的市場環境,在解除了傳統貿易活動中物質、時間、空間對交易雙方限制的條件下,實現了資源的跨國傳遞和信息共享,一些公司在傳統國際貿易運行環境下難以克服的區位劣勢和競爭劣勢得以克服。例如,通過互聯網,企業可以構筑覆蓋全球的商業營銷體系,實施全球性經營戰略,從而增強全球性競爭能力。這對于中小企業尤其適用。因為在傳統的貿易方式下相對于實力雄厚的大企業,中小企業受資金、人力等資源條件的限制,開拓海外市場的難度更大,許多中小企業,在產品上雖有優勢,但苦于無實力開拓市場,只能維持小規模經營。而通過互聯網絡的信息資源共享,中小企業不僅能獲得自身以常規方式無力收集的市場信息,還可以像大企業一樣上網拓銷,促進與遍布全球的公司間的合作,從而形成一種更大、更有效的經濟規模,使自己更具競爭力,為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機之、之奮。
5.有利于企業沖破新的市場壁壘,增加對外貿易的機會
近幾年來,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愈趨顯著,國外許多大公司已明確宣布,誰不采用EDI向其供貨,就拒絕向誰訂貨。發達國家許多與商貿有關的部門,如金融、保險、海關等對EDI的應用都提出了要求,美國和歐盟大部分國家的海關已宣布,從1992年起,對不采用EDI方式辦理手續的公司,將會被推遲受理或不被選為貿易伙伴。由此可見,EDI的應用使國際市場上形成了一個新的市場壁壘,不用EDI就等于被排斥在這個壁壘之外。因此,開發和應用EDI對于沖破這個新的市場壁壘,增加對外貿易機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電子商務給國際貿易帶來的挑戰
電子商務強調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這一高效率、低成本的生產工具,勞動者是同時掌握信息技術和商務規則及技巧的復合型人才,而它的工作勞動對象也不再是傳統商務中的實物商品,而是虛擬化的商品信息。電子商務將政府、企業以及貿易活動所需的其它環節連接到網絡信息系統上,在整個供需鏈與貿易鏈中,從原材料采購供應到為消費者服務進行雙向的信息交流、傳遞和應用集成,以高效快捷的方式完成全部活動,實現了信息的跨國傳遞和資源共享,打破了原有的時間概念和空間界限。這些特點使電子商務給國際貿易帶來了新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國際貿易經營主體發生變化——出現“虛擬”公司、企業和組織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些專門從事信息收集、分析、處理和提供咨詢服務的公司或企業應運而生。由于這些公司或企業不需傳統的廠房或門面,簡單到只需幾臺微機或服務器,就可通過網站向世界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因而被稱為虛擬公司或企業。由于單個的公司或企業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擁有卓越的技術,利用現代化信息溝通技術將它們變成一個網絡,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于是由眾多公司或企業相互聯合形成一個合作組織形式——“虛擬組織”,完成一個公司或企業不能承擔的市場功能。這種虛擬組織在功能和效果上已經遠遠超出了原有的單個公司或企業,但在資本關系上卻不具有強制各個公司或企業發生聯系的權力,因此,它實際上不是一個具有命令系統的經濟組織,只是由于承擔了一定的信息功能而看起來具有某種實體性。
2.國際貿易商品發生變化
首先,信息技術在商品貿易中逐漸成為主導產品。信息技術與其它制造技術相結合,開辟了以信息為中心的新的國際貿易商品市場,包括電子計算機軟硬件、語言處理機、辦公自動化設備、電子通訊和光纜通訊設備、微型機地面站設施、測量儀器和控制儀器等有形技術產品。以我國為例,1999年以來,信息產品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中堅力量,年平均增長21.2%,總額達60.5億美元。其次,信息本身成為可貿易的商品。在互聯網上,宣傳品、電影、錄像、書籍、雜志、報紙等產品都可以以電子版形式通過網絡的傳輸達成交易,拓寬了國際貿易商品的范疇。
3.國際貿易組織結構發生變化
4.國際貿易中政府的管理行為發生變化
5.國際貿易稅收政策受到挑戰
四、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發展電子商務的對策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2.完善我國外貿領域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
4.加強人才培養
5.利用電子商務發展我國物流
6.塑造有影響力的網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