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溢出效應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過程中一項重要舉措。以第二批試點省份福建省作為處置單元,其他27個省份為比較控制單元,基于2012年一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的省域面板數據,利用合成控制法進行政策影響評估。結果表明,自貿試驗區政策對所選試點省份經濟發展具有正向溢出效應,且溢出效應在自貿試驗區運營一年左右出現顯著的幅度較大的上升。整體看,自貿試驗區政策對試點省份平均每季度GDP的溢出為344.48億元人民幣,季均經濟溢出效應達6.13%。穩健性檢驗表明,所選試點省份的政策溢出效果在統計上是顯著的。
關鍵詞:自由貿易試驗區;溢出效應;合成控制法;政策評估
我國已進入經濟新常態,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國際經貿發展趨勢、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2013年9月,我國成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的設立對于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新一輪改革開放、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有利于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2015年4月,天津、廣東、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相繼成立,上海自貿試驗區也進行擴區。2017年3月31日,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批復成立。新獲批的自貿試驗區在各省全面鋪開,代表自貿試驗區建設進入全國試點探索的新階段。因此,對已有自貿試驗區政策進行科學評價,對于自貿試驗區未來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自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以來,學術界對自貿試驗區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但對自貿試驗區運營以來的實施效果進行政策評價的文獻相對較少。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選擇比較案例研究中的合成控制法,對自貿試驗區政策溢出效應進行評估。在對象選擇上主要考慮三方面:一是新批準的7個試點省份暫無數據不能評價。二是上海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突出,對其他省份參考意義不大。三是在第二批試點省市中,福建省經濟基礎相對較弱,政策評估結果對其他省份有較大參考價值。因此,選擇福建自貿試驗區進行政策評估。
一、自貿試驗區設立對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福建自貿試驗區掛牌運行以來,在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貿易便利化、政府職能轉變、對臺先行先試等方面不斷推出創新與開放舉措。在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全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對于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外資企業設立、變更實行備案制;對于負面清單以內的領域,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精簡申報材料,縮短審批時限。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商務、工商、質監、稅務全面實行網上“一表申報、一口受理、一照一碼、一章審批、一日辦結”服務模式,企業設立時限縮短至當天即可完成。在貿易便利化方面,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企業通關效率明顯提升。在政府職能轉變方面,通過簡政放權至自貿試驗區,企業辦事基本實現不出區;通過建立企業年報公示制度、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制度及市場主體信用信息記錄、公開、共享、使用制度和守信激勵、失信懲戒聯動機制,多渠道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通過建立風險防控清單,牢牢把握行業風險底線。在推進對臺先行先試方面,率先實施一批對臺創新舉措和開放措施,兩岸貨物、服務、資金、人員要素流動越來越便利。隨著福建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紅利不斷釋放,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外商、臺商投資踴躍。根據工商企業注冊系統數據,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底,福建自貿試驗區共新增內外資企業35456戶,注冊資本5683.76億元人民幣;根據外資備案系統數據,期間備案設立外資企業1440家,合同外資金額86.69億美元,其中臺資企業912家,合同臺資金額18.2億美元,分別占外資總量的63.3%、20.95%,臺灣居民在自貿試驗區注冊了222戶個體工商戶。從新增企業和注冊資本兩個指標數據可看出,福建自貿試驗區自掛牌以來呈爆發式發展態勢。在福建自貿試驗區快速發展的同時,其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的相關措施,以及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等政策紅利也逐步釋放。從圖1可知,2012~2015年,福建省季度GDP占全國比重的同比增速處于緩慢增加態勢,2016年以后出現一個明顯的跳躍過程。這表明福建自貿試驗區掛牌一年來,相關試點政策對區域的經濟溢出效應開始逐漸顯現。下文將用實證分析方法對自貿試驗區政策溢出的凈效應進行具體測度。
二、自貿試驗區政策溢出效應的實證分析
(一)合成控制方法對自貿試驗區政策溢出凈效應的測量,傳統比較案例研究方法一般使用雙重差分(DID)或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其中,雙重差分法要求處置單元與比較單元滿足共同趨勢假設,否則無法避免政策內生性問題,對比較單元的選擇也存在主觀性和隨意性;傾向得分匹配法要基于條件獨立假設(CIA)來建立比較組,即要求在控制協變量情況下政策干預的對象選擇是隨機分配,由此擬合隨機試驗來分析政策影響效應,并要求大樣本且只能計算政策干預的平均效應。阿巴迪(Abadie)等提出的合成控制法可有效避免雙重差分法和傾向得分匹配法產生的相關問題。[1][2][3]合成控制法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對多個比較組對象進行加權,按照政策試點之前的預測變量測算比較組和處置單元的相似性,由此合成一個與處置單元完全類似的控制對象。其優勢體現在:(1)透明性,知道比較組對象的權重和相對貢獻;(2)比較對象的加權組合要好于單個比較對象選擇,由于權重大于等于0,且權重和等于1,還可避免過度外推;(3)不需要知道政策干預效果,依靠數據驅動,避免比較組對象選擇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始使用該方法進行政策影響評估。[4][5][6]因此,可基于Abadie等提出的合成控制法,模擬試點省份不實施該項政策的情況,通過比較研究獲得自貿試驗區政策溢出凈效應。將2015年4月以后的福建省作為處理單元,潛在比較組的選擇在其他省級區域(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中尋找,其中上海市、廣東省、天津市同期有政策試點,因而排除在比較組外,新批準的7個試點省份在本文分析時間段內不受試點政策的影響,可作為潛在比較組對象。因此,處理單元1個,潛在比較組對象有27個,個體數量共有28個,政策干預時刻T0定為2015年第一季度以后。給定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在比[1,T]時期內的結果變量Yit,不失一般性,設處置單元為個體1,其他27個個體為潛在比較組單元。令YJ1t表示有政策試點的個體1在時間t的值,且政策干預時段為[T0+1,T];YNit表示沒有接受政策試點的個體i在時間t的值,其中i∈[2,28]。Abadie等假定Yit由因子模型Yit=δt+θtZi+λtμi+εit給定,設定YJ1t的模型如下:YJ1t=α1tD1t+YN1t=α1tD1t+δt+θtZj+λtμj+εjt,D1t=1t>T00其他{(1)式(1)中α1t為政策試點效應值,δt為觀測不到的時間固定效應,Zj為(r×1)維可觀測的不受政策試點影響的協變量,θt為(1×r)維觀測不到的參數,λt為(1×F)維不可觀測的共同因子,μi為(F×1)維觀測不到的地區固定效應,εit為標準誤差項。式(1)為估計時變政策試點效應(α1T0+1,…,α1T)提供了一個基礎。當t>T0時,YJ1t就是可以觀察的Y1t,而YN1t不可觀察,估計α1t就要先估計YN1t,合成控制法的關鍵就是構造YN1t的反事實變量YN1t^。假定標準化的權重向量W=(ω2,…,ω28),則每一個W向量值就有一個潛在合成控制變量∑28j=2ω*jYjt與之對應。Abadie等證明,可以找到最優的權重向量W*=(ω*2,…,ω*28),使∑28j=2ω*jYjt可作為一個近似估計量YN1t^,從而得到α1t的一個估計量:α1t^=YJ1t^-YN1t^=YJ1t^-∑28j=2ω*jYjt,t>T0(2)
(二)溢出效應的實證分析1.相關變量與數據說明。使用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6年第一季度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平衡面板數據,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數據庫。為增加樣本數量,選用季度數據格式,其中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一季度為擬合預測變量時間段。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的結果變量為代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真實GDP,并采用T/S法進行季節性調整,記為gdpc_s。真實GDP由現價GDP除以定基比CPI得到,定基比CPI先由月度同比換算成月度環比,再換算成季度環比,最后取2010年為100后算得。預測變量為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地方財政稅收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及每10萬人口高校平均在校生數。其中,只有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有連續季度數據,其他變量只有每年第四季度累計值。相關預測變量的均值情況見表1,其中“真實福建”指福建省的現實數據,“合成福建”指計算得到的數據。2.合成控制對象的權重。通過合成控制法的計算,表2給出了構成合成福建的權重組合,共選取了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其中湖南省所占權重最大,為0.533,其他有較大權重的地區依次是青海省、浙江省、北京市,這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加權平均可作為福建省的對照組。
通過表1中真實福建和合成福建的預測變量均值對比看出,真實福建和合成福建的預測變量差距較小,除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的差異度為3.79%,其他預測變量的差異度均低于1%,說明合成控制法產生的權重對2015年第一季度之前福建省的特征擬合得很好,該方法適宜用于估計自貿試驗區政策的經濟溢出效應。3.政策動態效應評估。利用表2中合成控制對象權重,再根據式(2),就可得到自貿試驗區的時變政策試點效應。從表3計算結果可看出,自貿試驗區試點以來,福建省實際GDP始終大于合成GDP,表明自貿試驗區對福建省經濟發展一直具有正向溢出效應。在2015年之前,福建省實際GDP與合成GDP的規模相差40億元人民幣左右,起伏并不大,而到2015年第四季度之后,這一差距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顯著大幅上升,說明福建自貿試驗區經過一年的平穩運營后,各項政策創新與開放舉措的溢出效應已得到最大限度發揮。福建自貿試驗區運營一年來,平均每季度GDP的溢出為344.48億元人民幣,季均經濟溢出效應達到6.13%。為了更直觀地考察自貿試驗區政策對福建省經濟發展的溢出影響,可計算真實福建與合成福建的GDP及兩者的差距,結果見圖2、3。2015年第一季度之前,真實福建與合成福建的經濟發展擬合程度較高,兩者GDP在2015年第一季度后逐步出現差距,且這一差距在2015第四季度后呈現一個跳躍。這說明相對于福建省原有的經濟發展水平,自貿試驗區政策使福建省的經濟規模出現明顯提升,且隨著自貿試驗區相關政策創新與開放舉措的逐步實施及在全省的復制拓展,自貿試驗區對福建省的經濟溢出效應不斷增大。事實上,自貿試驗區運營進入2016年之后,福建省實際GDP與合成GDP的差距已呈快速擴大態勢,表明政策影響已越來越大。
(三)實證結果的穩健性檢驗雖然真實福建與合成福建的GDP存在顯著差異,但這種差異是否由自貿試驗區政策造成的,對此需要對相關結論進行穩健性檢驗。合成控制法中的穩健性檢驗又稱安慰劑檢驗,其思想在于使用合成控制法對福建省以外其他未進行自貿試驗區試點的地區進行類似分析,如果得到的其他地區實際GDP與合成GDP之間存在與福建省一樣或更大的差距,則說明合成控制法對福建省的分析并沒有提供一個自貿試驗區試點對經濟發展產生顯著溢出效應的證據;相反,如果只有福建省的實際GDP與合成GDP呈現較大差距,則說明合成控制法對福建省的分析提供了一個自貿試驗區試點對經濟發展產生顯著溢出效應的證據。為檢驗估計結果是否在統計上顯著,可通過迭代法對福建省以外其他27個潛在比較組對象進行安慰劑檢驗,由此得到類似于統計中秩檢驗的排序檢驗方法,這就可以判斷是否還有其他省份的實際GDP與合成GDP的差距出現與福建省一樣的特征,且其概率是多少,從而得到政策溢出效果是考慮到一些省份的經濟特征不能很好地由其他省份的加權平均來合成,對于這些政策試點前期擬合較差的合成控制單元,政策試點后期其實際GDP與合成GDP的差距,也可能是比較組的合成控制單元自身沒有擬合好造成的。對此,以福建省為比較對象,對自貿試驗區試點之前RMSPE值大于福建省10倍的個體刪除,剩下12個省份。
將這12個省份分別作為處置單元,通過迭代使用合成控制法進行估計,得到他們的真實GDP與合成GDP的差距圖。由圖4可知,2015年政策試點后只有福建省的實際GDP與合成GDP的差距變動最大,受到的政策溢出影響也最大。為避免因選擇RMSPE值刪除樣本帶來的人為因素,計算2015年自貿試驗區試點之后和之前的RMSPE比值,并考察這一安慰劑檢驗效果的分布情況。①政策試點之前的RMPSE值越小,表示合成GDP對實際GDP擬合越好;政策試點之后的RMPSE值越大,表示受政策試點影響越大。按照預期,如果福建省的經濟發展受到自貿試驗區試點很大影響,且這一影響是顯著的,那么政策試點之后產生的RMSPE和之前產生的RMSPE的比值應是較大的。通過將所有個體的RMSPE比值描述出來,發現福建省的RMSPE比值為15,而沒有其他省份達到該水平(見圖5)。這表明在隨機排列中,只有1/28,即3.6%的概率會出現和福建省一樣高的RMSPE比值,類似于傳統統計推斷的顯著性水平,可以認為福建省的GDP上升在3.6%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
三、結論與啟示
利用合成控制法,選擇福建自貿試驗區,研究相關自貿區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合成控制法的估計結果表明,自貿試驗區試點對福建省經濟發展始終具有正向溢出效應,且溢出效應在福建自貿試驗區運營一年左右出現顯著上升。整體看,自貿試驗區政策對福建省平均每季度GDP的溢出為344.48億元,季均經濟溢出效應達6.13%。進一步的穩健性檢驗表明,試點省份的實際GDP與合成GDP擬合差異出現明顯變化,證明自貿試驗區政策使區域經濟發展在改革前后產生顯著差別。與原有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自貿試驗區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實際GDP要大于沒有試點情況下的GDP規模。迭代安慰劑檢驗也證明,自貿試驗區政策使試點省份與未試點省份在經濟發展上產生明顯區別,試點省份的RMSPE比值最大,證明該試點省份的政策溢出效果在統計上是顯著的。自貿試驗區作為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支點和標桿,在投資、貿易、金融、服務業開放等領域的各種制度創新與改革開放政策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研究表明,自貿試驗區在福建省試點運行一年來取得重大成績,相關制度創新與開放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溢出效應顯著,可以說達到了自貿試驗區設立的預期目的?;诟=ㄗ再Q試驗區的政策評估效果,未來要在總結自貿試驗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自貿試驗區試點范圍,加強對更廣大地區的輻射作用,以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的政策溢出效應,有效帶動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隨著自貿試驗區試點范圍的不斷擴大,對自貿試驗區有關改革績效進行科學評價與考核將成為一項重要工作。本文所提出的合成控制評估方法,基于全國31個省份的整體比較,具體通過采用對多個控制對象加權合成反事實對象的方式,克服了選擇控制對象時可能出現的樣本選擇偏誤和政策內生性問題,因此,可以更準確地評估相關政策效果,對自貿試驗區政策評估方法有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Abadie,A.andJ.Gardeazabal,“TheEconomicCostsofConflict:ACaseStudyoftheBasqueCountry”,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3(1):113-132.
[2]Abadie,A.,A.DiamondandJ.Hainmueller,“SyntheticControlMethodsforComparativeCaseStudies:stimatingtheEffectofCaliforniasTobaccoControlProgram”,JournaloftheAmericanStatisticalAssociation,2010(409):493-505.
[3]Abadie,A.,A.DiamondandJ.Hainmueller,2011,“ComparativePoliticsandtheSyntheticControlMethod”,Americ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2014(2):495–510.
[4]王賢彬,聶海峰.行政區劃調整與經濟增長[J].管理世界,2010(4):42-53.
[5]劉甲炎,范子英.中國房產稅試點的效果評估: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研究[J].世界經濟,2013(11):117-135.
[6]蘇治,胡迪.通貨膨脹目標制是否有效?———來自合成控制法的新證據[J].經濟研究,2015(6):74-88.
作者:黃啟才 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