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縣域經濟增長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域經濟增長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泉州各縣域依靠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而獲得生機,但中心城市的建設總是滯后而不能發揮區域增長極的功能。所以,以產業集群的思路在中心城市培育總部經濟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極好選擇。

      [關鍵詞]縣域經濟增長極總部經濟

      一、縣域經濟發達的泉州模式

      依縣域經濟的概念,泉州的縣域由泉港、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八縣(區、市)組成。經過多年的發展,泉州已形成一種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市場機制較成熟且外向化程度高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縣域經濟格局。同福建省的其他地市(廈門除外)相比,泉州發達的縣域經濟在省內是獨樹一幟的。有兩個數據可以說明。首先從經濟總量的比重來看,2006年泉州市縣域經濟總量占全市經濟總量的82.2%,雖低于寧德市的83.3%,但寧德的經濟發展水平顯然與泉州不在一個層次上,其經濟總量不及泉州的四分之一,人均GDP為12611元,而泉州的人均GDP為24847元;而與泉州處于同一層次的福州市,其縣域經濟總量僅占全市經濟總量的51.1%,比泉州少了31個百分點。其次,從預算內財政收入的比重看,2006年泉州縣域經濟預算內財政收入占全市預算內財政收入的60.2%,低于三明、寧德、南平,但同樣的,這三地市依然不能與泉州相提并論,三地市的財政收入的總和只及泉州的三分之二;可供比較的是福州,其財政收入比泉州多22億,但來自縣域的財政收入比重僅占28.5%,也比泉州低了31個百分點。客觀地說,泉州縣域經濟格局呈明顯的兩個階梯結構。從經濟總量和人均占有量考察(表1),2006年,8個縣域中,GDP列前4位的依次為晉江、南安、惠安、石獅,其中尤以晉江居首,其GDP與第二名的差距是241億元;在人均GDP的比較中,列前4位的依次為石獅、晉江、惠安、泉港,其中石獅、晉江有更明顯的優勢,位居第二、第三的晉江與惠安之間的差距達7500元;在人均財政收入中,居于前四的分別為泉港、石獅、晉江、德化,但晉江與德化之間卻相距1000多元。經過這樣的比較,可以得出8個縣域中,晉江、石獅處于第一梯隊,其余的六縣區基本劃歸第二梯隊

      雖然給泉州這8個縣域區分層次,但并不會削弱其縣域經濟發達的特色,因為第二梯隊的6個縣域在國內、省內縣域經濟體系中所處位置不能說落后。有兩方面:一是關于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所占比重。一般來說,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業產值所占份額大幅度下降,然后是工業產值份額大幅度上升,并在產業結構中占有優勢比重;進入工業化后期,服務業產值份額持續上升,并最終占有優勢比重。比照泉州的縣域經濟,2006年,泉州8個縣域的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介于2.2%~11.9%之間,這與1960年代上半期的英法等國是極相似的。根據相關統計,1963年~1965年,英國、法國、日本的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分別為3.4%、8.4%、11.2%。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泉州的各縣域經濟已達到那個時期英、法、日的水平。二是關于人均GDP的綜合考察。2006年,全國(大陸部分)人均GDP為16084元,全省人均GDP為21471元。以此衡量,泉州8個縣域中只有1個縣域(安溪)低于全國水平,4個縣域(安溪、南安、永春、德化)低于全省水平。即使是人均GDP最低的安溪,雖只有15016元,在全省59個縣域中,也處于第二十七位的水平。

      泉州縣域經濟的成就,主要得益于產業集群的效應。泉州市已形成了包括石化、紡織、服裝、制鞋、石材、水暖、包袋、茶葉等一批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且在區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產業集群。綜觀這些產業集群的發展,大概可歸為三個階段:粗放階段、集約階段、政府扶持階段。晉江的體育用品產業集群是一典型的例子。1980年代,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業中,晉江村村有制鞋的手工作坊,或者自產自銷,或者貼牌加工,初步形成自發性且粗放的鞋業產業集群;隨著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出現了行業“龍頭”如“安踏”、“特步”等,并在這些“龍頭”企業核心周圍形成“環”型產業集群帶,還引來科研院所、金融、保險、法律等相關性支持,使產業群的產業鏈配套更加完善;接著,政府有意識地引導和扶持體育用品產業向一定區域空間集聚,通過共享當地資源的方式,進一步降低體育用品產業集群運營成本,從而提升集群整體競爭優勢。

      基本上,泉州的每個縣域都有自己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從而使這些產業集群與縣域經濟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如屬于富裕縣域的晉江市經過30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紡織服裝、鞋類制造、陶瓷建材、食品工業、制傘等一批發展潛力大、競爭優勢強的支柱產業。這些產業共聚集企業6300多家,年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1978年晉江的GDP僅為1.45億元,2006年達492.5億元,年均增長11.9%,幾乎是每三年就在已有基礎上再造一個晉江。以前是貧困縣域的安溪,因地制宜,以茶養茶,把自己打造成著名的“烏龍茶之鄉”。在全縣人口107萬人中,涉茶行業人員達70多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0%以上。全縣茶業產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全縣的GDP就增加0.75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增加0.5個百分點。過去的貧困縣如今連續幾年進入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和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百強縣行列。

      二、增長極缺失的區域經濟格局

      盡管泉州培育出發達的縣域經濟,但綜觀各縣域之間、包括與整個市區之間所構成的區域經濟格局,顯示的是一幅松散的沒有某種紐帶把各個縣域聯系起來而成為經濟共同體的畫面。經濟增長中需要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大都在本縣域內實現封閉的自我循環。從專業的角度,泉州的這種狀況可稱為增長極缺失的區域經濟格局。

      增長極最早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于1955年在《略論增長極的概念》一書中提出的。后來,他的學生布代維爾給增長極下了一個簡要的定義:增長極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斷擴大的工業綜合體,并在其影響范圍內引導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已有的經驗表明,地區間的社會經濟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常呈梯度結構狀態。增長極理論在承認這種客觀存在的情況下,強調區域經濟的不均衡發展,要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入到發展潛力大、規模經濟和投資效益明顯的少數部門和區域,與周圍區域經濟形成一個勢差,從而出現增長極。形式上增長極可分為產業增長極和區域增長極。前者指那些具有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和較大關聯度,并有廣闊市場前景,具有創新能力的生產經營單位;后者指具有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的城市或城市群。

      增長極的經濟發展對周圍地區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極化效應,二是擴散效應。極化效應表現為增長極對周圍地區的資源產生吸引力而使周圍地區的勞動力、資金等要素資源流向增長極,從而迅速擴大極點的經濟實力,形成極點的規模效應。擴散效應指增長極地區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規模經濟開始弱化,為了獲得進一步發展,增長極地區的生產要素向周圍地區回流,從而帶動周圍地區經濟發展。起初,增長極的極化效應大于擴散效應,表現為增長極的快速發展;當增長極中生產要素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出現外部經濟下降,甚至規模不經濟時,極化效應將減弱,擴散效應將增強,表現為增長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周圍地區經濟發展。

      考察泉州的增長極,有產業增長極而無區域增長極。也就是說,泉州各個縣域的經濟依靠培育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而發展,但在同一時期沒有一個能統馭這些縣域的區域增長極——中心城市。泉州現轄四區中,真正發揮中心城市功能的只有鯉城、豐澤兩區。通過2006年一些經濟數據的比較(表2),可以看出,鯉城、豐澤兩區作為中心城區要發揮“經濟增長極”的功能是讓人懷疑的。

      從人口來看,兩區合計76.9萬人,僅占全市人口的10%,還不及晉江的二分之一;從第二產業產值來看,兩區合計146.5億元,約占全市總產值的13%,趕不上南安一個市的產值,甚至不到晉江的二分之一,而惠安、石獅與這個數據已相差不遠;從第三產業產值來看,兩區合計131.6億元,雖然能占全市總產值的20%,但比晉江還少25.6億元;從投資來看,兩區固定資產合計投資50.5億元,約占全市總投資的11%,而晉江是這個數據的兩倍多,也比泉港、惠安低;從消費來看,兩區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合計123.4億元,與晉江基本持平,但也只占全市總額的20%左右。這樣,從人口、工業、服務業、投資、消費等方面衡量,不能體現出資源都在鯉城、豐澤兩區集聚,極化效應不能發揮,而沒有集聚,就談不上有擴散。相反,倒是晉江、石獅、南安、惠安成了資源的集散地,特別是晉江,各方面的數據都比兩區的總和優越得多。

      這樣,從傳導的角度看,產業集群造就發達的縣域經濟,但并沒有進一步與中心城市的壯大形成良性的互動。原因分析起來與泉州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有關。一方面,泉州產業發展走的是一條自發的農村起步型道路。泉州是著名的僑鄉,全市海外僑胞眾多,每年匯入僑匯數量可觀,民間積淀資金雄厚,加上在閩南海商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冒險與進取的重商主義精神,晉江、石獅一帶的農民利用政策的機遇選擇了股份合作、聯戶集資辦廠等形式,開創了一條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泉州企業家創業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粗放型的傳統產業。粗放型的產業多以占有大量土地和吸收低成本勞動力等常規資源為基礎,紡織、服裝、制鞋、建材最早就是在晉江、石獅一帶生根發芽的。一些企業即使上了規模,也還停留在模仿、低價競爭階段。這樣,依靠閑資、閑人、閑房起步的鄉村工業化并沒有在資源上與中心城市有經濟上的緊密紐帶聯系;而一直維持粗放型增長的產業發展模式也沒有成為泉州中心城市擴大規模與提高品位的動力,導致泉州中心城市本應該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增長極功能被大大弱化了。

      三、培育總部經濟以統馭縣域經濟

      泉州的區域發展,現在遇到了增長極缺失的瓶頸。因此,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并發揮其增長極功能已成為共識。佩魯曾對增長極的形成條件作了概括:有一批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具有規模經濟效益,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生產環境。要達到這三條件,以產業集群的思路在中心城區培育總部經濟是一個極好的選擇。

      一般認為,總部經濟是某區域由于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優化,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總部經濟具有強勁的納稅、就業拉動、消費帶動、產業積聚和經濟輻射等效應。正因為如此,總部經濟成為許多地方經濟轉型的戰略選擇和發展熱點,各地競爭十分激烈。

      對于泉州而言,發展總部經濟可以以之為產業支撐城市,同時又能把周邊的縣域經濟籠絡起來,真正形成一種核心區、半核心區的區域發展格局。(1)對縣域經濟,可以提升分布于各縣域的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總部經濟的發展模式可以帶來雙贏,它可以促使績優的中小企業聚集和成長,培育新的產業接續,延伸產業鏈,實現相似產業不同功能鏈區段的分工合作,達到共同發展。(2)對中心城區,可以使之成為區域增長極。一方面,發展總部經濟,要吸引大量的、多層次的人才,建立相關的研發、信息等機構,從而加速泉州人才的交流、培養、生成,提高城市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各種企業(集團)總部的入駐,必然會帶來技術、產品、服務和資金,同時也帶來了原創地的企業文化、企業理念、管理方式,它將有助于促進人員、文化、技術等的交流、傳播與交融,形成適合更大企業總部入駐的多元文化環境,進一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國際化形象。

      泉州的企業經過20多年的耕耘,已告別手工作坊的階段而進入品牌經營時代,相伴隨的是企業的規模上了檔次。2006年,泉州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有4401家,屬于大中型企業的有468家,其中,已有17家分別在海內外上市。規模擴張必然導致企業的組織與經營要發生相應的質變,其中之一是設立各種形式的企業總部如銷售、研發、營運中心等。但是,泉州的知名企業大多從鄉鎮成長,如“潯興”在深滬、“恒安”在安海、“柒牌”在英林、“梅花”在東石,等等。出于人才、資金、品牌等更長遠的考慮,這些鄉鎮顯然不適合當企業的總部所在地。這正好給泉州中心城區發展總部經濟提供了有利契機。所以,泉州如果能創造條件先吸引本區域的企業把總部設在中心城區,然后再吸引更多的區域外的企業來泉設立總部,則泉州的總部經濟就能形成上規模的產業了。為此泉州培育總部經濟的基本構想可以有三:

      第一,要準確定位。總部經濟具有層次性,對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而言,主要吸引跨國公司及國內大型企業總部;對于青島、蘇州、廈門等大中城市而言,主要吸引跨國公司分支機構和國內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大集團總部;泉州作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國內典型的加工制造業基地,應以發展區域總部經濟為基本定位,主要吸引具有全國性、區域性影響的企業總部和相關分支機構。依據揚長避短的原則,泉州應把發展“民營企業總部經濟”、“特色產業總部經濟”、“僑臺港澳總部經濟”作為區域總部經濟的主要定位。三者實際上相互包容,若進一步分析,則以“民營企業總部經濟”和“特色產業總部經濟”為主軸。因為經過20多年的努力,泉州已形成多個具有地方特色的上規模的產業集群,如紡織、服裝、石材、陶瓷、雕刻工藝、五金水暖、茶葉等。在這些產業中,許多民營企業近年來發展規模化、品牌化趨勢明顯,碰上了企業的研發中心、企劃中心、商務中心,以及總部等要落在何處的問題,就這而言,泉州是可有所為的。

      第二,盡快對城市總部集中區進行布局。鄰近的廈門已規劃建設了鷺江道總部經濟帶、湖里總部經濟帶,而泉州還沒有明確的專屬企業總部發展的城市集中區。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雖然已在中心城區規劃出江南、城東、東海三塊重點商務功能區,但是一些技術性的問題還困難重重。比如,要把東海規劃為中心商務區,把江南規劃為商貿會展區,把城東規劃為科教文化區,但依目前的態勢還很難看出三區已初具雛形,更不用說三個區之間已有顯明的區隔。這中間,各個區的功能分區、空間結構、道路結構、標志性建筑,以及相關的扶持政策、統籌協調等還必須做進一步的細化。

      第三,明確并扶持發展重點。為了突出區域總部經濟的定位與城市發展、產業集群發展的實際,可以考慮四個領域的總部經濟作為扶持對象。一為制造業總部。應鼓勵本土紡織、服裝、制鞋、建材、食品等傳統產業的品牌企業、優勢企業入駐商務區,設立公司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信息中心等,同時,重點引入電子、石化、機械等行業的大企業來泉設立區域總部,力爭使制造企業區域總部基地成為泉州總部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二為商貿物流業總部。泉州要成為福建省三大區域性物流中心之一,必須引進有實力的國內外航運公司、貨運、物流公司及各類大型商貿企業來泉設立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才有可能。三為金融服務機構。只有吸引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外資銀行、證券、保險機構等落戶泉州,才能提升泉州的金融地位,加強地方金融資源的整合。四為信息咨詢機構。這是泉州的弱項,因而應支持境內外投資者投資發展信息咨詢、市場調查、科技法律服務、廣告策劃、傳媒等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增強商務區綜合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文中數據根據《福建統計年鑒2007》整理所得

      [2]戴伯勛沈宏達:現代產業經濟學[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P266

      [3]陳海翔:安溪縣茶產業調研報告[J].發展研究,2007(3).P70

      亚洲男人的天堂www| 一本久到久久亚洲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网站| 国产99在线|亚洲|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伦理一二三四| 亚洲人成图片网站| 亚洲精品人成网在线播放影院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67pao强力打造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亚洲天堂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蜜芽| 女bbbbxxxx另类亚洲| 亚洲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内射少妇36P亚洲区| 亚洲剧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影院天堂中文av色| 另类专区另类专区亚洲|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 亚洲爆乳大丰满无码专区 |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