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長江經濟帶建設已納入國家戰略,一體化建設研究勢在必行。長江經濟帶區域涉及上中下游三地、六大城市群和八大國家新區,城市群和新區間的有機聯系成為區域一體化建設的關鍵因素。本文先對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資源環境和交通體系進行現狀描述,然后對區域一體化的經濟性、均衡性、生態性和公平性四大要素進行分析,最后提出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對策建議
一、引言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改革開放政策高速發展了30多年后,如今正面臨區域發展失衡、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生態環境惡化和貧富差異擴大等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以陸大道院士為代表的專家學者提出了國土開發的“T”型發展戰略,建議將長江流域作為國家國土開發的一級軸線與沿海開發地帶并列。經過了長達30多年的發展,長江經濟帶憑借優越的水道環境,成為了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前沿陣地,是以打造區域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中國經濟發展新支撐。長江經濟帶自上向下涉及9省2市,包括:貴州、云南、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和上海,2014年土地面積205.7萬km2,占國家國土面積的21.27%;總人口5.84億人,占全國人口總數42.7%;GDP總量為28.46億元,占全國總量的44.71%[1]。學術界長期以來對長江經濟帶的開發戰略研究大多停留在單個分析層面,如:彭智敏[2]關于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架構的研究;王樹華[3]關于長江經濟帶跨省域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的研究;沈玉芳和羅余紅[4]對于長江經濟帶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陳明星等[5]對于長江經濟帶產業協調發展研究;楊桂山等[6]關于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的建設研究。較少涉及綜合要素研究,導致對長江經濟帶的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與上、中、下游一體化協作等方面考慮略顯不住。因此,整體研究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的現狀與重點對于長江經濟帶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國家發展戰略中,東部沿海發展軸與長江經濟帶發展軸、西部絲綢之路發展軸一起構成了我國新常態下的“H”型戰略發展格局,長江經濟帶作為連接東西的唯一一條橫軸,在我國區域發展由“T”型轉向“H”的轉變中發揮著重要的承接作用[6]。長江經濟帶區域分上游地區、中游地區和下游地區,共承載了八大新區,分別為下游(上海浦東新區、南京江北新區、浙江舟山群島高新區),中游(長沙湘江新區),上游(成都天府新區、重慶兩江新區、貴州貴安新區和云南滇中新區);六大城市群,分別為:上游(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中游(長江中游城市群),下游(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2014年,六大城市群以45.31%的占地、承載了70.98%的人口、貢獻了82.85%的GDP,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重要形態[1]。2010—2014年間,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兩大國家戰略的貫徹實施,長江中上游經濟發展速度加快,GDP占比有所上升。
(二)產業結構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國重要的產業布局帶,2010—2014年的產業變化中,第一產業占比整體上呈現出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基本維持在49%左右,第三產業明顯上升。主要是由于城鎮化的腳步沿長江由下至上的推進,導致農業比重降低;工業由于經濟危機和沿海產業轉移的影響,雖有波動但變化不大;服務業是由于國家主導產業轉型而有所增加。就整個經濟帶而言,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占比下降,第三產業占比上升;中游地區第一產業占比下降,第二產業占比先上升后下降,第三產業占比先下降后上升;上游地區第一產業占比下降,第二產業占比先上升后下降,第三產業占比先下降后上升[8]。
(三)資源環境由于近30年經濟的粗放式快速發展,帶來了資源浪費、河流污染、空氣霧霾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據統計2008—2012年間,長江經濟帶PM2.5濃度整體呈上升態勢,其中下游地區為高值區且有向中上游擴散的趨勢,同時也是我國水土流失的重災區,每年流失面積約占全國總量的30%1。2010—2014年間,長江經濟帶COD排放量中游地區最為嚴重,廢水排放量下游地區最嚴重。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應相應注重生態環境水平的提升,與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相輔相成。中上游地區為長江經濟帶基礎產業和重工業集聚地,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
(四)交通系統經濟發展,交通先行,交通的發達程度是決定區域發展水平的刻度尺。長江經濟帶核心競爭力是其水運功能,坐擁3600km的航道,占全國航道比重的70%,為世界第三大流量運河。本是可以依靠其獨特的運輸優勢,沿岸經濟得以充分發展,但由于長江航道地質條件復雜,具備深水通航的地段所占比例小于30%,且通航能力分段不同,漢口上游地區可以通行3000t以下船只,漢口至南京段由于南京長江大橋限高僅可通行5000t以下船只,南京至出海口則可通行25000t船只[1]。航運功能不能充分發揮,不僅影響流域經濟發展,也使得聯運系統中的鐵路和公路運輸也相對萎縮。
三、長江經濟帶重點要素分析
(一)經濟要素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古有民俗之說“要致富先修路”即是對交通要義的直接闡釋。長江經濟帶區域有天然的長江水道作為支撐,再輔之以沿江鐵路和東西向的國道省道、航空運輸,整體協作就會起到承東啟西、連南轉北的交通樞紐作用,但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長江航道未得到全面開發。長江經濟帶區域是我國產業布局的重點地帶,其中微型計算機產業比重全國80%,家電產業比重全國60%,汽車產業比重全國40%,建材產業比重全國40%,鋼鐵產業比重全國30%2。如此巨大的產業占比之中,超過半數的GDP是由制造業貢獻,制造業為地區經濟發展之基石,各地重復建設嚴重。據統計,長江經濟帶區域工業布局重復率高,其中以制造業相似系數最高,超過0.7。根據產業發展經驗,產業同質化發展將會導致惡性競爭,損害區域整體經濟利益。
(二)均衡要素“T”軸理論的提出要求沿海經濟向內陸縱深,目的達到區域均衡發展。但2010—2014年間長江經濟帶與沿海經濟帶GDP占全國比重變化中,沿海經濟仍然占比仍大于沿江經濟,但存在下降趨勢;沿江經濟雖占比不及沿海,但上升趨勢明顯。長江經濟帶分布的城市群發育呈梯度分布,人均GDP格局為下游地區高于中游地區高于上游地區,反映出了西部大開發與中部崛起戰略的必要性,國家經濟新常態下由非均衡經濟向均衡經濟發展任重道遠[8]。固定資產投資反映出區域發展的后勁,2014年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固定資產投資空間格局為下游地區高于中游地區高于上游地區。
(三)生態要素長江流域自古就是青山碧水、風景如畫,歷代山水名畫大多取材于此。如今優美的自然風光受到人類工業化的侵蝕,生態環境每況愈下。據統計,2011—2013年間排放至長江的污水總量占全國的40%以上,其中下游地區占據流域排污總量的40%以上,中游地區占據流域排污總量的30%以上3。排污現象不僅導致長江水污染,也導致了長江流域湖泊、河流等都受到影響,產生了所謂的“跨界水污染”。除此之外,長江上游地區常年受到沙漠化的困擾,中下游地區由于高強度城鎮化建設,也遭遇了水土流失的麻煩。生態保護不僅是一項利于子孫后代的舉措,也是發展區域生態經濟的重要手段。保護生態環境和合理利用生態進行旅游開發將會形成良性循環,以旅游開發收入補償環境保護經費,用更好的環境保護帶來更大的旅游收入。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旅游資源豐富,且各具特色,上游地區“奇山異水、巴蜀特色”,中游地區“革命搖籃、楚國風光”,下游地區“都市文化、吳越風光”。本是各具旅游資源優勢,但由于區位交通等因素,旅游產業發展程度呈現出下游地區>中游地區>上游地區,但隨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發展,中上游地區旅游業已呈現出加速發展之勢。
(四)公平要素長江經濟帶城鎮化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農業地位被逐漸的削減,導致城市產業布局中以工業為主、大力發展服務業,而農業只是保證基本供應。但長江上游地區城市化率低于中下游水平,很多地區(尤其是山區)只能發展農業,又無法受到政策的照顧,造成了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巨大的阻礙。近年來,城鄉二級分化呈現出增長態勢,醫療、教育、就業、養老等的城鄉差距逐漸加大。長江流域將東中西區域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由于區位地理環境因素,造成區域經濟發展呈不均勻分布。上下游地區在生態保護方面擔負著不同的職能與壓力,上游地區限制工業開發、控制污水排放是惠及中下游的舉措,上游地區保護生態而犧牲了經濟,下游地區就有義務進行經濟補償。同理,上游污染了生態環境,下游治理污染上游必須進行補償;下游地區發展工業產生霧霾殃及中上游地區環境也必須進行補償。這樣的生態補償機制可以有效避免了個別地方因追求經濟利益而無視環境保護的現象,也可以促使人們逐漸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由此看來,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協調區域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四、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重點發展國家級新區帶動區域均衡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國家級新區從東往西依次為:上海浦東新區、南京江北新區、浙江舟山群島高新區、長沙湘江新區、成都天府新區、重慶兩江新區、貴州貴安新區和云南滇中新區,新區全部存在于六大城市群內部。以“以點連線、由線及面”理念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指導方向,由國家級新區承接和發展國家重點產業帶動區域分工協作發展,新區間的經濟要素流動帶動沿線發展,最終形成區域整體的一體化發展。
(二)六群聯動優化配置產業布局促進分工協作發展根據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是強化產業集群和促進區域一體化分工協作的重要方式。長江經濟帶區域涉及六大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定位為國際級城市群,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高端服務業;江淮城市群定位為區域性城市群,因緊靠長三角城市群,重點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長江中游城市群定位為國家級城市群,以其優越的自然資源環境和區位交通優勢,重點發展現代制造業和生態農業;成渝城市群定位為國家級城市群,西部地區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一帶一路引領下的區域開發,重點發展旅游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滇中城市群為地區性城市群,因其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獨特,重點發展資源加工型產業和旅游業;黔中城市群定位為地區性城市群,重點發展輕工業和資源加工型產業。
(三)建立多樣化補償機制打造區域生態可持續發展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區位鼻塞、交通復雜和環境保護壓力大,在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和工業化的過程中,會因環境保護因素放棄經濟發展機會,且為保護生態而投入社會資金。所以,為實行區域公平發展,確立生態補償機制,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政策是促進區域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譬如在長江上游限制開發并具有一定資源開發條件的貧困區域,實施生態資源開發,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同時加大資源開發補貼和環境保護補償力度;對于開發能力極差并環境保護嚴格局域,可轉移人口優先保護環境。另外,政府和企業可以合作打造多樣化補償機制,如采用國家財政轉移支付、排污權轉讓和專項補貼基金等。
(四)完善流域交通基礎設施發揮長江聯運交通優勢深化長江流域交通一體化理念,為經濟一體化發展創造條件,依托長江水運優勢建立“水路—鐵路—公路—空運”一體化無縫鏈接的綜合運輸系統是穩定流域經濟增長的基石。參照《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2014—2020年)》,為發揮長江水運功能,盡快實現下游地區12.5m深水航道由出海口延伸至南京,中游地段完成深水航道“645”整治工程,上游地區完成重慶至宜賓段河道整治。對于規劃中增加的長江航道運力之外,還應相應提升公路、鐵路和航空運力,擴大“水—陸—公—空”四大聯運比例,發揮長江港口運輸集散能力,提升航運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參考文獻]
[1]彭智敏.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的架構[J].改革,2014(06).
[2]王樹華.長江經濟帶跨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J].城市規劃學刊,2014(06).
[3]沈玉芳,羅余紅.長江經濟帶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0(02).
[4]陳明星,陸大道,劉慧.長江經濟帶產業協調發展研究[J].開發研究,2007(02).
[5]楊桂山,徐昔保,李平星.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5(11).
[6]王維.2000—2014年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時空變遷分析[J].管理現代化,2016(04).
[7]王維,李孜沫,王曉偉.長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格局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7(01).
[8]王維.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建設研究———基于泛ERE與PRED系統[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06).
作者:王維 李孜沫 文春生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地理過程分析與模擬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華中師范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